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川行無邊 | 西嶺古鎮的年味

每年春節,大邑西嶺古鎮的年味都是那樣的濃郁。殺年豬、熏臘肉、祭祀、年飯、拜年,還有唱山歌等。西嶺的年味紮根於鄉村沃土,散發出泥土一般的溫馨,蘊藏著土酒一般的醇厚綿長。西嶺鎮與四川不少地方一樣,正月十五有「摸青」的習俗。就是在元宵節晚上去偷別人家種的菜。凡是蔬菜隨便「摸」。既然是「摸」,其實也就是象徵性地摘幾棵菜討個吉利而已。據說越是別人喜歡摸的人家來年越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大邑民間有一首民謠:「正月里來是新年,吃過麵條吃湯圓。哥哥明天哪裡耍?背起背篼去拜年。」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是親戚朋友之間相互拜年的日子。十五過了年才算是過完。新的一年開啟,該讀書的去讀書,該上班的去上班,該打工的去打工。而那濃濃的西嶺年味,則被深深埋藏進記憶深處,像一壇陳年老酒,留在時間裡慢慢發酵,愈久愈濃。

宰年豬備佳肴

冬至大如年。冬至過後,西嶺的年味逐漸瀰漫開來。這時,村民們餵養的「二師兄」也長得膘肥體壯了,它們喝山泉水、吃玉米面和菜葉子長大,在主人千瓢食子萬瓢糠的伺候下,一年到頭,現在到了宰年豬的時候。宰年豬的日子就像過節。不管誰家宰年豬,鄰里鄉親都會過來幫忙,孩子們也跑來湊熱鬧,追打耍玩,院落里亂鬨哄一片,熱鬧得很。

鄉親們稱殺豬的人為「刀兒匠」。宰年豬的人家已經燒好了幾大鍋開水,刀兒匠一到,便與近鄰的三五個強壯村民一起,七手八腳將肥豬拽出豬圈,摁倒在院子里的宰案上。很快,年豬在一陣嚎叫聲中沒了氣息,汩汩的豬血流入早就備好的大盆子里。接下來刀兒匠要拿一根鐵棒從豬的后蹄捅進去,待捅出個氣孔,便用打氣筒使勁往裡打氣,一邊有人用木棍在豬身上用力抽打,肥豬的身體越脹越大,一會兒便鼓鼓的橫在木案上。接著就開始澆開水、褪毛、開膛、摘腸洗腸……手法嫻熟的刀兒匠40來分鐘就可以把一頭豬宰殺好。接下來只見他用鐵鉤把年豬倒掛起來,三下兩下剁下豬頭,然後按主人的要求,把肉切成一塊一塊丟進籮筐。年豬有了,主人家就可用它做臘排、灌香腸、熏臘肉及制醬肉了。

殺完年豬主人家要招呼鄉親吃「殺豬飯」。村子里的長輩和近鄰也會被邀請。殺豬飯有十幾道菜。一般「頭刀菜」是血旺。柴火煮出來的血旺又滑又嫩,再放上大頭菜、炒黃豆,澆上紅油海椒,撒上花椒面、蔥花、芫荽,一大盆血旺端上桌,麻辣鮮香,勾人胃口;還有爆炒腰花、涼拌豬肚、大蔥炒豬肝、肥腸燒蘿蔔、芹菜肉絲……必不可少的主打菜是回鍋肉。從菜地剛扯回來的蒜苗青翠欲滴,柴火燒得旺旺的,煮得七八成熟的肉片「嗤啦」一聲倒入鍋內,迅速翻炒至燈盞窩狀,再放入豆瓣海椒、醬油等,三炒兩鏟就可以出鍋了。

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擺上桌,熱鬧的氣氛就達到高潮。滿屋子的歡快,主人家照例會端起酒碗大聲喊:「大家不要客氣啊,沒有什麼好菜,將就吃,將就吃!」飯桌上開始大呼小叫,吃肉啃骨,津津有味;小孩子更肆無忌憚:「媽媽,我要吃這個!」「爸爸,我想吃那個!」一個個吃得紅光滿面、嘴角流油,在快樂的氣氛中,年的腳步一天天近了。

熏臘肉包粽子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過就算邁進了年的門檻,偶爾的鞭炮聲敲開了過年的前奏。年豬宰了後接下來是熏臘肉、裝香腸、包粽子、蒸發糕、炸酥肉、做饃饃、炒花生……臘月美食齊薈萃,古鎮在忙碌中氤氳著越來越濃的鄉情和年味。

