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有話快說,別老問「在嗎」

「在」還是「不在」,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

有話直說,並且說重點,無疑是網路時代最重要的社交要求之一。但是,你也別問:「在嗎?隨便幫我想句廣告語吧。」

文/張家明

在微信上接到兩種消息是最想死的。

一種是語音,特別是談工作時對方發過來一段又一段60s的語音,讓人恨不能抓破手機屏幕;還有一種就是對方突然發來一句「在嗎」,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某匿名用戶在知乎發帖說,她有一種「『在嗎』恐懼症」:

有朋友周一問:「在嗎?」

我周一晚上答:「在的,怎麼啦?」

他周二早上說:「剛看到,現在在嗎,問你個事情。」

我周二晚上答:「在的,你問吧。」

他周三下午說:「還在不?」

我周三晚上答:「在在,我一般晚上上QQ,你有事情時候我不在線,你就直接留言,我看到就回復。」

他周四上午說:「好吧,就是想問問,上次見你時候的口紅是什麼色號來著?」

與這些打招呼只說「在嗎」「在么」「在不在」的人交流,效率真是低得令人崩潰。

當很久沒聯繫的朋友或親戚問「在嗎」,你怎麼處理?圖/張家明

有話不直說,危害你我他

從以上對話可以看出,問「在嗎」的目的是要確定對方是否在線,並且得在兩人同時在線的時候,他們才肯展開正式的談話。

顯然,這是把微信和QQ當成電話了,問「在嗎」就等於在電話里喊「喂,是小新嗎?」

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打電話是一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通訊,你只有確定鏈接成功,語音清晰,並找到對的人,才會開始聊下去。

而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是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通訊,你不需要跟對方建立鏈接,只要接上網路或Wi-Fi,就可以直接把文字、表情包或語音直接發過去,對方一上線就會收到。

現在互聯網通訊如此發達,人們同時有好幾個社交APP,好幾台電子設備。圖/pixel

著名心理學家約翰·舒勒早年在討論網路聊天室的時候曾指出,當你在聊天室中與另一個人私聊,你的角色就變成了兩個:一個私密的你,一個公共的你。

你很可能同時和不止一個朋友私聊,也要在聊天室里和所有人互動。所以,人們在社交網路上需要一種「解離性」的心理機制——俗稱「多重人格」,將你的注意力同時分配給不同的人,產生多個「私密的你」——用現在的話來說即「人設」。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個超大聊天室,人們的注意力被大量的文字、圖像、視頻所分散,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判斷一個東西是否值得停留。社交行為專家莉茲·布魯爾(Liz Brewer)甚至說,這個時間其實只有三秒鐘。我們必須在三秒鐘內處理完一條信息,完成回復、打字、發送等動作,沒有時間經過深思熟慮。

在社交網路上,人們每天要瀏覽的信息將越來越多,越簡要的信息越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圖/pixel

所以,有話直說,並且說重點,不僅僅是高效的社交技巧,也體現了你對他人的共情能力。

如果你的第一句話是「在嗎」而沒有更多信息,不但難以引起對方的注意,浪費大量的溝通時間,還傷害了自己以及他人的健康。

相關研究表明,有話不說就像有屁不放,經常憋著會導致身體出現頭暈目眩、臉色蠟黃、精神頹靡等癥狀,壞了心情,壞了身體,還壞了朋友關係。

開口只問「在嗎」,可能壓根不懂互聯網。

「在」或「不在」,是個大問題

外國網友也常常吐槽男性糟糕的搭訕技巧,他們似乎除了「Hello」「Hey」「Hi」,就說不出別的單詞來了。

不過,這些人並非全然不懂交際,他們敲出這幾個字的時候,很可能有更複雜的心機。每當你看到「在嗎」,難免會內心一緊,總感覺一回答「在」之後,就會收到不情之請。

很多人的經驗可以證明,問「在嗎」的人常常出於兩種目的:一是求助,二是表白。前者最常見的是借錢,以及盜號者假裝求助;後者有時是搭訕,有時是「最後問你一個問題」,把人煩得只想直接回一句「愛過」「沒錢」「找藍翔」。

打了招呼后什麼話都不說,多半沒「好事」。圖/6park

笨拙和莫名其妙倒是其次,有時候這些打招呼的方式還會冒犯人,譬如「hey」就像是路邊一個穿著沙灘褲、夾著人字拖的美國佬突然對你吆喝一聲,無禮程度不亞於「在嗎?隨便幫我想句廣告語吧」。

禮儀專家安娜·波斯特(Anna Post)指出,「hey」聽起來似乎很年輕化、很熟絡,但是對象不同,對方的反應也不同。

2011年,美國眾議院議員艾德·馬基(Ed Markey)的女發言人給一個記者團發郵件,告知他們有一個重要的聲明,抬頭竟然寫的是「Hey, folks」(嘿,夥計們)。著名記者迪翁·瑟西(Dionne Searcey)為此發了一篇嚴肅的批評,將這次事件定義為數百年書信傳統的結束。

1863年,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取得了一場關鍵勝利后,林肯總統寫給總司令格蘭特將軍的書信,抬頭是「My dear General」。對同事猶須如此,何況是對權力的監督者?

「hey」用於打招呼時,可能會令對方反感。

當然,網路聊天多半是非正式場合,沒必要以「dear」「親愛的」來打招呼,簡單一句「Hello」「在嗎」就可以了。

問題是,能不能別只是問「在嗎」?

因為這個問題實在太難回答了。如果根據薩特的觀點,我應該將自己的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前者就是物質存在,但後者是不斷變化的,回答完「在」的「我」,和前一秒鐘正在打字的「我」,已經不是同一個「我」。

「在」或「不在」,汪峰都沒想明白。圖/騰訊網

對海德格爾來說,這個問題就不是語言偽術了。因為世界上有很多種「存在者」——一棵樹、一朵花或一塊石頭,而人類跟它們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只有人類懂得自己存在,並且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所以,無論你回答「在」還是「不在」,抑或擱置不理、刪除聊天、拉黑,你都在實踐著自己的存在。

現在請回答,我該如何存在?

參考文獻:

1、bbsmax,TCP和UDP的聊天

2、John Suler.Ph.D(1999),〝Psychological Dynamics of Online Synchronous Conversations inText-Driven Chat Environments 〞,2000/11/24

3、BBC, Shoulde-mails open with Dear, Hi, or Hey?

4、健康時報,《有話快說,有屁快放》

5、Special worstdate,20 「Hello」 Online Dating Message Fails

6、The WallStreet Journal,Hey, Folks: Here's a Digital Requiem For a Dearly DepartedSalutation

7、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8、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看過這篇,連痛恨榴槤的千年黑都心動了

沒吃過網紅水果,不足以談人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