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淺析近代滿族文化對東北漢文化的影響

東北地區是滿族的發源地,從金帝國至清帝國,無論是入主中原的貴族還是留居東北的貴族,都明顯大量地吸收了漢文化,並留下了種種繁雜的記錄和信息繁衍。其實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都是雙向的,所說的同化雖是文化的融合,但「本質上不能等同於文化交流,相對對等、雙向互動才是文化交流的本質,同化頂多算是文化交流的一種特殊形式」、「我們承認中原文化對關東土著文化的影響,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關東土著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別在民間,滿族風俗文化對漢族的影響,甚至一定意義上要勝於漢族對滿族的影響,比如生產技術方面便如此。

一 滿族文化對東北漢文化的影響

一定地域和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該地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雖具有社會傳承的特性,但它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的變遷、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異族文化的滲入,都會使之發生重大變異。漢族流民進入東北后,他們帶來的中原文化雖然對東北原有的土著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但中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反受到了滿族文化的影響而發生一些變異。

1 對東北語言文字的影響

在滿漢人民長期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漢語吸收了大量的滿語詞語。至今在漢語中,特別是在東北方言中,還活躍著許多滿語辭彙。如:嘎拉哈(gǎlāhà),指的是部分動物身上的一塊腿骨;哈拉巴(hǎlàbā),指的是肩胛骨;嘎肌窩(gǎjǐwō),就是腋窩;卡布襠(kǎbùdāng),指的是褲襠;薩其馬(sàqímǎ),指的是一種民間食品;的咕(dīgù),就是「嘟囔」的意思;定嘎巴(dìnggábō),指的是結痂。

作為方言、地名,滿語的一部分詞語被保留下來,被東北各族人民所接受,成為東北各族人民日常交際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詞語。這使得滿語原來以民族為主的文化特徵逐漸轉化成以地域為主的文化特徵,這一文化遷移現象既是漢族傳統文化被異化的表徵,也是滿漢民族互相融合的歷史見證。

2 對東北漢人社會風俗的影響

清軍入關之前,從生活習俗角度來看,滿人和漢人的差別是比較大的。比如漢族婦女由於受傳統禮教的影響,尚保留著纏足的惡習。請軍入關后,曾下令禁止婦女纏足。當時清政權下這樣的命令不一定是為了把處於男權社會統治下的廣大婦女解放出來的目的,同時也沒有很好地執行這樣的命令,最後不了了之,但這畢竟客觀上為後來廢止婦女纏足起到了一定作用。從飲食習慣來看,移居東北的漢人由於受滿族飲食習慣的影響,開始喜食滿族的食品,如黏食、蘇葉餑餑、薩其瑪、豆面卷子、酸湯子等。而滿族的豬肉燉酸菜至今仍是東北人喜歡的一種菜肴。「白肉血腸」則更源於滿族先民薩滿祭祀中的供品「祭肉」。《寧古塔紀略》載:「將豬肉、頭、足、肝、腸收拾極凈,大腸以血灌滿,一鍋煮熟,請親友列炕上」。這種殺年豬的特殊習俗,至今仍普遍流行於東北城鄉。此外,由於東北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冬季貯藏蔬菜的方法:一是腌酸菜,二是窖藏蔬菜。《奉天通志》記載:「及至秋末,車載秋菘(即秋白菜),漬之瓮中,名曰酸菜;擇其肥碩者,藏之窖中,名曰黃葉白」。這種腌酸菜和把新鮮蘿蔔、白菜下窖貯存的習俗,被關內各省來東北的漢人所接受,幾乎到季了家家都要腌酸菜了,窖藏蔬菜至今仍是東北農村在使用的方法。在遊藝上,漢人也學會玩「嘎拉哈」和「走百病」。在宗教習俗上,漢人也逐漸接受薩滿教和跳神。