熏臘肉要先用鹽巴和白酒將切好的豬肉進行腌制,用手反覆揉搓讓鹽分和酒分子滲透進肉,三天後洗凈,再掛在屋檐下,肉晾得差不多幹了時就可以熏了。去山上找些柏樹枝椏,搭個架子,把臘肉掛在橫杆上,下面用柏枝生火,火不能大,不要明火,這樣才能取煙熏火燎的香味道。有的人家還要在柏枝里添些晒乾的橘子皮,熏出的臘肉味道更別具一格。

做得好的臘肉顏色金黃,可以儲存差不多一年時間都不變質。近年來西嶺鎮的不少鄉民搞農家樂,老臘肉一直受遊客的歡迎,老臘肉肥瘦相間,瘦肉耐嚼,極香;肥的則金黃剔透,肥而不膩,對著光能照得見影子。老臘肉還可以炒野蕨菜苔、炒山蒜苔,或者做成鹿耳韭回鍋肉,再配上用山泉水點的豆花和西嶺冷水魚、白果燉雞、蒲公英煎蛋、清燒野生菌、涼拌豬鼻拱(折耳根)等,一桌地道的西嶺山珍宴就有了。

每年過年前,大邑很多地方都有做黃水饃饃的習俗。西嶺雪山的山泉水質清甜,這裡做出來的饃饃格外好吃。食材是精選的,有經驗的主婦能熟練掌握糯米、秈米、玉米、黃豆的最佳比例,四者磨成面之後加入花生米、黃糖,再用當地的棕樹葉包好,上籠屜蒸熟。蒸出來的饃饃金黃髮亮,甜味撲鼻。枕頭饃饃也是西嶺鎮的一絕。大麥克的饃饃像一個個小枕頭。

今年臘月我們上山到沙坪村,村裡的黃大姐告訴我們:製作枕頭饃饃要選上等糯米,山泉水泡漲之後磨成米漿,再裝進布袋裡滴干水分,成為雪白的米面,再用山上採回來的蓼葉包好、蒸熟,待冷卻干透后直接放入陶缸儲存,以雪水浸泡,勤換水,可保存三四個月。要吃時,撈出來切成片狀,以菜籽油煎成兩面黃,再蘸上花生、芝麻、黃糖水等配製的蘸料,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美味,這是甜的。喜歡鹹的話就煎好后撒上蔥花、鹽巴,吃起來清香可口。此外還可以煮來吃,立春過後可與地里剛抽出的白菜薹一起煮,起鍋前略微加點鹽、挑一點點豬油,湯湯水水的,滋潤滑糯,菜香撲鼻,再配一碟農家做的豆腐乳,真是鮮美開胃。

在西嶺鎮人們有在臘月包臘肉粽的習俗。一來臨近過年,時間寬裕了,二來氣溫低,粽子可以儲存一兩個月沒問題。粽葉是山上採摘回來的,西嶺多的是粽葉林,取之不盡。糯米、紅豆泡脹,倒入臘肉顆、芽菜、清油、鹽、料酒、花椒粉,充分混合攪拌均勻,就可以包粽子了。包得好的三角粽個頭一般大小,稜角分明,一樣地掛在屋檐下。我曾在西嶺山區有過一段教書生涯。春季開學初,天氣還很冷,我和同事去家訪。山民們家家戶戶都生著火爐在烤火,看到老師來了,他們就拿出幾個粽子放在火爐上煨烤,聊著聊著粽子就烤熟了,香氣誘人。主人家細心地拍拍爐灰熱情地遞過來,客人就解開捆粽子的竹絲,剝開粽葉,米香、豆香、肉香裹挾著粽葉清香,讓人未吃先咽一口唾沫。吃進嘴裡,焦脆香糯,美味難忘。

祭山祭水祭祖宗

春節是親情團聚的日子。小年前後,村裡的人家照例進行洒掃除塵,除舊迎新。紅燈籠掛起來了,門楣上的春聯也貼出來了,一副副川味春聯妙趣橫生:「老嘴喜嘗清淡耙滾燙,小輩愛吃脆硬麻辣香」「生態環境巴適得很,百姓日子安逸到家」……寫春聯的是鎮中學的退休語文教師,他點燃一根煙,在裊裊煙霧裡搖頭晃腦。做生意的人來討對聯,要取個吉利,他就將裁好的紅紙鋪開,「人傑地靈滾滾財源從地起,物華天寶滔滔生意自天來。」大家齊聲叫好。「橫批呢?」「喜笑顏開!」隔壁的讀書娃湊上一句。「好,就是喜笑顏開。」老師取了毛筆蘸飽墨,龍飛鳳舞刷刷幾下就將春聯寫好了。

