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醫療投資這事兒上,社會資本對分級診療有一些致命的誤會

首先,我想先做出一個判斷:在社會辦醫這件事上,政策紅利期已經過了。或者說,指望國家出台一項來掀起一波社會辦醫熱潮,已經基本不可能了。

因為今年的國辦44號文已經做出明確要求,對符合規劃條件和准入資質的社會辦醫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在我看來,社會辦醫已經是零門檻。至於那些隱性障礙,不是政策本身所能解決的。

我之前的提到過,在零門檻的背景下,對社會資本而言,把握未來醫療趨勢就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分級診療是社會資本普遍認可的一大發展趨勢,許多投資布局都圍繞此展開。但是,綜合「十三五」以來的系列醫改政策來判斷,社會資本對分級診療產生了一些致命的誤會。

當然,分級診療是國家力推而且也是醫療衛生體系改革的大方向。但這件事究竟與社會資本有多大關係?現在,我認為:基本沒有。

1. 分級診療不是社會資本的機會

社會辦醫為什麼會對分級診療如此看重?核心理由是認為,如果國家分級診療政策落實,患者就醫會逐漸下沉到基層,那麼基層就將成為爭奪患者流量的主要入口。這個沒錯。

多年來,社會辦醫因為缺乏品牌和優質醫生而一直不受患者待見。而基礎醫療看起來技術、資本的門檻都不高,分級診療也就看上去對社會資本而言成了一次爭奪患者的絕好機會。

我從幾個角度告訴你,為什麼這個理解不對。

首先,分級診療是國家改革公立醫療衛生體系的舉措,而且國辦32號文提出了,其主要實施路徑是醫聯體。而醫聯體的主要玩家是公立醫院。換句話說,分級診療主要調整的是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的資源配置,而不是向外釋放資源。

第二,分級診療的意見明確寫道,目的是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而無論是推行基層首診還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其核心調節手段都是基本醫保的支付方式。這其實也意味著,拿不到基本醫保的支付,也就與基本醫療服務無緣。

第三,分級診療是要「分級」的。老百姓之所以敢跟家庭醫生簽約,是因為他們背後有專科醫院、專科醫生。沒有體系化的醫療建設,基層醫療的入口是不存在的。

所以,分級診療本質上是醫療資源在公立醫療體系內部的調整,實施的主要保證是基本醫保的支持,而與這二者都無關又缺乏系統醫療資源支持的社會辦醫,能在分級診療中實現什麼呢?

2. 社會資本辦醫院的時代過去了

當然,社會辦醫也不只基礎醫療這一個方面,還有就是大批在出錢辦醫院的。而且由於大量專科醫院在港股上市,使得辦醫院這條道路看起來是比較光明的。

有一組數據看起來總是讓社會資本辦醫鼓舞的:截至2017年4月底,社會辦醫院有1.69萬家,占醫院總數的57.2%。2011年至今,公立醫院數量基本持平,社會辦醫院數量累計增長100%。

但在我看來,這組數據恰恰證明,社會資本辦醫院這條路徑失敗了。因為在社會辦醫院數量如此瘋狂增長的情況下,公立醫院的市場壟斷地位幾乎毫無變化。

而且已有學者統計,從2012年開始,全國非公立醫療機構整體上已經處於資不抵債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難道我們還能夠指望社會辦醫院繼續瘋狂增長嗎?不可能。

醫院和醫院之間競爭,除了醫保資質等壁壘外,還比的是技術、科研、人才、品牌、服務等一大堆東西。而這些因素方面,社會辦醫幾乎無一佔優。而其中社會資本辦醫院路徑失敗的根本原因,則是在爭奪優質醫生資源方面的失敗。

雖然醫生流動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辦醫的窘境,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即便是那些願意流動的醫生,也一定要確保自己的一隻腳仍然留在體制內。

再加上醫聯體盛行開來,公立醫院都改集團軍作戰了,社會辦醫院勢單力薄,幾乎更無競爭獲勝的可能。

3. 新趨勢帶來的兩個機會

前面我提到過,國家對社會資本辦醫是有清楚的定位的,這就是滿足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

所以,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提到過,對已經有的民營醫院進行整合或者「收購」好的醫生集團,去滿足這部分需求是可以選擇的。

