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以大城市群一體化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財新網】(作者 博智論壇)在近期召開的第十九期博智宏觀論壇上,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助理、研究一部主任俞建拖受邀主講。俞建拖與基金會根據新的方法對12個城市群的一體化水平進行了測量,發現經濟正在向大城市群地區穩定聚集,城市群一體化持續推進,但存在明顯的分檔。他認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要抓住大城市群,要通過推進城市群一體化提高經濟增長和創新活力。

俞建拖認為,過去經濟研究中對經濟地理因素——空間、距離、區位重視不夠,近20年該領域有許多新進展。實際上,從大航海時代到前三次科技革命,都具有重要的經濟地理涵義。每次技術革命,一方面是變革了生產方式,生產體系變得更加穩定,更加高強度、標準化、規模化;另一方面改變了資源配置的空間格局和範圍。因為交通網路、交通方式的變化,帶來資源配置範圍的擴大,大幅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增長。從國際經驗看,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巨型城市地區是最具有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的。俞建拖認為,經濟奇迹還沒有結束,因為在的城市化本身還是在持續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在優化,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還有提升空間。

20世紀50年代始,區域一體化測量方法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過去分析方法存在幾個缺陷:第一、一般只考慮內邊界,沒有考慮外邊界和區域整體特徵。在研究中,即使提到區域的外邊界,也是充滿焦慮,擔心一體化會對其他地區構成障礙或者隔閡。但是實際上,一體化的目標就是為了整個地區的更好發展,使本地區有別於其他地區,構建區域層面的發展共同體。所以,一體化地區也要重視外邊界,要能夠有方法在整體上將之與其他地區區分、識別。第二、一體化測量中雖然考慮了距離因素,但只是線性的空間,缺乏對平面空間的考慮。第三、指數構建中,把被測量區域單獨對待,沒有考慮區域之間的互動關係和競爭關係。

該團隊採用了新的一體化測量方法,建模的基本思想是:一、要考慮區域的外邊界,或者要有指標使區域能夠被整體識別;二、內部要有均等化的效果,一體化驅使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最終使要素邊際回報率趨於接近,產生均等化的發展效果;三、內部子區域邊界的消除主要是要通過加強網路連接實現,要反映網路連接性;四、要考慮一體化區域之間存在的競爭性和相關性,而不是當做獨立無關主體,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地區資源有限,所以必須要考慮相互之間的動態關係。第五,一體化是市場和政府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考慮市場整合之外,還要考慮制度整合。最後,作為一個建模原則,這個測量方法是簡化的,數據便於獲得,但是能夠捕捉一體化的信息。

測量模型考慮了四個方面因素,姑且稱之為ACEP模型。A是反映經濟區域的聚集度,是區域經濟所佔的份額和區域密度的乘積,C是區域連接性,E是區域經濟均等化水平,P是反映區域的政策和制度協同。新方法反映了模型構建的思想,也具有數學特性,容易分解,可以計算各個部分變化的貢獻率。一體化指數的分值是0-1,為了使數字顯見,將整個指數乘以100,這樣每個區域的一體化水平可以用0-100之間的分值表示,分值越高,表明一體化水平越高。

該測量方法可以得到非常有意思的結果。一體化到底應該包括哪些範圍,新的地區要不要包括進來,包括進來后一體化難度有多大,用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判斷和決策。比如,以京津冀和珠三角對比為案例。

京津冀方面,如果包括京津冀全部13個地市,測算出2006年指數為19,2015年是32。如果把張家口和承德去掉,一體化的水平就有顯著提升,這符合經濟學的直覺。所以,將張承包括進來,雖然增加了整個區域經濟的總量和在全國的份額,但是實際上降低了經濟密度,經濟區域集聚度反而降低,內部經濟差距和制度協同難度加大。如果進一步把秦皇島、邯鄲、邢台也去掉,還會有一個提升,但是提升得要緩慢一些。將兩市一省全區域和僅包括核心區(8市)的一體化指數作比較,發現過去十年核心區的一體化指數增長得更快,表明一體化主要在核心區域發生。