除夕是最忙碌的一天。豬頭豬尾巴準備就緒后,頭天得用火鐮烙盡豬毛,用毛刷刷洗乾淨,在熱水裡泡上一整夜。除夕一大早,主婦就把豬頭豬尾煮進一口大鍋,還有長青菜、紅蘿蔔、白蘿蔔等,「咕嘟咕嘟」的一大鍋讓灶屋裡熱氣騰騰,香味溢出一直飄散到空中。男主人從雞籠里逮出大紅公雞,公雞早就用玉米喂肥了,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平日里神氣活現,可憐它今天要成為人們的盤中餐了。殺雞的時候鄉民習慣留下雞尾巴上一簇翹得高高的翎毛,說祭祀的時候得有這個。

西嶺鎮有一舊俗,大年三十要抬著煮好的豬頭豬尾和雞肉出門,依次祭拜山神、水神和祖墳里的列祖列宗。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去大飛水、小飛水的瀑布前或河邊祭祀,等諸神享用過了方可抬回家。西嶺中學退休的老校長張道深今年78歲了,他告訴我,他小時候家裡除夕那天還要祭樹神。把一籮筐豬頭、豬尾、整隻雞和米飯抬到屋后的核桃樹林里,燒香點燭祭拜之後,這邊大聲喊:「今年核桃結不結?」那邊回應:「結!」「結好多?」「結千千萬萬!」然後用砍刀在一棵大樹砍個口子,再切下幾片肉、舀一勺米飯喂進樹身,權當給樹神享用過了。在我看來這些講究其實是一種敬畏和感恩,感謝贈予五穀的土地,感念逝去的先祖。在西嶺過年,充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質樸的祈願。祭品抬回家,還暫時不能動,先拿來敬奉家神,堂屋裡點三炷香、一對紅燭,燒上紙錢,等香燃完了,才能抬進廚房開始做菜。煎、炒、燉、煮、蒸,忙活一整天,夜幕降臨,村裡家家戶戶亮起了燈,年夜飯終於濃墨重彩地登場了。一大桌豐盛的菜食,滿桌缽盤,香氣撲鼻。

除夕的年夜飯有講究,除了好吃,更重要的是討個口彩、圖個吉祥。有些忌諱很有趣,譬如豬舌不能叫「豬舌」,因為諧音「蝕」,做生意要虧本,要叫「賺頭」。豬頭肉和豬尾巴是必須上桌的,寓意有頭有尾;紅燒豆瓣魚要完整的一條,那叫連年有(魚)余;青菜和白蘿蔔寓意「清清白白做人」,紅蘿蔔寓意紅紅火火;蔥的意思是聰明伶俐,蒜的意思是會計算,數學成績好……歡聲笑語里,敬酒、乾杯、夾菜、小輩給長輩發紅包、長輩給小輩發壓歲錢,全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其樂融融。吃得高興處,當家的男人用土碗端一碗白酒,滿臉幸福,講祝福,講希望,講逝去的親人,情到深處嗓子似乎有點哽咽起來。

走親戚去拜年

大邑民間有一首民謠是這樣唱的:「正月里來是新年,吃過麵條吃湯圓。哥哥明天哪裡耍?背起背篼去拜年。」吃過初一的湯圓和長壽麵,從正月初二開始到正月十五之前,是親戚朋友之間相互拜年的日子。

拜年的次序有講究,送的禮物也因身份不同而厚薄不一。如女兒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的禮物就豐厚些,除了「臘肉長噠噠,挂面十二把」,還要有雞蛋四十個、點心好幾封、白酒兩瓶、茶葉一包,禮數不能少。篾竹背篼裝得滿滿的,長噠噠的「寶臘肉」放在最上頭,「挽子扣扣兒」(掛臘肉的篾繩)現出來,生怕人家不知道他背著臘肉。過去送的酒是山裡自釀的玉麥土酒,現在送的酒則都有一定的檔次,挂面也被各種精美糕點所代替。茶葉歷來是重要的禮品,「茶」字拆開看,一百廿八,喝茶得茶壽,深深祝福都在裡面了。西嶺有個習俗,拜了年走的時候扁背是不能空著的,主人家要往裡面「回東西」,瓜果糕點什麼的,表示有來有往。

