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腰椎間盤突出的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腦脊液檢查:除中央型引起椎管完全阻塞者可出現蛋白含量增高、潘氏試驗及奎氏試驗陽性外,通常均屬正常。

2、其他化驗:諸如紅細胞沉降率、康華反應、類風濕因子、膠狀金試驗等化驗檢查,主要用於對其他疾患的鑒別診斷。

二、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根據臨床癥狀或體征即可作出正確的診斷。主要的癥狀和體征是:

1、腰痛合併「坐骨神經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2、在腰4-5或腰5骶1棘間韌帶側方有明顯的壓痛點,同時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側皮膚感覺減退,趾肌力減退,患側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X線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變。

三、影像學檢查

近年來用於腰椎間盤疾患診斷的影像學技術進展較大,其中包括X線平片、椎間盤造影、CT、超聲波、磁共振及脊髓造影等。在一般情況下,普通X線平片即可達診斷目的,困難者則需採用磁共振(或參考超聲波及CT檢查,但其確診率較低)。非不得已,不輕易選用脊髓造影。

1、腰椎X線平片

(1)腰椎后前位片(正位):多顯示腰椎側彎征,椎間隙寬度於病變早期多無改變;如病程較久,則顯示椎間隙狹窄,並於椎體邊緣有各種形態的骨刺出現。棘突的偏移雖較常見,但不一定有什麼意義。

(2)腰椎側位片:其診斷價值較前者更為重要。

①多數病例腰椎生理曲線消失,尤其是急性發作者。

②椎體型中的前緣型可於側位片上顯示典型的三角形骨裂征等。

③椎間隙狹窄及椎體邊緣骨刺形成表明病程較長。

④椎間盤鈣化(罕見)或脫出的髓核鈣化(稍多見),主要在側位片上顯示。

(3)腰椎斜位片:主要用於除外下腰椎椎弓斷裂及腰骶(或骶髂)關節病變。而在單純椎間盤脫出症患者多無特殊所見,因此,診斷明確者勿需攝此片。

2、CT檢查 :應用CT檢查脊椎與椎管內病變在臨床上已廣泛開展,解析度相對為高的CT圖像,可較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態和神經根、硬脊膜囊受壓移位的形象,同時可顯示椎板及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肥大、椎管及側隱窩狹窄等情況,並可以三維技術重建椎管與根管的立體形態。從影像學角度來看,本病在CT圖像上的主要改變有以下幾點:

(1)椎間盤后緣變形:正常情況下,椎間盤后緣與椎體骨性斷面的邊緣平行;在髓核突出的患者,椎間盤后緣有一局部突出。根據局部改變的形態與性質,可區分椎間盤膨出、突出或脫出(破裂),前者為退行性變的早期表現,后兩者則屬中、後期改變。

(2)硬膜外脂肪消失:正常情況下,腰椎區域,尤其是腰4~5和腰5~骶1平面,硬脊膜囊通常有豐富的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透亮區的形態和大小對稱。當椎間盤破裂時,脫出的髓核可以替代低密度的硬膜外脂肪,在椎間盤破裂的平面上,兩側對比觀察,密度並不對稱。

(3)硬膜外間隙中的軟組織密度增高:突出或脫出髓核的密度高於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間隙中的軟組織密度陰影代表突出的碎片(大小和位置)。當碎片較小而外面有后縱韌帶連著時,其軟組織塊影與椎間盤影相連續。當碎片已破裂到后縱韌帶外面,且與椎間盤失去連續性和從纖維環破裂處遊離時,可出現分離狀影像。根據椎間盤破裂的部位,軟組織密度可能位於中線或后外側緣,若破裂完全發生在外側緣,則軟組織密度位於椎間孔內。當突出的碎片較大時,在病變椎間盤平面以外的層面上也可顯示軟組織密度。根據碎片遊離方向,可能位於椎間盤下方的椎體后緣,或緊靠椎弓根的側隱窩內;亦可能位於椎孔內,頗像增大的神經節。

(4)硬脊膜囊變形:硬脊膜及其內容物的密度低於椎間盤。在上部腰椎區域,整個骨性椎管全部由脊膜囊佔據。脊膜囊緣和椎間盤邊緣之間由於密度差的關係,分界清楚。當椎間盤突出時,硬脊膜囊也可變形。在下部腰椎區域,硬脊膜囊並不充盈整個骨性椎管,也不與椎間盤后緣接觸,僅當椎間盤突出相當大,足以將硬膜外脂肪堵塞並壓迫脊膜囊壁時,光滑圓形的脊膜囊輪廓才出現變形,突出的碎片可能壓迫神經根;亦有少數病例並不引起脊膜囊變形。

