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何互聯網公司扎堆北京?狂甩上海幾條街!

雖然沒有北京VS上海互聯網公司的準確註冊數據,但是通過上面兩幅圖可以看出,不論從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上,帝都北京都遠遠超越了魔都上海,上海到底咋了呢,為啥在互聯網領域被北京狂甩了N條街呢?

輸在起跑線上的魔都

為了不被魔都人民狂扁,小編給從互聯網發展之初講起,遙想當年!小喬初嫁了...額,說正經的...

當年互聯網這樣的大項目從實驗室走出靠的是國家的引導和扶持,而北京作為首都及教育科研中心,自然得風氣之先,比較起來,北京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官方態度及政策也相對完善,比如「中關村」的形成,自然吸引時代精英,這是北京的先天優勢。

90年代,面對互聯網醬的「蠻荒之地」,那些生於60、70年代的一幫「開眼見世界」的精英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及示範作用(如馬雲、陳天橋、丁磊等,歸國的張朝陽、李彥宏等等)。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的普通百姓開始了解並接觸互聯網。雖然最終瀛海威失敗了,但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你我,能夠真正描述的清楚這些企業的示範作用嗎?

之後,幾大門戶網站相繼出現,他們登陸納斯達克帶來的財富效應,給了那個時代精英青年巨大的衝擊、誘惑,於是乎,互聯網第一波浪潮洶湧襲來。有觸覺的精英才俊自然願意來北京的互聯網行業淘金,「互聯網市場」開始形成。

人才儲備不及帝都

互聯網產業對土地、交通、資源等方面要求非常少,更需要的是勞動者素質和資金。相比起其他地方,北京大學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全國第一,優秀人才的數量也就相對更多更密集,容易被發現和招聘。這就是人力成本方面的優勢。

綜上所述,小編的觀點即:之所以互聯網企業在北京比上海發展的要好,核心原因在於「早、強、多」。即:北京起步更早,政策扶持更強,人才儲備更多。僅有這些原因嗎?不然,接下來分析一下兩地的文化和精神差異。

鹵煮文化VS咖啡文化

北京的文化像鹵煮,粗狂豪放,上海的文化像咖啡,溫文爾雅,為什麼這麼說?

整個北方的「人才」都彙集到了北京,生活壓力大,每個人都懷有強烈的成功願!任何「快速成功」的「創新」型實踐都會得到強有力的支持,看看中關村那幫創者們,沒什麼講究,頭不梳臉不洗,甩開膀子就是干,這是創業,蘿蔔

白菜腸子肚子先下鍋試試再說。

而自古富裕的南方,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前往上海的「人才」層次差別較大,年輕人不需要太拚命,沒轍了大不了退回長三角地區,日子照樣過,交通便利生活富足。

上海本地人的文化就更別提了(不是不好,是不適合互聯網創業),上海人講究腔調,經典形象是啥?油光鋥亮小背頭,講品味講時髦,閑來喝杯咖啡享受生活。

上海人選擇一家公司,最關心的,是公司規模、制度、福利、以及辦公環境。公司規模是否足夠大,說出去別人都知道,制度是否成熟,福利最關心四險一金、五險一金、甚至六險一金,辦公環境,越高大上越好(廁所一定要乾淨,周圍一定要有咖啡廳。)所以上海人多出職業經理人,集體缺乏創業精神。

在北京,聽說你是個要自主創業的中關村男,大家會投來羨慕的眼光...「小夥子有志向!是個潛力股。」

在上海聽說你是張江男指聚集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技術男,就貼上了屌絲的標籤...「小赤佬,毛全了沒有,擰來瘋!塞不里冒充金剛轉!」

包容精神VS契約精神

無論人文還是社交,北京更加包容,這和政治中心有關。小編是北京人,感覺從小就被教育要包容要大度,有老北京的傳統理念在裡面,但更多的是被電視,影視作品一輪輪的洗腦。

舉個簡單例子,曾有朋友提到過北京和上海的人文感受:來到北京,朋友會請我吃飯喝茶,以盡地主之誼;但在商業化的上海,基本沒人會請我吃飯,這叫不添麻煩,契約精神。

再舉一個小編的親身感受,去上海遊玩,碰上一個熱情的山東的哥,聊了一路,這個的哥在上海乾了14年,可以說基本上已經是一個新上海人了,可他竟然沒有一個本地朋友,他補充道,上海人不好接觸...這在北京,至少我認識的外地朋友中,的確不可想象。

其實,哪個都沒錯,各有各的好處。單純說創新與發展,北京是更好的選擇;而上海更適合做生意,丁是丁卯是卯,沒那麼多人情事故,不適合創業。你在北京談理想,會得到認同;你在上海談理想,別人會先看你口袋裡有多少錢,這就是區別!

馬雲 都關注的互聯網大號

互聯網風雲榜 hlwfengyun

科技前沿、內幕爆料、小道消息,每天進步一點點,連馬雲都關注了!關注我 你不後悔!!!

一鍵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