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盛重磅報告:崛起中的中國金融科技行業

近日,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推出了規模空前的無現金營銷活動。7月31日,微信宣布無現金日活動將從8月1日開始,持續整個月。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也於8月第一周開始「無現金周」活動,並表示鼓勵的規模和力度也會是「空前」級別。

線上支付兩大巨頭「線下會戰」正酣之際,高盛不失時機地推出專題研報,對金融科技(FinTech) 行業的崛起進行全景掃描,為投資者打開一扇了解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大門。

見聞將報告重點內容進行摘編,分為上下兩篇進行呈現;上篇描繪FinTech市場的現狀與前景,下篇將重點考察行業監管(特別是網聯清算平台)和同業競爭帶來的影響。

十組數據縱覽金融科技行業現狀

  • 第三方支付規模呈指數增長:從1萬億人民幣到76萬億人民幣

第三方支付規模在2010 - 2016的六年間擴張逾74倍。其中16%來自於消費相關業務,56%來自於P2P(個人對個人)轉賬業務。

第三方支付規模從2010到2016年「從無到有」,反超美國同行規模並將其遠遠甩在了後面

截止2016年,95%的網民通過移動設備上網,而他們當中有68%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移動支付。通過移動設備完成的第三方支付,已佔到網上支付總額的75%。作為對比,至今美國仍有80%的電商交易需要通過電腦終端完成支付。

2016年移動支付體量已達到美國同行規模的70倍,而其中消費相關的支付規模亦達美國同行規模的8倍(下圖)。

  • 網路借貸規模:從300億人民幣到1.078萬億人民幣

網路借貸未償還貸款餘額,在2013 - 2016的三年間擴張逾3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30%。

不過將其與龐大的金融體系相比,這一數字仍相對較低,目前僅占社會融資總額的0.79% (2013年佔比0.03%)。

高盛認為,未來監管機構出台的新規,將在網路借貸行業的發展前景和產品形式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需要密切關注相關監管政策方面的變動。

  • 網路支付單筆交易額僅為傳統銀行卡的十分之一

在,傳統銀行卡已經退居為大件交易的支付途徑,平均單筆交易額為6424人民幣;而第三方支付單筆交易額平均為606人民幣,前者是後者的將近十倍(下圖)。

第三方支付相對較低的單筆交易額,也反映出往常由現金主導的小額高頻次日常支付,正逐漸讓位於第三方支付平台。這與大多數發達國家當中現金仍作為小額支付手段大量流通的現狀大相徑庭。

通過第三方平台完成電子支付筆數在2016年達到1640億次,超過銀行平台的1400億次

  • 無現金社會來臨:網路電商已佔到零售銷售總額的40%

相比之下,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零售交易的商家,在美國零售市場上僅佔7%。

高盛預計,今年年內第三方支付就將佔據零售銷售業的「半壁江山」,而到2020年,網路電商將成為零售業主體,市場份額佔比將擴張至68%(下圖)。

  • 建立閉環生態系統的思維:95次

阿里巴巴在2016年年報當中提及「生態」一詞多達95次。在平安、騰訊、京東、百度等其他FinTech領域領頭羊的報告當中均有大量類似字眼的出現。

作為對比,工商銀行的報告中僅提及「金融科技」/「網際網路」22次。

FinTech領域的巨頭們已經各自搭建起了一套高度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和閉環生態系統,從線下商戶到整個金融供應鏈,包括支付、借貸、財富管理和信用評分在內全面覆蓋。

支付寶背後的螞蟻金服,是阿里巴巴的關聯公司;而微信支付背後的財付通,則是騰訊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體量龐大的科技/金融聯合體「劃分地盤」的行為愈演愈烈,有「各霸一方」的態勢。

支付寶(51%)和財付通(33%)兩家2016年已經佔據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的84%

相比之下,西方企業還僅停留在拓展少數核心業務條線的階段,譬如Visa、萬事達、Paypal等等。

  • 用戶群體:34億個賬戶

截止2016年,共有34億第三方支付賬戶。其中支付寶有5.2億賬戶(2017年3月數據),財付通有6億用戶(2016年12月數據)。而相比之下,Paypal全球僅有1.97億用戶(2016年12月數據)。

