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年度熱門 · 關於痘痘、粉刺、黑頭,超詳細科普

洪嘉君,所知甚少,唯善學

本文由《科學 Fans·課堂內外》約稿,編輯根據適讀群體對原文進行了修訂,發表於刊物的 2016 年 3 月版上,請大家支持實體刊物。現我將原文發表於本專欄,除知乎及其附屬新媒體賬號之外,其他轉載媒體請提前評論告知,將給予免費授權,否則一律交由維權騎士代為維權並付費賠償商業公號和野生青春痘專家公號請勿轉載(付費亦不許可),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青春痘、粉刺和黑頭

誰的青春沒有回憶?比如,那臉上不時冒出的「痘痘」們。

痘痘,俗稱「青春痘」,又稱粉刺、酒刺、面皰,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炎症性皮膚病,因為好發於青春期,所以冠之為「青春痘」的雅號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實際上它在醫學上的專業稱呼是「痤瘡」,不一定是年輕人專屬的皮膚病。

在青春痘所有的非正式稱呼中,「粉刺」其實是一種特別形象的稱呼。年輕的讀者們,如果你正受到「粉刺」的困擾,不妨現在就照照鏡子,瞧,「粉刺」是不是一個個約 1 毫米見方的點狀物,略高出皮面,顏色和皮膚差不太多,有時候它的「頭頂」還伴有白色的東西?——對了!這就是典型形態的粉刺,形似刺且色不深,一定程度上還「粉粉」的,很形象,對嗎?

雖然常理如實,但並不是所有粉刺都看上去「粉粉」的,就是有那麼一些反而看上去髒兮兮的,它們的頭頂並不是白色,反而是看上去黑黑的,這類形象與常規迥然的傢伙們在醫學上被稱為「開放性粉刺」,正好對應典型粉刺所屬的「閉合性粉刺」。雖然「開放性粉刺」這個術語讓大家有些耳生,不過一旦說出它的別稱,那可真的算是大名鼎鼎了,不多,正是「黑頭」君是也,黑頭也叫黑頭粉刺,就是臨床上的「開放性粉刺」,所以,你們現在也可以按圖索驥,推演得出「開放性粉刺」也可以稱為「白頭」的結論了。

那麼「白頭」和「黑頭」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取樣分析表明,「白頭」本質上是一種脂肪栓,很乾凈,沒有雜質,而這個小小的「栓子」在導致皮脂腺堵塞之後,就會引發皮脂堆積,時間一長,就可能變成肉眼可見的「粉刺」了,所以可以說,實際上脂肪栓——「白頭」——正是粉刺發生的一個直接原因。如果閉合性粉刺進一步發展,並有其他因素的參與,那麼就有可能轉而「開放」,最終成為開放性粉刺「黑頭」。不過要提醒的是,「白頭」始終生保守不「開放」也可以是選項之一。

那麼現在問題就變成了,「黑頭」難道是黑色的脂肪栓?

和很多人理解不同的是,「黑頭」可不是大家認為脂肪栓進了「灰」或者其他什麼髒東西,而是沉著在皮膚角化細胞上的黑色素。這些黑色素生成的原因正是「白頭」的「開放」,所謂「開放」,指的是某些原因下堵塞毛孔的皮脂表層直接暴露到了外部環境中,在氧化作用下就能促使黑色素的生成,反應到我們眼中,就是肉眼所見的「黑頭」了。

「痘」自何方?向哪裡去?

