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會開炮的潛艇不是好的巡洋艦

原創 邢天寧|崎峻文化 崎峻軍史周刊

1942年11月30日凌晨1時,排水量12000噸的英國客輪「阿蘭多拉之星」號平穩地航行在南大西洋的海面上,這艘船在戰前是英國藍星公司的航運明星,以馬力大、航速快而聞名。在三天前,「阿蘭多拉之星」號失去了所有精美裝潢和舒適床鋪,被改裝為一艘運兵船,此刻正搭載著1000多名軍人由南非前往英國本土。

在夜色中,瞭望哨突然報告:「在左舷出現三座礁石!」駕駛艙里的所有人最初都把這個報告當成一個低級玩笑,在大洋深處哪來的礁石?但是船長很快就從望遠鏡里看到了那三座「礁石」,而且還在快速移動!隨著距離的接近,船長辨認出那實際上是一艘大型潛艇的指揮塔和兩座炮塔。「阿蘭多拉之星」號在警報聲中提速至17節,通常情況下這一速度足以甩掉潛艇,但今天這招卻失靈了。那艘潛艇的速度十分驚人,從艇首激起的浪花判斷很可能超過23節!更恐怖的是,它的兩座炮塔開始噴吐出火焰,「阿蘭多拉之星」號連連中彈,在25分鐘內被擊中22發炮彈,最終被2枚魚雷命中,在爆炸聲中緩緩沉入大海,532人陣亡。德國海軍的作戰記錄顯示,終結「阿蘭多拉之星」號的是XI型潛艇U-112號,該艇在隨後兩個月內又擊沉了11艘商船。

追根溯源

引文中描述的事件其實從未發生過,但其中提及的XI型潛艇真實存在於德國的戰爭計劃中,這是一種以火炮為主要武器的大型遠洋潛艇,雖然其設計理念成形於二戰前夕,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一戰後期。在1917年至1918年間,德國海軍以先前建造的德意志級運輸潛艇為基礎改裝了U-151型遠洋潛艇,其排水量達到1512噸,裝備2門150毫米艦炮和2門88毫米艦炮,水面航速達12.4節,被稱為「潛水巡洋艦」。有7艘U-151型潛艇建成服役,它們憑藉大續航力深入美國沿海及西非海岸,對缺乏保護的協約國商船展開屠殺,擊沉了30萬噸的船隻,引起了廣泛的恐慌。

一戰結束后落入法國海軍之手的U-151號遠洋潛艇,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其艇身非常寬大。U-151型的排水量達到1500噸,是一戰時期最大的潛艇。

一戰結束后,受到德國海軍遠洋潛艇的刺激,戰勝國的海軍工程師們紛紛投入設計大型火炮潛艇的風潮中,其中法國人最為激進,建造了著名的「絮庫夫」號巡洋潛艇,裝備2門203毫米艦炮。這股風潮自然也在遠洋潛艇萌芽的地方產生了迴響,當希特勒上台,德國公開重整軍備后,德國海軍開始研究新的大型潛艇計劃,而最早的方案就是III型潛艇,它是由早期的中型潛艇IA型擴大而來,續航距離超過10000海里。III型潛艇包含兩種型號,一種排水量為970噸,裝備2門105毫米艦炮,可裝載21枚魚雷或42枚水雷;另一種排水量高達1550噸,在後甲板增設一個圓筒形容器,內部可以搭載快艇,利用暗夜奇襲敵方港口。不過,III型潛艇並不適合作為主力潛艇批量建造,最終未被德國海軍所接受。

一戰後德國海軍第一個遠洋潛艇項目III型潛艇的側視圖,上圖為常規型,安裝2門105毫米艦炮,下圖為快艇搭載型,能夠搭載2艘快艇對敵方港口實施奇襲。

從1936年開始,德國海軍對於遠洋潛艇的開發採取了比較務實的方針,重點加強續航力,並推出了著名的IX型潛艇,該型潛艇裝備6具魚雷發射管和1門105毫米艦炮,能夠不加油抵達美國東海岸,成為二戰時期德軍的主力艇型之一。不過,一戰時期「潛水巡洋艦」的輝煌戰績始終縈繞在德國海軍高層的頭腦中:在1918年5-7月間,U-151曾遠征美國東海岸,在為期94天的巡航中擊沉23艘艦船,總噸位達到61000噸,創造了一戰時期德軍潛艇單次巡航的最高紀錄。這一戰例使德國海軍相信大型潛艇具有極高的實戰價值,它們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在一次出航中擊沉更多的船隻,這對於未來戰爭中力圖對英法航運實施遠程破交的德國海軍而言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在1937年初,新的遠洋潛艇計劃被提上日程。

