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來臨? 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再刷新

◎蕭野

【12月5日,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非營利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其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該機構總共評估了91523種物種的現狀。《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譽為「生命的晴雨表」,這份名錄是對以往數據的更新,那麼其傳遞了哪些新情報呢?】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12月5日發布了更新版《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其評估的91523種物種中,有25821種受到威脅,866種已經滅絕,69種在野外滅絕。IUCN強調,由於人口不斷增加、經濟發展和全球變暖引起自然環境急劇變化,不可持續的農業、捕魚方式和氣候變化,加劇了脆弱動植物的生存競爭。《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小組的負責人克雷格·希爾頓-泰勒表示,當下物種滅絕的速度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要快,越來越多的物種正在走向滅絕,少有恢復,「證實我們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狀態中,這是令人悲傷的,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帶來了希望,展示了保護的可行性。」

因食用而濫捕、常在沿海遷徙的黃胸鵐,13年間從「無危」變成「極危」。

  • 農作物遺傳多樣性衰落

最新版紅色名錄關注的一大重點是野生作物。IUCN介紹,野生作物品種保持了農作物的遺傳多樣性,它們擁有被馴化成糧食的特性,對人類食物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人類需要這種多樣性以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安全。但今年更新的IUCN紅色名錄顯示了農作物遺傳多樣性衰落的跡象,引起了人們的警覺。

全球可食用植物超過5萬種,但小麥、水稻和玉米佔了人類能量攝入的60%。IUCN評估了26種野生小麥、25種野生稻、44種野生山藥,結果顯示共有3種野生稻、2種野生小麥和17種野山藥的生存受到威脅。而砍伐森林、城市擴張以及集約化農業的壓力,尤其是過度放牧和使用除草劑,是這些物種的主要威脅。「今天種糧食的方式正在削弱我們未來種植糧食的能力」,IUCN官網如是說,幾乎3/4(72%)的作物野生親緣種在基因庫中沒有得到充分保存,野外保存仍具有挑戰性。作物野生親緣種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每年為全球經濟貢獻超過1150億美元,未來這種價值有可能大幅度擴大。

人類需要野生作物品種的多樣性以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安全。

  • 江豚、環尾袋貂瀕危加劇

根據IUCN官網信息,亞洲的伊洛瓦底海豚和窄脊江豚(包含長江江豚和東亞江豚兩個亞種)數量都在下降,從「易危」上升到「瀕危」等級。長江江豚在過去45年中數量減半。這兩種物種都只生活在淡水系統岸邊的淺水區,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容易被船隻撞擊、被漁具糾纏致死,這是它們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捕撈過度和棲息地破壞也是致其瀕危的因素。

澳大利亞日益乾燥炎熱的氣候導致西部環尾袋貂(Pseudocheirus occidentalis)數量下降超過80%,該物種過去10年已經從「易危」等級上升到「極危」。它們曾在西澳大利亞的薄荷種植區和桉樹林中廣泛分佈,但現在僅限於澳大利亞沿海地區有分散的棲息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氣候乾燥造成其食物質量變差。由於消化系統特別,西部環尾袋貂需要相對狹窄的食物,特別是薄荷葉。

  • 寵物貿易威脅日本爬行動物

在IUCN紅色名錄新評估的46種日本蛇和蜥蜴中,1/3被列為受威脅。這些爬行動物的種群規模小,分散,棲息地變化增加了其脆弱性。在日本,不可持續的農業和城市發展方式造成物種棲息地喪失,加速了物種數量的減少。寵物貿易和物種入侵「也是應該受到譴責的」。

這次評估,幾乎所有(99%)的不丹特有植物,首次被加入IUCN紅色名錄中。在增加的125個物種中,近1/4被認為「受到威脅」,主要是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因城市擴張)以及不可持續的收穫方式。瀕臨滅絕的物種包括受到道路擴大和土地利用變化威脅的蘭花等。

  • 禾花雀從「無危」到「極危」

紅色名錄更新的238種鳥類中,超過1/4(26%)被列入更高的威脅類別,常在沿海遷徙的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尤為惹眼,其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距離下一級「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13年間,黃胸鵐的評級經歷了「五級跳」:2004年,由「無危」改為「近危」,2008年「易危」,2013年「瀕危」,到今年變為「極危」。IUCN稱,部分地區為食用而過度捕獵是黃胸鵐數量迅速減少的主因。

  • 紐西蘭「國鳥」可喜降級

在新的紅色名錄中,兩種奇異鳥是罕見的亮點。北島褐幾維鳥和羅尼幾維鳥這兩個物種不再處於「瀕危」的高風險之中,降級為「易危」。紐西蘭25年的努力已經得到回報。奇異鳥是紐西蘭「國鳥」,這種珍稀鳥類身材短粗,羽毛蓬鬆且細如毛髮,嘴長而尖細,翅膀完全退化,不能飛行。奇異鳥的主要威脅來自棲息地的喪失,以及天敵,如雪貂、鼬、野貓等。紐西蘭環境保護部門於1991年發起「奇異鳥恢復計劃」,包括控制天敵、社區參與和「巢蛋保護」行動。

根據IUCN的數據,羅尼幾維鳥的成鳥從1995年的160隻增加到現在的450隻,北島褐幾維鳥數量每年增長2%左右。

  • 修訂完善物種瀕危等級標準

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製,迄今已經54載,被譽為「生命的晴雨表」。為了確保網站上的評估流量正常,紅色名錄的資料庫近些年每年至少更新兩次。對IUCN「紅色名錄」中所載數據的深入分析,通常至少每4年出版一次。它是衡量全球物種生存和受威脅狀況的清單,是反映地球生物物種保育和續存狀況的權威報告。它將物種根據瀕危程度劃分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等級別。說白了,紅色名錄可以讓公眾知曉眾多的動植物是否健在、混得好不好等。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製,迄今已經54載,被譽為「生命的晴雨表」

紅色名錄的編製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釐定,作用是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該名錄主要的物種評估機構有國際鳥盟、世界保護監測中心及IUCN下轄的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專家團體。

為了明確物種的生存及瀕危狀況,IUCN自1966年起,先後出版了《哺乳動物紅皮書》和其他動植物紅皮書,其中提出了瀕危物種等級標準,得到國際的廣泛認同。

後來,IUCN對該等級標準進行多次修訂完善,形成了《IUCN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2001年3.1版)》《IUCN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使用指南(2017年3月第13版)》《IUCN物種紅色名錄標準在地區和國家的應用指南(2012年4.0版)》等標準指南,修訂后的新等級標準更客觀,提高了評估結果的科學性,適用於各類動植物,可以進行橫向比較。

雖然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瀕危物種等級標準,是科學家做的學術總結,本身不具法律效力,但可為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的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新標準發布后很快得到國際的認可。截至2010年,共有123個國家編製了國家級的物種紅色名錄,其中78國採用了IUCN評估系統。

迄今為止,《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涵蓋的物種群體偏向於陸地物種,特別是森林生態系統。信息記錄較全面的物種是動物,而不是植物,但IUCN正在努力糾正這種偏倚態勢。IUCN透露,其目標是到202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的物種數量達到16萬種。

(本文撰寫過程中參考了新華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英國《衛報》等信息,特此聲明並致謝。)

(如需要轉載,請註明轉自《環境與生活》雜誌)

責編:葉曉婷

網編:吳燕芳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