現在西嶺鎮每年過年少不了唱山歌,「山歌王」們齊聚一堂,喉嚨一開技驚四座,原生態的山歌傳遍了山野溝谷。「西嶺漢子名字多,有個名字叫背二哥。背糞上山忙農活,背糧上山去挖葯……」這首《西嶺背二哥》當地幾乎人人會唱,「背二哥」這個當地土生土長的老行當如今早已絕跡,但在山歌中大家再次重溫了記憶,倍覺親切。

西嶺人性格豪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尤其親朋好友團聚,吃得高興,山歌張嘴就來。過年期間,不用幹活,盡吃好的,人閑心也閑,唱山歌成了大伙兒雷打不動的娛樂。舅子老表堂哥表嫂一碰頭,龍門陣擺得歡,再加上酒肉下肚,葷的素的山歌都來了。你聽這男女對唱:

「(男)野雞叫喚驚抓抓,隔河看見小冤家。三天沒說上一句話,心頭就像貓兒抓。」

「(女)哥在山上唱高調,妹在房中心兒跳。山上人多我不敢喊,出門吆雞把手招。」

「(合)哥也油來妹也油,兩條愛河暗交流。有情裝作無情樣,就是神仙也看不透。」

生動質樸的山歌活脫脫是一朵散發泥土香味的山花!「西嶺山歌可分為酒歌、山歌、情歌、勞動歌、風俗及儀式歌等。」西嶺山歌協會的張老師告訴我,西嶺山歌旋律古樸,歌詞特別接地氣。「在過去四五百年,西嶺山民往往以唱山歌為樂事,他們在春種秋收時,在挖葯、伐木等辛勞工作中,用山歌提神、傳達情感。」2014年西嶺山歌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曾有一個時期西嶺山歌瀕臨斷代,現如今唱山歌的人又漸漸多起來,一年到頭各種山歌比賽、表演層出不窮。」

正月十五去摸青

西嶺山鄉跟四川不少地方一樣,正月十五有「摸青」的習俗。說是「摸青」,就是在元宵節晚上去偷別人家種的菜。不過那天晚上是不能算「偷」的,只能是「摸」,青菜、蘿蔔、小蔥等,凡是蔬菜隨便「摸」。既然是「摸」,其實也就是象徵性地摘幾棵菜討個吉利而已。據說越是別人喜歡摸的人家來年越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摸青是不能隨便亂摸的。小娃娃去摸青最好是摸蔥,意味著聰明,讀書成績好,將來能考上好大學;大人去摸青,一般都是摸白菜和蘿蔔,意味著一生清白,家庭幸福美滿。很少有人去摸蒜苗,摸到蒜苗,就意味著做事不成功,很多事情都「蒜」(算)了,意思是泡湯打水漂了。

我跟著西嶺鎮的朋友親身體驗過一把「摸青」。白日里提前偵查過了,村裡要數張大爺家裡的那塊菜地伺候得最好。那晚我們潛入張家菜園,我蹲下身,摸黑摘了些豌豆尖,正想再摸兩棵蓮白和花椰菜,突然「汪汪」一陣急促的狗吠,一條黑影朝這邊飛跑過來,不好,趕緊溜之大吉。白天下過雨,山路泥濘,一個個連滾帶爬地回到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笑了。身上濺滿泥巴不用說,頭髮里、衣服上還夾著幾片菜葉子,不過戰利品可不能浪費了,大伙兒七手八腳擇菜、洗菜,再弄個電爐子,整一鍋湯,切些臘肉香腸進去,就開始燙起吃。那綠油油的豌豆尖、脆生生的芹菜秧太好吃了,套用魯迅《社戲》里的話,以後「再也沒有吃到像那夜的好豆了。」

「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里,送「年」的時候到了。「年」據說是上古時候的一種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會上岸吞食生命,為了嚇跑「年」,人們「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過年逐漸成為一種儀式。藉助這種儀式,親人們團聚一起,心裡踏實篤定溫暖,親情與血脈得以延續,「過年」也成為了節日。

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西嶺鎮的河壩上一隻只孔明燈飛上了天空,閃閃爍爍,像夜行的飛機。放孔明燈是西嶺人祈福許願的一種方式。老輩子們說,天燈有點像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蜀地民間愛戴諸葛先生,放孔明燈時,男女老少會親手在燈籠上寫下祝福的心愿,譬如學業有成、生意興隆、家庭幸福等,表達著良好的祝願和期待。飄飛的孔明燈越飛越遠,彷彿在向人們揮手再見。年就要過完了,新的一年開啟了,該讀書的去讀書,該上班的去上班,該打工的去打工。而那濃濃的西嶺年味,則被深深埋藏進記憶深處,像一壇陳年老酒,留在時間裡慢慢發酵,愈久愈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