1916年12月26日,U-151在基爾港試航時的留影,該艇在1918年5-7月間進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遠程巡航,在美國東海岸擊沉了23艘艦船。

立項與設計

現存資料顯示,德國海軍關於新型「火炮潛艇」的第一份需求報告起草於1937年1月15日,同年3月海軍總司令部又制定了詳細的技術綱要,到6月間這一項目獲得了XI型潛艇的型號名稱。德國海軍最初對XI型潛艇的要求是水面最大巡航速度為20節,並能在數小時內維持23~25節的高速,續航力為20000~25000海里/10節,裝備4門150毫米艦炮、4具魚雷發射管和2門37毫米高射炮,配備現代化的火控設備,能在不低於10000米的遠距離上攻擊目標,在設計上優先強調航行穩定性和防護能力。後來,海軍方面又提出排水量上限為2000噸,可以換裝127毫米艦炮的要求。

從1937年夏季開始,德國海軍設計局就著手描繪XI型潛艇的藍圖,而建造工程內定由不來梅的威悉河船廠承包。在同年9月25日的一份報告中,技術部門樂觀地宣稱,首艇可在1938年10月1日開工,預計工期兩年。但是,這份時間表很快被設計工作的拖延打亂了,實際上直到1938年12月XI型潛艇的設計方案才最終確定,已經超出預計開工時間兩個月,而在此之前一年多時間裡,海軍設計局至少5次修改了設計藍圖,僅艇身長度就比初始設計增加了約16%。

總體結構

XI型潛艇的最終設計與初始設計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但在總體風格上依然很「德國」,艇體線型與其他德國潛艇很相似,而且採用了標誌性的雙層殼體結構,雖然增加了建造難度,但雙層艇殼可以為艇內設備提供更好的保護,使潛艇具備更大的儲備浮力,不至於因為外殼破裂而迅速沉沒,提高了生存能力,也符合XI型潛艇強調防護能力的設計初衷。

後人運用電腦製圖技術繪製的XI型潛艇3D視圖,其總體設計延續了德式潛艇的一貫風格,指揮塔前後的封閉炮塔是它最顯著的特徵。

在耐壓艇殼內部,XI型潛艇的艙室布局也幾乎與其他德國潛艇完全一致:在艇首和艇尾布置了魚雷艙,配有魚雷發射管,在艙室地板下存放著備用魚雷;與魚雷艙相鄰的是居住艙,為艇上103名士兵提供了62張床鋪,以雙層或三層鋪的形式安裝在艙室內,此外7名軍官享有獨立住艙;艇體中部為廚房、聲吶室、火控室、無線電室和操縱室;動力艙位於艇體中後部;炮塔和艦載機收納筒如同楔子一般安插在上述艙室之間。

1939年4月13日繪製的XI型潛艇設計藍圖,從圖中可以對XI型潛艇的內部艙室布局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由於設備複雜、艇員眾多,XI型潛艇的尺度空前龐大,遠勝一戰時期的前輩,其水面最大排水量為3140噸,水下最大排水量為4650噸,艇體全長114.9米,最大寬度9.5米,耐壓殼體最大寬度6.8米,設計滿載吃水6.17米,從艇底到指揮塔頂部的高度相當於一棟四層公寓樓。就尺度而言,XI型潛艇足以同日本海軍的「潛水航母」伊-400型一較高下。由於採用了高密度鋼材,並加厚了艇殼,XI型潛艇十分堅固可靠,其安全潛航深度達到120米,極限下潛深度達到240米,而同期美日潛艇的最大潛深僅有100米左右。為了強化防禦能力,XI型潛艇還在指揮塔及火控裝置上敷設了50毫米裝甲,能夠抵禦在5000米距離上發射的130毫米炮彈的直接命中。當然,碩大的艇體也帶來了下潛緩慢、機動笨拙、容易暴露的缺陷,但在保證主要作戰性能的前提下可以略作犧牲。

XI型潛艇彩色側視圖,注意艦載機與潛艇的比例。

德國海軍VII A型、IX A型、X B型、XI B型潛艇的尺寸對比,可見XI型是其中體型最大的。

動力系統

德國海軍對XI型潛艇的航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他們預見到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商船的航速將越來越快,到1930年代普遍超過15節,這就要求作為捕獵者的「潛水巡洋艦」必須具備更高的航速。

