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德國不會出現「德國版特朗普」?

德國大選還有不到三周,選情卻一點也不「火熱」。現任總理默克爾當選連任幾乎是肯定的。

就是9月3日默克爾和最強挑戰者、社民黨主席舒爾茨舉行的電視辯論,也沒有什麼激烈碰撞。

《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稱,兩人在不少問題上立場大同小異,整個辯論基本是「文明交流」。而在批評川普方面,兩人更是高度一致。

這倒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多數德國人支持默克爾,而不會喜歡川普?

默克爾和川普 (圖片來源:theguardian.com)

要知道,川普在把世界攪得雞飛狗跳的同時,名字也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因此,人們稱杜特爾特為「菲律賓川普」、勒龐為「法國川普」、威爾德斯為「荷蘭川普」。那麼德國選舉進行「衝刺」階段,為何還沒有「德國川普」讓世界擔心?

德國《明鏡周刊》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不會有「德國川普」》,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

該文列出德國和美國諸多不同之處,總結一下,大概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首先,從歷史角度看,美國人有「救世主」情結。美國文化源頭是當年乘坐「五月花」號抵達北美的清教徒。這些人的宗教情結至今仍在美國文化中,這令美國人始終相信會有一個「救世主」式的人物出現,令美國再次偉大。

歐巴馬是左派心目中的「救世主」,而川普則是極右人士心目中的「救世主」。

歷史上德國人也曾相信過「救世主」式的領袖,但經過希特勒的教訓,現在「救世主」情結在德國社會中逐漸消失。

另外,美國的民主制度已經有兩百餘年歷史,美國人對此頗為自信,認為就算一個不合適的人上台干四年、甚至干八年總統,也不會摧毀這個制度;

而德國目前的民主制度,才有七十餘年的歷史,還是在美國幫助下於二戰廢墟上建立的,因此德國人格外謹慎。

其次,從政治制度看,美國人相信「救世主」式的人物,因此更相信個人能力,一些「外來者」可以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而非政黨的組織力量,就可以在選舉中過關斬將,直入白宮。

比如當年歐巴馬可以擊敗黨內重量級人物希拉里,去年川普也不是共和黨所屬意的人選,但最後也擊敗共和黨內多名體制內大佬,成為總統候選人。

而德國的政治制度中,政黨組織的嚴密性和政黨的影響力,顯然要比美國大得多。在要想當總理,必須從本黨內部做起,贏得本黨支持,最後才有可能走上全國舞台。

第三,大眾文化對政治的影響力,美德兩國情況也不同。在美國「大眾文化和政治之間的牆很低」,從政門檻也低。

美國人往往將「秀場」與現實混為一談,所以演員里根可以當總統,演員施瓦辛格可以當州長,摔跤手文圖拉可以當明尼蘇達州州長,真人秀主持人川普可以做總統。美國人對這些「秀場」中人從政毫不奇怪,有時還很樂意將選票投給他們。

而在德國,各個政黨在選任方面嚴格把關,想在「秀場」中積累人氣,再將之轉化為政治資本的路,基本行不通。

另外,「道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冷戰期間,美國一直把自由、民主和人權,當成「道德」 武器對付蘇聯,并行之有效。

冷戰結束后,道德武器作用不大,美國在外交政策方面漠視道德,更出現虐囚等道德醜聞。長期積累下來,也影響到國內政治,所以川普這種「沒有道德的人」當選也不奇怪。

德國在二戰之後,在道德上始終有負罪感,日常教育中也不敢放鬆,而且道德在其外交中反而成為一個正面資產。因此不僅排外不能成為主流,默克爾「開門接納難民」,還是能贏得多數選民支持。

所以,德國選民更喜歡默克爾這樣「沒有特色」的平穩領袖,而不喜歡號稱以個人之力「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川普之類人物。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