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於機器人寫稿,被傳聞「哭暈」在廁所的記者們有話要說

機器人記者25秒寫出540字地震消息稿的消息一出,就收到了來自幾位朋友轉來的消息。

顯然,25秒的出稿速度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星球君的飯碗,當星球君還身處新聞的驚愕中正要打開電腦時,機器人已經跑完了從數據採集、數據加工判斷、自動寫稿的全過程。

難道,星球君的工作就要不保了嗎?!

「記者要失業啦!寫稿機器人上線」、「機器人寫稿傳統記者的末日?」、「機器人逆襲寫稿記者恐失業」、「機器人寫稿,記者們『哭暈』在廁所」……這是當前媒體們在提到機器人寫稿這類新聞時最常用的幾大標題。

機器人寫新聞真的會讓記者們因害怕失業而感到恐慌嗎?

"知道機器人會代替寫新聞,但不會這麼快啊,人工智慧目前是輔助人類工作,不能完全替代」。

「不恐慌,機器人不會講故事」。

「人有思想和創造力,並不是所有的新聞機器人都能寫。而且機器人也不會採訪啊,一些細膩的東西還是需要人去發現。它能促進記者更好地發展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不必為一些繁瑣的事情浪費時間,我覺得,任何時候,它都是一個行業的輔助器」。

「風口在下個世紀」。

「還好吧,能代替的都是重複性的新聞而已。就像文學創作一樣,有些報道,至少目前是沒辦法替代的,比如西龍老師(為求證新聞事實)蹲點派出所」。

這是星球君訪問的幾位資深科技媒體記者,沒有人因惶恐失業哭暈在廁所,相反,倒是冷靜得很像實力派。

事實上,機器人寫稿的新聞早就見怪不怪了。StatsMonkey是世界上最早操作新聞的人工智慧軟體,它2009年就完成了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季後賽第一篇機器人稿件的撰寫。

2015年開始,《紐約時報》Blossom、《華盛頓郵報》Truth Teller、《洛杉磯時報》智能內嵌模版、《衛報》Open001、路透社的Open Calais、美聯社的Wordsmith六家國際頂級媒體分別有了各自的機器人服務系統。

讓我們來看看這幾大機器人系統的應用成果,以美聯社Wordsmith為例,其AI系統能夠在上市公司公布業績后,僅0.3秒就可以發布一篇盈利報道,而0.3秒的時間,其他新聞媒體的記者恐怕連標題首個單詞都還沒有寫完。

此外,在使用Wordsmith之後,美聯社每季度可以出3000家公司財報,雖然其中仍有120篇需要人力更新或添加獨立的後續報道,但顯然,它替人類編輯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工作量。

《紐約時報》Blossom,它與Wordsmith還不太一樣,主要職責並不是寫文章,而是輔助編輯挑選出當日潛在熱文,往社交網站等平台進行針對性推送。目前,《紐約時報》通過Blossom能推送300篇文章。而它挑選的文章平均閱讀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且每天能夠工作24小時不間斷。

在國內,騰訊於2015年8月率先推出了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這位由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能夠根據演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

以下就是在Dreamwriter寫的一篇2015年8月CPI材料的新聞,摘取一小段:

文中除了列出CPI 詳細數值外,還引入了多位分析師的觀點。從抓取資料到成稿發布,前後僅花了一分鐘。

同年11月,新華社也帶來了「快筆小新」寫稿機器人,主要供職於新華社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和證券報,寫體育賽事的中、英文稿件和財經信息稿件為主。

緊跟著,今日頭條xiaomingbot、第一財經DT稿王、百度度秘解說相繼介入人類編輯的日常工作。

其中,張小明(xiaomingbot)機器人在里約奧運會後的13天內,共撰寫了457篇關於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的消息簡訊和賽事報道,每天30篇以上。不僅囊括了從小組賽到決賽的所有賽事,而且發稿速度之快幾乎與電視直播同步。