XI型潛艇的動力系統沿用傳統的柴電混合動力配置,雙軸推進,其柴油機型號為MWM RS 38 Zw型,它實際上是由2台RS 38型柴油機組合而成,單機輸出功率為2000馬力。在初始設計中,XI型潛艇安裝了4台柴油機,最高航速為21節,顯然不能令軍方滿意。在無望獲得新型大馬力柴油機的情況下,工程師們只好採用增加主機數量的簡單辦法提升動力。XI型潛艇破天荒地安裝了8台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達到17600馬力,從而獲得了23.75節的水面極速,持續航行時的最高航速也達到22.75節,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艇體尺度大幅增加,隨之航行阻力上升,其柴油機艙長度達到25.9米,導致居住艙空間被壓縮,惡化了生活條件。XI型潛艇可以攜帶500噸柴油,最大續航力為24000海里/10節。

MWM RS 38 Zw型柴油機並無照片存世,但其結構和德意志級運輸潛艇安裝的450馬力柴油機(上圖)大體接近。

1938年1月繪製的XI型潛艇的初期設計圖,注意其柴油機數量增加到8台,動力艙段耐壓殼體的頂部隆起。注意圖中防空火炮的布局和127毫米主炮的射界範圍。

1938年5月繪製的XI型潛艇設計圖,注意其柴油機的布局,動力艙段耐壓殼體頂部的隆起已經消失了。

在潛航時,XI型潛艇使用2台瑞士布朗-博韋里公司生產的GG UB 1200/8型電動機驅動,單機最大輸出功率為1100馬力,由兩組124單元AFA 28 MAL型蓄電池組供電。為了平衡重心,蓄電池組被布置在艇體中前部。XI型潛艇的最大水下航速為7節,水下續航力為50海里/4節。在充電狀態下,有6台主機與2台洪堡-道依茨發電機相連,充電時間為20小時。

艦炮武備

XI型潛艇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顛覆了潛艇以魚雷為主要攻擊武器的傳統觀念,配備了強有力的艦炮武備,以水面炮戰為主要作戰形式。依據一戰的經驗,德國海軍最初傾向於為XI型潛艇安裝4門150毫米艦炮,以獲得更大的目標毀傷能力。但是,150毫米艦炮存在重量過大、操縱不便的弊病,以後來納爾維克級驅逐艦安裝的SK C/36型150毫米艦炮為例,即使不算炮塔結構,一座雙聯裝炮的重量就高達60400公斤,超出了潛艇的結構承受能力,而且以露天形式安裝火炮,則增加了戰鬥準備時間,使炮組成員暴露在外,缺乏保護。鑒於150毫米艦炮的缺點,工程師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127毫米艦炮。

一戰時期U-155潛艇裝備的150毫米艦炮,安裝在露天炮位上,缺乏防護措施。150毫米艦炮雖然威力大,但射速慢、操縱困難。

XI型潛艇的主要武器是4門SK C/34型45倍徑127毫米艦炮,安裝在指揮塔前後的2座雙聯裝封閉炮塔內。SK C/34型127毫米艦炮是為1934型驅逐艦設計的主炮,炮身重量3.645噸,發射28公斤的榴彈時炮口初速為830米/秒,30度仰角時的最大射程高達17400米,理論射速可達20發/分,其威力足以摧毀商船的脆弱外殼,也能癱瘓輕型艦艇的武備和重要設備。XI型潛艇的127毫米艦炮安裝在特別設計的Drh LC/38型雙聯裝炮架上,最大仰角提升至40度,從而延伸了射程。每門火炮備彈235發,總備彈量為940發。

德國海軍驅逐艦裝備的SK C/34型127毫米艦炮,該型火炮也被確定為XI型潛艇的主炮,並且被置於雙聯裝封閉式炮塔內。

XI型潛艇的127毫米艦炮都被置於裝甲炮塔的保護下,極大提高了火炮及炮組成員的生存力,炮塔外殼厚度足以抵禦輕武器子彈及中口徑炮彈的破片,炮塔旋轉部分都做了水密處理。在一戰的大型潛艇上,炮手需要將存放在艇體內的炮彈取出,通過一條人鏈傳送到炮位上,這一場面在XI型潛艇上不會復現,因為工程師為其設計了自動輸彈設備。127毫米炮塔的下部結構深入艇體內部,在炮塔下方為彈藥操作室,彈藥就存儲在操作室周圍,艇員們通過一套液壓輸彈設備將炮彈提升到炮塔內,安全而高效。