但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得健康需求,其實意味著非主流需求;而且,它只是在現有形勢下被逼無奈的一種選擇,仍然無法改變的事實,繼續瘋狂蓋醫院是沒有什麼前途的。

對於社會資本辦醫未來的前途,我從最近的政策文件和官方表態中得到了一些啟發。總體上,我認為相比大規模投錢建醫院、診所等,社會資本辦醫在兩個方向上會有持續的成長空間:

第一,替代政府財政,成為公立醫院擴張的主要資本支持。

我們都了解的一個趨勢是,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擴張限制的越來越緊。而這個限制在國辦67號文推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這個文件出台後達到了高峰,因為這種限制通過一個長久的運行制度被永久固定下來。

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中,政府給醫院的錢收到了非常嚴格的限定。但公立醫院對於擴張,以及運用更多資本來擴張的熱情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這一點,從前陣子圍繞公立醫院引入社會資本是不是國際笑話的熱烈討論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朱幼棣老師對這個問題看得也很明白,在他後來的那本《無葯》里勸告公立醫院們,社會上的錢多得是,何必非常盯著財政那點錢。我想,我們那些聰明的院長們不會不清楚這一點。

PPP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形式,但等大家把這個事兒看明白,也許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之間的合作空間會更大。

第二,非治療領域有可能潛藏著真正的患者流量入口。

當我判斷基層不大有可能成為社會辦醫的流量入口時,其實就是準備在這裡提出非治療機構,尤其是診斷類機構成為流量入口的潛在可能性。

前陣子國家衛計委開發布會,又將增加五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從而總類別達到了10個: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寧療護中心、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中小型眼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

這些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都是圍繞治療展開的非治療類機構,而其中有三類醫療機構是能夠對治療這個環節產生關鍵影響的:檢驗、病理、影像。這三類檢查直接決定了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療,以及接受怎樣的治療。

這三類檢查本身是診斷的過程,而它們的上述特點也為其賦予了入口級的地位。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技術進步。時下幾類最受關注的技術基因檢測、液體活檢、醫療AI等,主要都是集中在診斷領域。而且這些技術在提高診斷效率的同時,也在逐漸降低對人員知識水平的依賴。

最後,診斷類機構有可能成為流量入口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有可能實現無差別標準化。什麼叫「無差別標準化」?

首先標準化可能比較好理解。醫院因為存在大量醫生、護士的人的行為,所以非常難以標準化。但診斷機構主要依靠設備,設備的最大特點就是標準化。標準化意味著可以把控質量,並降低成本,以及用機器大規模輔助人。

第二,什麼是無差別?分級診療中,患者在選擇醫院就醫時存在一個bug,就是所謂的小病在基層、大病再轉診。這個bug就是,就算患者得的是小病,他也不願意讓一個只會治小病的醫生看。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動用各種手段,什麼簽約、支付、首診必須在基層等等。然而診斷不存在這個問題,無論大病、小病都可以做同樣的檢查。而且由於檢查的標準化,成本可以足夠低。

這就意味著患者在選擇診斷機構時,無需很高的技術知識門檻。

前段時間我有看到一些診斷機構,提出了面向高端市場的策略。這個簡直是太扯了。一個如此高標準化的事兒,既無法搞什麼個性化,又沒法搞增值服務,是再好不過的流量入口。

恐怕還要再補充一點,就是社會資本辦診斷機構,可能是相比公立醫院更有優勢,而且未來可能產生更多合作而不是競爭。

因為從整體大的趨勢上看,醫療價格改革是在不斷降低藥費、檢查費,提高醫療服務費。所以,對於公立醫院來講,檢查、診斷這個過程變得越來越無利可圖。而且公立醫院最大的優勢也是他們擁有大量優秀醫生,有著無可匹敵的治療能力。

相比之下,如果社會資本辦診斷機構能夠在成本質量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則非常有可能對公立醫院自身的診斷職能產生競爭,甚至取而代之。質量不差、價格更低,為什麼不能替代公立醫院的檢查呢?

再總結一下這兩個趨勢:一個是社會資本替代政府財政,成為公立醫院發展的主要資本支持;一個是診斷機構替代醫院,成為社會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向。有任何想法,歡迎大家討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