從寫作形式和內容豐富度來看,機器人寫出來的新聞在語法上和人類並無區別。甚至,「張小明」還能模仿人類的語氣,使用如「實力不俗」、「笑到了最後」等生動的表達。

「DT稿王」則是在阿里巴巴戰略入股第一財經后,雙方共同醞釀、聯合推出的一款寫稿系統,主要以股市異動為新聞切入點,報道更新更加頻繁。平均每天需要發布1900篇公告,這是一位資深證劵編輯100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任務。

百度度秘解說則參與了里約奧運會籃球比賽的文字直播解說。「杜蘭特3分出手,空心入網,這球沒法打了。」「阿聯上籃,被喬治犯規了!」「斗膽一猜吧,今天男籃的小夥子最多輸40分!打得非常棒!加油!」都出自度秘。

或許你已經看出來了,機器人寫稿主要在體育、財經、天氣預報等垂直化領域,因為這類文章普遍文本信息少、數據信息多,更新更頻繁,往往每天需要滾動成千上萬條信息。

因此,江湖傳聞的「寫稿機器人」並不是說它本身有多高明,而是在於其新聞生產可以不依賴於現場採訪獲取素材然後寫成稿件,主要是通過對現有數據、資料,快速搜集加工編製而成。

這對大腦有時短路、百忙中難免出錯的人類編輯來說,無異於是種解放。而在這些消息上使用機器人寫作,記者也可以從疲於奔命式的「搶新聞」中解脫出來,對事件背後的新聞線索進行更多深入的挖掘和思考,投入更多深度報道。

可以這麼說,新聞機器人所能做的只是在現有資料庫的支持下,對文章進行辭彙和語句的抓取,然後進行排列組合,就好像在做一個複雜的填字遊戲,但其對文章的深度理解能力還遠遠不能和人類相提並論。

有趣的是,在張小明關於奧運會男乒半決賽的一篇報道中,它寫道:絕望之際,失敗女神朝其拋出了橄欖枝。顯然,機器人沒能領會「橄欖枝」在自然語言中的含義。

人工智慧系統在進行新聞創作時需要解決非常多的技術難題,包括自然語言處理中的自動摘要、文本分類等,還有知識庫和知識發現(KDD)等相關技術,比如實體定義、關係抽取、問答系統等。

簡單來說,就是機器首先需要理解自然語言,然後通過知識管理弄明白新聞中各個要素(各類知識)之間的關係。當然,隨著機器學習能力的提高,這種低級錯誤也是可以避免的。

在頭條實驗室負責人李磊博士看來,「張小明最大的意義在於,面對奧運會這樣同時舉行上百場比賽的綜合賽事,記者很難關注到每一場比賽,而機器人可以任勞任怨的為每一場比賽報道,無論這場比賽多麼冷門和不重要。傳統新聞理論並不認為這些冷門比賽或者熱門比賽(比如乒乓球)的前幾輪小組賽有新聞價值,可是通過我們的平台測試,我們發現對冷門場次的報道任然有可觀的閱讀量」。

隨著AI技術在新聞領域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其是否會造成失業問題的爭論也愈演愈烈(當然,星球君比大家更關注這個話題)。

牛津大學此前就發布了一篇報告稱,未來47%的工作崗位將最終被自動化。但是,工作被取代,並不意味著勞動者將失去工作,就好像曾經汽車的出現取代了馬車夫和馬童,但同時也創造了更多修建高速公路和服務加油站的工作。

對媒體來說同樣如此。在講求快速時效的新聞領域,機器人的機敏、不知疲倦以及高速運轉無疑是它最大的優勢——機器人擅長海量數據的應用和分析,但在需要投入情感、觀察、體驗甚至創造力的新聞里,人類記者至今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無可替代。

為了證明這篇文章不是AI寫的,在此說明:我是AI星球,我不是人工智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