XI型潛艇的127毫米雙聯裝炮塔的結構圖,該型炮塔配有液壓輸彈設備,提高了輸彈效率,其最大仰角可達40度。

相比以往及同時期的艇型,XI型潛艇在艦炮武備上最大的進步在於配置了完善的火控系統,德國海軍在最初立項時就要求配置與1934型驅逐艦相同的火控裝置。通常潛艇配備的甲板炮只能通過指揮塔上的簡易測距儀和火炮自身的瞄準具進行觀瞄射擊,而XI型潛艇配備了和水面艦艇相同的全套火控系統。在指揮塔中後部安裝有一部3.2米測距儀,其測定的目標距離數據將傳送到位於前部炮塔後下方艇體內的火控室中,這個艙室長約3米,寬2米,安裝有機械式火控計算機。作為全艇最精密的設備,計算機將結合目標數據和本艇運動數據解算出射擊諸元,並通過一套隨動裝置使火炮自動定位在相應的方向和仰角上,自動化程度很高,這意味著炮組成員在送彈入膛后,只需等待指揮塔的射擊指令,極大簡化了操作,也減少了炮組人數。

XI型潛艇指揮塔的電腦模擬圖,注意在指揮塔後部安裝的火炮測距儀。

雖然XI型潛艇的艦炮武備看起來相當完美,但實際效果可能未如預期。畢竟潛艇在水面航行時的穩定性不能與水面艦艇相比,容易受到波浪的影響而劇烈搖擺,給武器的觀瞄造成困難,儘管XI型潛艇的火炮和火控裝置都安裝有陀螺穩定儀,但不足以抵消這種影響。實際上一戰時期的炮擊戰已經證明潛艇載炮的命中率有多麼低下:1918年,U-155曾對一艘貨船發射了172發炮彈,僅4發命中。

這幅畫作反映了U-139在1918年10月1日攻擊護航船隊的場面,注意潛艇指揮塔後部的測距儀。一戰的實戰經驗表明,潛艇火炮的射擊精度較差。

魚雷武備

在艦炮受風浪干擾難以命中,或目標靜止不動時,XI型潛艇會選擇用魚雷給予致命一擊,其魚雷武備與IX型潛艇相仿,配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其中艇首4具,艇尾2具,但僅攜帶12枚魚雷,而噸位小得多的IX型潛艇可攜帶22枚,可見對於XI型潛艇來說魚雷是一種輔助武器。

二戰時期,一艘德軍潛艇在裝載魚雷。XI型潛艇備有6具魚雷發射管,使用G7a型和G7e型魚雷。

XI型潛艇使用德國海軍通用的G7a型熱動力魚雷和G7e型電動魚雷,前者在30節航速時的射程可達12000~14000米,而後者的射程為5000米/30節,裝藥量均為300公斤。G7a型魚雷雖然射程遠,但水下噪音大,航跡明顯,容易被對手發現,而電力推進的G7e型魚雷擁有更好的隱蔽性。為了配合魚雷攻擊及遠程作戰,XI型潛艇配備了主被動聲吶及導航聲吶,還安裝了完善的無線電設備,利於通訊聯絡。

防空武備

在XI型潛艇最初設計時,飛機對於潛艇來說還不是一個明顯的威脅,設計者認為反潛飛機至多在中高空實施水平轟炸,精度很低,因此其防空武備僅設定為干擾飛機投彈即可。XI型潛艇的防空武器包括1門MG C/30型20毫米機關炮和2門SK C/30型37毫米高射炮,前者安裝在指揮塔後部的平台上,後者對稱安裝於指揮塔後方的甲板兩側,每門火炮的備彈量均為2000發。

二戰時期,一艘德軍潛艇的艇員操縱位於指揮塔後部平台上的MG C/30型20毫米機關炮進行射擊訓練,XI型潛艇也以類似的方式安裝了同型火炮。

C/30型20毫米炮是德國海軍普遍採用的輕型防空炮,初速835米/秒,實戰射速120發/分,最大射高3700米,最大射程4800米,由於採用20發彈匣供彈,火力持續性差,而且可靠性不高,容易卡殼,對於大型飛機殺傷力不足。SK C/30型37毫米高射炮同樣是德國海軍的主力裝備,初速高達1000米/秒,最大射高6800米,最大射程8500米,看起來數據很美,但採用半自動射擊方式,手動裝填,戰鬥射速僅為30發/分,雖然配備了精良的穩定裝置,但實戰效能相當低下,根本不符合二戰時期防空作戰的要求。