支付寶和財付通用戶體量(左)與海外同行競爭對手的體量比較

  • 線上支付的遊戲化:140億份現金紅包

2017年春節期間,共有140億份現金紅包通過微信支付平台送至千家萬戶。

春節分發的微信紅包個數在三年內增長了近1000倍

除了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之外,網聯平台的最大股東還有螞蟻金服(9.61%) 和騰訊(9.61%)。 與此相比,現有的線下支付行業架構是國有性質。[這一點將在下篇著重展開]

  • FinTech企業的國際擴張:28個國家和地區

消費者已經可以在境外28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第三方線上支付。(支付寶:28,財付通:15)

第三方支付到2020年將成為31.6萬億人民幣的龐大市場

高盛指出,目前在支付、信貸和投資三大傳統金融領域,仍有大量潛在用戶等待金融創新企業的發掘。

尤其是在第三方支付領域,高盛預計,消費相關的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31.6萬億人民幣(截止2016年數據為13萬億人民幣,下圖),擴張近2.5倍,年均複合增長率24%。

這樣一個龐大體量的市場當中,對平台支付用戶收取的手續費年收入屆時將達到758億人民幣。

而在信貸方面,高盛認為包括3.6億農村人口、1.7億外來務工人員、3700萬大學學生和約7000萬藍領工人在內龐大的未覆蓋群體,以及經濟轉向內需驅動后的消費增長,將持續推動網路借貸市場規模的擴張。

據高盛預計,消費者信貸未結清餘額(除住房貸款外)將從2016年的5.8萬億人民幣,增長到2020年的13萬億人民幣;其中網路借貸將從2016年的6910億人民幣,增長到2020年的3.3萬億人民幣,擴張逾4.7倍。新擴張的網路借貸業務將集中在:1) 次貸借款人的提現和消費貸款; 2) 小額消費貸款。

在投資領域當中,高盛預計資產管理總規模將從2016年的57萬億人民幣(其中16萬億為銀行提供的表外理財產品,與儲蓄產品相似),增長至2020年的82萬億人民幣,家庭快速的財富積累和對金融資產更高比例的投入都將是這一增長的驅動因素。

高盛指出,FinTech公司在其中的機遇主要集中在兩點:1) 金融產品的承銷;2) 智能投顧的諮詢服務。

FinTech的金礦在哪裡?還是那個詞:數據!

在,支付業務收取的手續費費率要遠低於發達國家,而目前有近250多家擁有執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市場競爭也毫不遜色。

就算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取監管允許下的最高手續費,且不與銀行分成,最後拿到手的費率也僅有0.6%,這比Paypal 2016年1.81%的手續費水平要低得多。

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特別是體量較小的機構,要想在阿里、騰訊兩大巨頭的夾縫當中賺錢,靠手續費是完全不夠的,而且根據高盛預計,這一點以後也很難發生改變。

在高盛眼中,FinTech的真正「金礦」,還是在海量的用戶數據上。對於阿里巴巴、騰訊、甚至平安這樣的巨頭來說,第三方支付服務只是一個獲取用戶數據的橋樑,手續費都是次要的。

從數據中可以了解顧客的消費需求和生活習慣,而在過去沒有用借記卡乃至NFC預付卡進行日常消費習慣的人群,突然開始大量使用移動設備進行網上小額支付,對於FinTech來講,就是一座正待挖掘的寶庫。

第三方支付平台還可以成為閉環生態系統的「主心骨」,在其上利用平台數據進行定向營銷投放廣告,並提供包括金融產品在內的各式各樣增值服務。

這些FinTech巨頭們還希望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電子錢包功能「架空」銀行,運用各種手段(譬如餘額寶)鼓勵用戶將轉入轉出的日常資金存放在電子錢包當中,而不將其「取現」到銀行賬戶當中去。

這樣一來,銀行不僅僅被削弱成了一個提供賬戶的功能性角色,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失去的不僅僅是支付手續費,更重要的是海量的交易數據會為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截留」,完全到不了銀行的手上。

這一點關乎數據隱私乃至數據所有權的關鍵命題,目前已經引起了銀行業乃至政府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央媒《經濟參考報》近日就刊文稱少數支付機構力推「無現金社會」,其方向和行為都出現了偏差,應及時進行糾正。

高盛指出,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夠「獨佔」用戶數據的日子還有多久,有待觀察。

接下來向讀者呈現的下篇,將著重聚焦網聯清算平台的建立及其影響,乃至整個行業監管進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對同業競爭帶來的衝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