珠三角的案例和京津冀地區相反。京津冀地區一體化擴圍,導致一體化指數降低,但是在珠三角地區,如果把港澳包括進去,一體化指數有非常明顯的提升,而且趨勢更快。在2010—2013年,包含港澳的珠三角地區一體化水平每年提升7-8%左右,2014、2015年還更快,而不包括港澳的地區一體化增速在趨緩。大家會疑問,包括更多的地區,一體化和協同不是更難了嗎?從政府間協調的角度說是這樣,但是市場有自己的邏輯,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發展研究基金會課題組運用該模型測試了12個城市群的一體化,其中包含157個地級以上城市。十二個城市群地區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西、山東半島、中原、武漢、長株潭、關中、成渝、遼中南、哈長,基本上都有國家規劃。在研究中剔除了規劃重疊的地市。的城市定義和國外不一樣,包含大量的農村地區,但是市作為一個行政單元,其公共資源配置是遵循行政邊界的,所以分析的時候尊重這種制度安排。

2015年,12個城市群的總面積約為國土面積的20%,人口佔比超過60%,但是經濟總量佔82%。也就是說,如果在抓住了這12個城市群,80%的經濟總量就在手中。值得重視的是,過去十年,這12個城市群佔全國的份額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可以看出經濟集聚的趨勢,城市群地區比別的地區增長更快,更有活力。分區域看,長三角、成渝、京津冀、中原、海西份額增長最多,長三角的份額增加2個百分點。最近大灣區討論火熱,環渤海三個城市群占經濟份額在21%,長三角佔20%,珠三角約9%(加港澳要增加3個百分點),三個大灣區總計佔全國份額50%,灣區經濟是值得討論和關注的。

通過分析2006-2015年間12個城市群地區的ACEP指數,有以下七個發現:

第一,城市群一體化水平呈明顯的分組。2015年,珠三角(不含港澳)一體化水平為61.58,長三角為56.79,穩居第一梯隊(50-70分檔),顯著領先於其他城市群。山東半島、京津冀、中原、遼中南第二梯隊,山東半島在第二梯隊(30-40分檔)中又顯著領先,京津冀一體化只有珠三角的一半。其餘城市群可以歸入第三梯隊。

第二,各城市群的一體化水平都有穩步提升,相對位次基本穩定。十年裡,只有武漢城市群超越了海西,中原城市群超越了遼中南。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ACEP指數本身的穩健性。

第三,2006年以來,各大城市群的一體化在出現一個先加速后減速的過程,呈現出倒「U」型。到2009年達到一體化速度高峰,之後增速趨緩。2012年後增速又變得平緩了一些。

第四,在不同的年份,各地區一體化的速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在2009年這一差異最大,然後到近幾年增速有趨同的趨勢。我們猜測這種分化和貨幣政策有關,貨幣投放量變化帶來信貸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變化,加上各地區起點不同,導致一體化增速出現分化。因此比較了不同年份各城市群一體化速度的方差和貨幣增長率(M2),發現兩個曲線的型態幾乎完全一致。

第五,對比城市群一體化和全國城鎮化的增長趨勢,發現一體化速度要快於城鎮化的速度,這對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有重要的啟示。結合前面的經濟集聚趨勢,一體化是下一階段城鎮化要重點發力的,是經濟增長重要支撐。

第六,比較各地區一體化的初始水平和十年的增速,可以看出存在趨同。結合前面一體化水平的分組趨勢,我們猜測未來城市群一體化可能會是一種分組趨同,在城市群之間形成鮮明的層次。

第七,對ACEP指數進行分解分析,可以看到各城市群一體化模式上的差異。從全國看,一體化指數的增加,56%都是由於經濟集聚帶來的,41%是由連接性的改善帶來的,經濟均等化和制度協同的貢獻都在1.5%左右,這也是未來一體化需要重點改進的領域。分地區看,山東半島、成渝、長株潭、武漢、海西、關中、哈長的經濟集聚貢獻均在60%左右,珠三角、中原、遼中南城市群的連接性貢獻更顯著。長三角和京津冀在一體化過程中制度協同作用相對突出,分別達到9.8%和5.9%。

總的來說,經濟向大城市群地區穩定集聚,抓住大城市群,就抓住經濟的主體。城市群一體化動力如果衰微,會拖累城鎮化進程。現在可以看到三大灣區經濟隱然成型,中西部,中原和成渝地區城市群都值得關注,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還可以再討論。另外可以看到貨幣政策推動的一體化能夠產生的效果很難持續。從一體化模式上來看,過去一體化較多依靠經濟集聚和基礎設施的區域連接性,未來就要更多靠區域內經濟均等化和制度協同。■

「博智宏觀論壇」由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下屬北京博智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承辦的研究型平台,剖析短期熱點,研究中長期經濟增長問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