3 滿族音樂對東北音樂的影響

東北地區能夠體現滿族音樂特徵的藝術形式有東北大鼓、單鼓、二人轉和部分漢族民歌。東北大鼓發展的過程,就是漢文化大量融入滿族元素后迅速發展起來的過程,特別是「子弟書」的興起和傳入,對東北大鼓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子弟書也叫清音子弟書,是清代的一種曲藝形式,曾盛行於北京、瀋陽等地。因其創始於八旗子弟並為八旗子弟所擅場,故名子弟書,約在乾隆年間開始流傳,清末即已衰亡。二人轉是具有濃郁東北風格的藝術形式,它兼有說唱和歌舞的特點。從諸多對二人轉的研究資料表明,二人轉融會了秧歌、民歌、什不閑、單鼓等音樂表演形式,其中也蘊含著較多的滿族音樂文化特徵。在東北民歌中,漢族民歌分佈較廣,由於滿漢文化交融,曾一度使得滿、漢民歌難以分辨。但現在是從大量的漢族民歌中,依然能找出滿族民歌的痕迹。

二 滿族文化對東北漢人文化影響的原因

滿族文化之所以能對東北漢人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其實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原因的。這可以從政治、經濟、地域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1 中原政權的軟弱,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強勢迫使北移漢人接受滿族文化

在少數民族政權處於強勢過程中,處於被統治地位的漢人不得不接受少數民族文化,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這從歷代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的過程中,都能看到這一特點。比如金代,統治者從關內虜遷大批漢人到東北,這些遷徙到東北的漢人,不少都成為女真人的奴婢。這些被迫成為奴婢的漢人,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信仰以迎合「主人」的喜好。金太宗於天會七年對其領內漢人下胡服髡髮之令:「是年六月,行下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時金國所命官劉陶守代州,執一軍人於市,驗之頂發稍長,大小且不如式,斬之。后韓常守慶源,耿守忠知解梁,見小民有衣犢鼻者,亦責以漢服斬之。生民無辜被害不可勝紀。」因此,女真人統治下的漢人在服式、髮式、居住、飲食方面都已相當程度的女真化。清政權崛起后,更是採取強力措施統治漢人和影響漢人文化。從對漢人頭髮的態度,則亦能說明這一點。皇太極時代在征討過程中清軍每到一處,必令該地人民發發。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從長城口龍井關入邊,抵漢兒庄時,「招降漢兒庄官民,俱令發歸順」

無論是金政權,還是清政權,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為加強統治、更好地駕馭漢人,他們都在使用類似「發」這樣的高壓手段。而漢人為了達到能生存下去或更好地生活下去的目的,必須順應統治者的意志,調整甚至改變自己原有文化的信仰。

2 清初實行封禁政策,迫使北移漢人必須適應滿族文化以求得自身發展

從乾隆年間開始,清政府實行了封禁政策,嚴禁漢人出關,嚴禁商船私載移民,並在東北境內「洗街」,清查戶口,「凡非土著者,例逐之使歸」。清政府這樣做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東北這塊「祖宗發祥地」的神秘性和不可侵犯性;其次也是為了防止漢人的大量湧入導致這塊土地競爭壓力過大,進而影響東北滿人的生活質量,從而導致社會秩序的不和諧。為此,清廷頒布了封禁東北的法令。據《清高宗實錄》記,乾隆五年四月甲午,(兵部侍郎)舒赫德面奉諭旨:「盛京為滿洲根本之地,所關甚重,今彼處聚集民人甚多,悉將地畝占種。盛京地方糧米充足,並非專恃民人耕種而食也,與其徒令伊等占種,孰若令旗人耕種乎!即旗人不行耕種,將地畝空閑,以備操兵圍獵,亦無不可。爾至彼處,與額爾圖詳議具奏。」為加強「滿化」,封禁措施規定專設滿官治理州縣、恢復滿族舊俗。滿族官員一律要稱呼滿語姓名,不準改漢姓呼漢名;山海關外州縣,沒有滿語命名的都要翻改滿語名字;滿人都要學習滿語;滿族、蒙古、錫伯、巴爾虎佑領下之女,不許和漢人結親等。在生活習俗上,還強迫漢人仿照滿族剃髮易服。