(5)神經根鞘的受壓移位:在正常情況下,神經根鞘在硬膜外脂肪對比下表現為軟組織密度,其位於骨性椎管的后側、椎弓根的內側,在椎弓根稍下方的平面上,當碎片向骨性椎管后側突出時,將根鞘向後推移,根鞘與突出的碎片常無法區分,這本身就是神經根受壓的一種徵象。

(6)突(脫)出髓核的鈣化:髓核突(脫)出時間較久者,可逐漸形成鈣化,並在CT檢查中出現相一致的改變。碎片與椎間隙邊緣可以相延緩。

(7)CTM檢查技術:CT檢查技術對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準確率為80%~92%。由於CT檢查對患者的X線照射量小,可列為基本無害的診斷手段。此外,用水溶性造影劑做脊髓造影與CT檢查結合(CTM),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在CTM檢查時,上述徵象更為明顯。在大多數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受椎間盤壓迫的神經根和硬膜囊在同一平面。遊離型椎間盤脫出則可發生於椎管內的其他部位。

3、磁共振(MRI)檢查: MRI的出現,可以說是影像學中的重大進展,是非侵入性和無放射性損害中以往任何檢查手段都無法相比擬的,其對人體組織結構的影像顯示,較之CT檢查更為確切和真實。

MRI圖像上所表現的信號,大體上分為高、中、低三種強度。通常,在T1加權條件下,骨皮質、韌帶、軟骨終板和纖維環為低信號強度;富有脂肪組織的椎體、棘突等骨松質則表現中等信號(由於含多量骨髓組織之故);椎間盤介於前兩者之間。脂肪組織為高強度信號,脊髓和腦脊液次之。T2加權對椎間盤組織病變顯示更明顯,在T1加權圖像上顯示較低信號,T2加權反而加強。由於T2加權腦脊液信號強而發亮,致使椎間盤突出壓迫硬膜囊時的顯示更加清楚。

MRI檢查對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不同層面的矢狀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間盤的橫切位影像,可以觀察病變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及其與硬膜囊、神經根等周圍組織的關係。

MRI檢查除了可以獲得三維影像用於診斷(陽性率可達99%以上),更為重要的是此項技術尚可用於定位及分辨「膨隆」、「突出」與「脫出」,從而有利於治療方法和手術入路的選擇(作者建議對「脫出」者選擇後路摘除術,而「突出」者以前路手術為佳)。

4、超聲波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Porter先後兩次報道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情況后,國內亦開展了此項研究。該技術是利用超聲波測定腰椎椎管管徑,而椎管管徑的大小牽涉到是否產生根性癥狀。但在應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腰椎及腰骶部的三葉形椎管尚難以表現出來。目前,MRI及CT技術已普遍開展,少有再選用此項技術者。

5、脊髓造影: 自CT、磁共振及數字減影技術應用以來,已使脊髓造影在臨床上的應用大量減少。儘管其對本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病變定位幫助較大,但由於其副作用,當前均主張慎重選用,對非十分必要者切勿濫用,並應以選擇非離子碘造影劑為前提。

視髓核突(脫)出的部位不同,在影像學上可顯示根袖缺如(側型為多)、根袖尾部充盈不全(多為外側型)、硬膜囊受壓(中央型)或硬膜囊伴根袖受壓(中央旁型)等形態。

6、椎間盤造影: 由於穿刺技術及藥物給患者帶來的反應較大,且陽性率受多種因素影響而難以如實反映出病變的客觀情況,因此,目前已不再受臨床醫師歡迎,故不贅述。

7、硬脊膜外造影: 分腰前路和腰後路兩種途徑將造影劑注至硬膜囊外觀察、推斷椎管矢狀徑、硬膜囊及根袖受壓情況等。其影像判定與脊髓造影相似,目前已很少應用。

8、其他: 如椎靜脈造影、腰骶神經根造影及骶管造影等,雖各有特點,但亦有其一定局限性或因操作技術上的困難而多處於探索階段。

9、肌電圖: 一般勿需此項檢查,但對有馬尾神經損害或兩根以上脊神經受累者可選用。陽性率約為80%~90%,略低於脊髓造影技術,尤其是表現對脊神經根定位診斷的可靠性較差。但如將兩者合用,可使陽性率提高到95%以上,但仍未超過磁共振98%的陽性率,故目前已不再為患者所歡迎。

10、誘發電位的應用: 為近年來開展較多的研究項目,主要依靠測定H波(Hoffmann波的簡稱)潛伏期是否延長(與健側對比)及誘發電位幅度是否消失或低於正常來推斷脊神經根是否受累。由於此項檢查所用設備價格昂貴,且檢測時受各種因素影響,因此臨床上主要用於研究工作及對脊柱畸形糾正術的術中監護,而對腰椎間盤診斷上的實用價值,目前尚有爭議。

在患了該病的情況下請及時去醫院就診或者使用專業性療效好的中藥貼比如孔氏傳貼等去貼敷,合理飲食盒鍛煉,保持樂觀的心態,降低複發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