二戰時期一艘德軍IX型潛艇后甲板上安裝的單裝SK C/30型37毫米機關炮,該炮採用半自動射擊方式,射速較低,難以對付空中目標。

半潛裝置

在一戰時期,德國海軍發現炮彈入水后,速度會急劇衰減,穿透力下降,這意味著如果潛艇大部分艇體處於水下,即便偶爾有炮彈命中,艇殼受損也會很輕微。基於這種認識,XI型潛艇採用了一種獨特的半潛裝置作為額外的防禦手段。這種裝置源於威悉河船廠高級工程師漢斯·福格爾博士在1934年的專利發明,其本質是一種快速注水設備,可以使潛艇在30秒內處於半潛狀態,甲板高出水面不足1米,大部分艇體都處於海水的保護下。福格爾博士的發明最初被德國海軍以過於複雜、不夠實用的理由拒之門外,但最終在XI型潛艇身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艦載機系統

早在一戰時期,德國海軍就考慮為潛艇搭載飛機,對於搜索能力先天不足的潛艇來說,通過飛機擴大視野的戰術價值太過誘人。在1917-1918年間,德國海軍進行了潛艇載機的相關試驗,但未獲得實質性成果。到1938年XI型潛艇設計時,這個「為巨鯨插上翅膀」的想法再度復活。

XI型潛艇半潛裝置的設計者福格爾博士也負責艦載機系統的設計工作,他構想了一個直徑2.25米、高7.5米的耐壓圓筒,將其垂直安裝在指揮塔前方的艇體內,作為裝載飛機的容器,圓筒頂部突出甲板50厘米,配有從外側打開的密封艙蓋,底端則與耐壓艇殼底部齊平,在保證密封的同時不影響全艇的結構強度,圓筒內部可以容納一架摺疊的小型偵察機。

XI型潛艇放出及回收艦載機的示意圖,該艇使用指揮塔左側的伸縮式吊車收放飛機,圖中顯示了飛機收納筒的結構和位置,注意收放飛機時前主炮要轉向舷側方向,以騰出空間。

1938年2月,德國海軍請求空軍協助研發一款潛用小型偵察機,採用單發浮筒結構,機翼和浮筒可以摺疊,並能在一分鐘內展開或收入耐壓容器內,能以15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行900公里,配備遠程通信設備,機身堅固,能在15分鐘內爬升至3000米高度,使用升限為5000米。由於要求過於苛刻,僅有阿拉多公司提出了設計方案,並獲得了Ar 231的機型代號。Ar 231採用上單翼雙浮筒結構,翼展為10.16米,機身長度7.8米,最大起飛重量1050公斤,安裝1台希爾斯HM501型160馬力發動機,最大速度17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130公里/小時,航程500公里,實用升限3000米。Ar 231在經過摺疊后可以放入XI型潛艇的圓筒內,設計者還在指揮塔左側的艇體內安裝了一部伸縮式吊車,便於收放飛機。阿拉多公司先後製造了6架原型機,但試飛表明這種飛機非常難以操縱,即便是在良好天氣下也是如此,最終未能量產。

阿拉多Ar 231型潛用小型水上偵察機的三視圖,從正面視圖可見該機左右主翼並非處於同一水平線上,而是略有錯開和上翹,這是為了實現機翼摺疊和收納而做的特別設計。

Ar 231型的一架原型機在進行試飛時的留影,試飛表明這種飛機操縱性能低下,未能達到軍方要求,最終未能量產。

呈拆解摺疊狀態的Ar 231型,其主翼和浮筒都收攏在機身周圍,水平尾翼摺疊,飛機以這種姿態收納於XI型潛艇的圓筒內。

從正面拍攝的呈摺疊拆解狀態的Ar 231型。為了實現摺疊收納,這種飛機在機身強度、操縱性能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未竟之夢

到1938年底,XI型潛艇的技術設計已經全部定型,只需要決策層的首肯就可以由繪圖板轉變為船台上的鋼筋鐵骨,然而在德國海軍內部關於是否建造該型潛艇存在爭議。負責指揮水面部隊的艦隊司令部希望建造2艘XI型潛艇,配合水面襲擊艦在遠海打擊英國的海運線;出人意料的是,XI型潛艇的最大反對者正是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他更傾向於集中資源建造較多數量的中型潛艇,以實施他設想中的「狼群」戰術,而對於遠洋潛艇,鄧尼茨希望建造一種1400噸級的大型艦隊潛艇,而非龐大的XI型潛艇。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大將對兩種意見進行了折中,在1938年6月擬定的潛艇擴建計劃中準備建造2艘XI型和3艘1400噸級大型潛艇,用於「試驗和評估」。