儘管清廷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但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流民出關求生的客觀趨勢是無法阻止的。特別是遇到災荒之年,「民人多有攜眷出關者」。這些出關的漢人,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甚至是文化,以迎合統治者的需要。因此,北移漢人在服飾打扮、飲食習慣、語言文字等方面皆有意無意地向滿族文化靠近,就不足為奇了。

3 北移漢人所代表的中原文化的非主流性,決定了這種文化的不穩定性

據可查證的史料記載,自金代的天會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移居東北的漢人達1200萬左右。近代遷往東北的關內移民,其職業構成呈現多樣化的態勢,總的看來,以農業移民為主,其次為勞務移民,再次為工商業者。從階級構成來看,「由內部移往東北的居民,大多是一貧如洗的貧民和災民」,據1925年在大連碼頭所做的統計,移民大約70%來自農家。因此,他們到達東北后,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多攜帶眷屬和農具等零星雜物。特別是離鐵路運輸線較遠的地區,從事農業的比例更高。」據瀋陽難民救濟會1927年四五月間的統計,在25,836人中,有20,191人從事與農業有關的職業,佔全數的78%;長春難民救濟會在同一時間對12,253人的調查,其中務農者為9,284人,佔總人數的76%。又據滿鐵調查課的統計,1927年上半年關內移入東北的總人數為63萬人,其中進入北滿的有36萬人,從事與農業有關工作的為28.8萬人,占入北滿總人數的80%;在入南滿的27萬人中,從事農業的為16.2萬人,佔南滿總數的60%;而在全滿中,從事農業的為45萬人,占入滿總數的71%。

從以上諸事實,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近代以來,移居東北的山東等地的流民基本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背井離鄉而移居到東北。既然是生活在最底層,那麼他們基本上沒有能力接受正宗和系統的儒家思想教育,他們帶來的文化也不可能是正宗和傳統的中原文化,因此這種文化的穩固性和持久性就要大打折扣。那麼這種非主流的中原文化遇到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滿族文化,一定會受到衝擊,甚至是變異。

三 滿族文化對漢族文化影響的一點啟示

從某種程度上講,滿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它所建立的清朝,統治近300年之久。清朝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這與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是分不開的。雖然滿族文化最終還是被漢文化同化了,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被同化不是滿文化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是滿文化採取某種方式影響漢文化,最終變成漢文化的一部分。

由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這樣的問題:滿族文化是被漢文化同化了,但我們不能因為其被同化就對經過歷史積澱而成的滿族文化徹底拋棄,我們要挖掘滿族文化中寶貴的財富。如滿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剛烈的性格特點;滿族人具有組織本位意識、級別意識和注重功績的組織程序特點;滿族人重名聲愛面子的人格特點;滿族人尚武,喜好引進外族先進文化的包容特點;滿族人注重合同、守信譽的誠信特點等等。這些特點只是滿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我們要挖掘和整理的寶貴財富,而這些東西正是我們今天經濟至上時代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 池子華:《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范立君:《近代關內移民與東北社會變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清)吳振臣:《寧古塔紀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王樹楠、吳廷燮、金毓黻:(民國)《奉天通志》,瀋陽古舊書店,1983年影印版。

[5] 馮和法:《農村經濟資料》,上海黎明書局,1933年版。

[6] 呂榮寰:《北滿與東省鐵路》,東省鐵路經濟調查局,1927年版。

[7] 朱:《滿洲移民的歷史和現狀》,《東方雜誌》(第二十五卷第12號),1928年。

[8] [日]滿鐵庶務部調查課:《民國十六年の滿洲出稼者》,1927年日文版。

[9] 李治廷:《東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簡介:

薛俊生,男,1968―,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近現代史,工作單位:吉林工商學院。

王旭,女,1976―,吉林長春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先秦史,工作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高句麗研究中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