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機器人可以寫新聞了,小編的飯碗要不保了!

導讀: 機器人新聞的演算法限定了數據的結構、報道的主題、常用的模板。而一旦要求創意、批判性思維、理解社會,機器人尚無法勝任。

OFweek機器人網訊:機器人新聞的演算法限定了數據的結構、報道的主題、常用的模板。而一旦要求創意、批判性思維、理解社會,機器人尚無法勝任。

新聞業的危機似乎從來都沒有消解過。

無論是西方新聞專業主義中」客觀、中立「的合法性危機,還是二元體制下的」戴著鐐銬跳舞「,記者這個職業是從面臨著自我認同困境與職業危機。如今,新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勃興為這個本身就難以自洽的領域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在寫作這一似乎最不可能被機器人涉足的領域,變化正在發生。

看看這組數字:蘋果財報發布數分鐘后,美聯社的機器人報道便已完成,他們還號稱每個季度可撰寫3000篇財經報道。《紐約時報》走得更快,其機器人編輯Blossom blot每天推送300篇文章,在財報季、運動比賽報道中寫稿已成慣例。機器人生產新聞的速度讓人類記者望塵莫及。機器人寫新聞這件事情,現在走到了哪一步?以及,如果機器人可以寫新聞了,記者的飯碗會不會被搶?

機器人寫新聞這件事發展到哪一步了

對於關心新聞行業發展的人來說,機器人記者並不新鮮。早在李世石與阿爾法狗圍棋大戰前,新聞行業就上演了一場激烈的人機大戰。2015年5月,NPR(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向一台可以寫新聞的機器人「WordSmith」發起了挑戰,承載人類記者榮耀出戰的是外媒公認的寫作能手——駐白宮資深記者Scott Horsley。此次報道主題是:Dennys餐飲公司發布2015年第一季度財報。記者Scott Horsley不負眾望,只花7分鐘就寫完了這條新聞。然而機器人WordSmith只花了2分鐘。

雖然更多人認為Scott Horsley的報道寫得更好,但「快准狠」的機器人Wordsmith卻如一朵烏雲,籠罩在一直引以為豪、認為不可被取代的新聞內容生產者們頭上。

傳媒業自動化的腳步從未停止。2017年,《華盛頓郵報》啟用了寫稿機器人Heliograf報道美國大選。從去年裡約奧運會開始,Heliograf撰寫了大量新聞,這類由計算機自動生成的新聞發布在《華盛頓郵報》的Twitter 賬號中。同時,世界最大的通訊社美聯社2014年開始,與提供自動化寫作服務的公司Automated Insights合作,讓機器人讀取財報,按照編輯預先提供的架構,自動生成偏向於數據分析的財經新聞。每當公司發布財報,AutomatedInsights會自動抓取,在幾秒鐘之內,一篇150-300字的新聞快訊就生產出來了。過去由人來寫,每季度只能寫300篇左右,而在同樣的時間裡,機器人能夠生產出 4400 篇符合新聞規範的商業報道。

關於國內機器人新聞寫作,在2015年,騰訊財經運用名為Dreamwriter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生成財經稿件,Dreamwriter會根據演算法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就可以將重要資訊和解讀呈現到用戶眼前;南方都市報社寫稿機器人「小南」也可以瞬時完成春運報道。

媒體記者會不會被取代?

如果機器人可以寫新聞了,記者的飯碗會不會被搶?當然我也不知道。

但目前來看,機器人新聞寫作的領域大多集中於天氣報道、體育賽事、公司財報、信息彙編等資訊與短消息。《華盛頓郵報》編輯表示,它不太可能取代記者的工作。《華盛頓郵報》可以通過不斷訓練機器人的寫稿能力,來節省人力開支成本,同時確保報道覆蓋的內容和領域足夠全面。

對於常規的和重複的任務,從原始數據到標準化寫作的過程,記者無法與機器人內容的速度和維度相媲美。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採用機器人來寫稿是為了將記者從單調、重複的工作當中解放出來,更加聚焦於複雜、深入的選題操作。這對於寫作從業者來說是好事。

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機器人新聞,記者們往往指出,機器生產內容的質量低下或一般,他們強調人類有能力做出精妙細緻的陳述。然而「講故事」往往不是記者作為一種職業最為人稱道的技能;客觀性、準確性和時效性才是記者們常被讚揚的特徵,可是這些特徵恰恰是演算法的強項。從這個意義上看,也可以理解當前傳媒業中非虛構寫作的喧囂塵上。

從媒體的社會功能看,新技術與新聞業危機

機器人造成了新聞業危機嗎?回歸媒體的社會功能

關於新聞業的危機並不新鮮,僅僅就當下而言,除了機器人,10萬+、自媒體、社會化媒體……都在讓這個本身動蕩的行業產生危機感。況且外力之外,新聞業本身也始終面臨著對自身合法性的質疑。

超越機器人寫新聞會不會造成記者失業這個問題,以及機器到底會不會取代人,回到新聞本身來看,當下的媒介環境傳媒起到了什麼樣的社會功能依然是面臨的重要問題。拉斯維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提出傳媒的三功能說:環境監測、社會協調、協會遺產傳承。而超越功能主義的意識形態,傳播與媒體始終對社會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儘管在不同文化歷史中對新聞有著不同理解,無論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客觀與中立,還是新聞業傳統的「文人辦報」或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追求,但其中都隱含著一種媒體對整個社會的作用,對不同群體、階層、結構的把握,不同場域中人的理解。機器人新聞的演算法限定了數據的結構、報道的主題、常用的模板。而一旦要求創意、批判性思維、理解社會,機器人尚無法勝任。

從這個意義上看,最終機器人究竟有沒有造成新聞業危機,可能本身就是有些單一歸因的偽命題。機器人帶來的各個領域的倫理問題,新聞業本身的困境與危機,可能一直永遠無法迴避。但對該領域而言,相信基本的人文價值,相信對社會的理解,可能是在科技大浪潮中維持人本身的主體性的方法之一。儘管也可能是無奈之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