「狼群之父」卡爾·鄧尼茨,身為潛艇部隊司令的他居然是XI型潛艇最強烈的反對者,鄧尼茨主張以有限的資源建造較多數量的中型潛艇。

然而,來自最高層的青睞扭轉了XI型潛艇成為小批量試驗艇的命運,希特勒本人對於這種擁有強力火炮和超遠航程的大型快速潛艇非常感興趣,指示雷德爾「給予『潛水巡洋艦』研發上的優先權,如果設計令人滿意,應迅速投入量產」。於是,在1938年12月由雷德爾批准的海軍擴建方案中,也就是著名的Z計劃中,XI型潛艇的建造數量增加到9艘,全部由威悉河船廠建造,首艇預計在1939年4月1日開工,1941年7月20日竣工,9艘潛艇將在1945年12月之前全部建成。德國海軍還對XI型潛艇服役后的作戰編製進行了規劃,9艘XI型將編為第10潛艇支隊(后改為第20支隊),以威廉港為母港,並配屬1艘新建的5900噸級潛艇供應艦作為支援力量,首批4艘XI型潛艇還被賦予了U-112至U-115的編號。

威悉河船廠的9號船台,攝於1935年8月,圖中右側是正在建造的U-25潛艇的耐壓艇殼,左側是U-26潛艇的艇體分段。這座船台計劃建造4艘XI型潛艇。

從1939年1月開始,威悉河船廠著手XI型潛艇的建造準備工作,計劃使用4座130~150米長的船台。然而,在戰爭前夕,威悉河船廠的產能已經嚴重飽和,不堪重負,除了正在舾裝的2艘希佩爾級重巡洋艦外,該廠還將負擔Z計劃中的2艘H級戰列艦、1艘P級袖珍戰列艦和近百艘中小艦艇的建造,嚴重缺乏工人,因此XI型潛艇的工程根本無法按期開始,到1939年8月船廠僅僅完成了潛艇動力艙和操縱艙的全尺寸模型,而首艇鋪設龍骨的時間已經推遲到1940年3月。隨著1939年夏季的波蘭走廊危機最終演化為一場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戰,連同XI型潛艇在內的Z計劃全都化為水中月、鏡中花。

威悉河船廠在1939年夏季完成的XI型潛艇操縱艙模型內景,展示了艙內各種閥門的安裝位置。

XI型潛艇柴油機艙模型的內景,可以看到加強艇殼結構的垂直支柱。

1939年9月初,鄧尼茨向雷德爾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求全力建造VII型和IX型潛艇,取消XI型潛艇的建造計劃,他指出XI型潛艇工期漫長,佔用大量資源,難以滿足戰爭形勢的迫切需要,而1艘XI型潛艇的造價高達1741萬帝國馬克,足夠建造2艘IX B型潛艇或4艘VII B型潛艇,或者用於將8艘商船改裝為輔助巡洋艦,這些艦艇都可以在作戰中履行XI型的任務。雷德爾很清楚Z計劃已經無法實施,迅速批准了鄧尼茨的建議,4艘XI型潛艇的工程於9月15日被取消。在戰爭期間,XI型潛艇預定扮演的角色將由一種排水量1700噸的大型潛艇所取代,即IX型潛艇的放大版,於1942年服役的IX D2型,該型潛艇總共建造了29艘,被部署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海域。

德軍U-848潛艇在南大西洋海面遭遇美軍反潛飛機攻擊時的留影,這艘潛艇為IX D2型。在XI型潛艇項目取消后,它的角色由IX D2型潛艇取代。

了解更多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戰史逸聞,推薦閱讀本號歷史文章:

輪迴轉生——德國潛艇「威廉·鮑爾」號的前世今生

《戰艦》因言獲罪:一個反納粹的26歲U艇艇長之死

《戰艦》死神之鼓點——1942年德國海軍U艇部隊封鎖美國東海岸的「擊鼓」行動始末(上)

《戰艦》死神之鼓點——1942年德國海軍U艇部隊封鎖美國東海岸的「擊鼓」行動始末(下)

■ 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