粉刺,英文寫作 acne,據說是大哲亞里士多德首次使用了這個詞,他解釋為「面目不清」(doubt of the identification),另一位大哲,被尊為西醫始祖的希波克拉底也在其醫學專著中闡述過這個詞的意思,特指「第一次長出來的鬍子」(the first growth of the beard")。

1

雖然和現在 acne 的意思差了很多,但是無論如何,有一點希波克拉底表述地很清楚,acne 和青春期關係密切。

青春期到來之際,在男孩子,雄激素會大量分泌,我們總是見到油光滿面的愣頭青不是?這「功勞」正屬於雄激素。雄激素具有顯著刺激皮脂分泌的作用,而皮脂堵塞皮脂腺,上文已經說過,是粉刺的重要促發因素。女孩子的情況則略有不同。青春期時,由於女孩子的卵巢發育尚不完善,雌激素合成不足,相對而言,雄激素過剩(請注意,雄激素是雌激素合成的前體),從而會引起粉刺的發生,也正因為此,一般來說,青春期女孩子的粉刺癥狀要比同齡男孩子的輕一些。

而當年齡增長之後,男孩子的雄激素分泌逐漸穩定,女孩子的卵巢也終於發育成熟,能夠使「更多」的雄激素轉變為雌激素,這時候,粉刺癥狀就會好轉,不治而愈也是可期待的。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粉刺的癥狀比較輕微,但是似乎在我們的印象里,總有那麼幾個上鋪的兄弟 / 姐妹病情嚴重,不忍直視。這裡就涉及粉刺臨床病程了,我們來了解一下。

早期的粉刺,幾乎沒有炎症表現,它只是皮脂腺堵塞后形成的一種突起於皮膚的結構,這時候如果檢測其成分,可以得到脂肪栓和角化的皮膚細胞,如果是黑頭粉刺,那當然還有黑色素的成分。

接下來,如果皮脂腺長期堵塞,那麼就會導致充血,這時候我們就能看到比較明顯的紅、腫等現象,原先的微小「刺狀」結構轉而變成「丘疹」,體量要大上一圈,其內部成分還多出了炎性細胞(白細胞)和滲出液,換句話說,這時候,炎症出現了

再往後,炎症進一步發展,粉刺的內部趨向於缺氧。這下可壞事了,缺氧的情況下,「厭氧菌」——一種在缺氧環境下生長迅速的細菌——們要蠢蠢欲動了,它們會「殺」死皮膚細胞並侵入深部組織,而為了消滅它們,人體就會調動免疫系統,使炎性細胞(白細胞)和其他有殺菌物質進一步聚集到粉刺部位,結果呢?當然是引發更位嚴重的炎症反應。如此一來,粉刺就會脫下「清新」的面貌,表現出大大小小的膿皰,而且是紅腫熱痛樣樣不缺。這個階段的檢查報告提示,粉刺內部不僅能檢出更多的炎性細胞,更關鍵的,還能發現厭氧菌的存在!

你們以為故事結束了嗎?圖樣圖森破!還有 last battle!一般當然是細菌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打敗,這個時候脂肪栓會出現液化,嚴重者甚至連表皮也都出現了明顯的壞死。用「滿目瘡痍」來形容這時候的皮膚表現再合適不過了。取樣放到顯微鏡下,看到的正是滿目的細胞碎片、細菌屍體和角化上皮。真的要是發展到這個階段,那基本上是治療回天乏術,一定會留下疤痕,只能通過美容技術來修復了。

漫長的戰「痘」歷程

說了那麼多,讀者朋友們一定迫不及待想學習如何才能有效戰「痘」了吧?

其實,青春痘本身並不是什麼能夠嚴重損害健康的疾病,但是由於它通常有損於顏面,這是大大不能忍受的,對處於交際活躍期的青少年來說,勢必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

而我這裡要說到的戰「痘」秘籍其實並不「神秘」,關鍵是「知己知彼」,不濫用藥物和包裝得很上檔次的「土方子」(祛痘化妝品什麼的),同時針對不同程度的「痘」,使用不同層次的手段。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如何,粉刺都屬於皮膚病的範疇,應當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就診,絕不應道聽途說,以本質屬於「美容」的手段代替正規治療,從而得不償失。

輕度的粉刺並不建議強化治療,僅推薦清水洗臉,且不要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或潔面產品(比如,相對「強」酸和 「強」鹼清洗產品)。對於這一階段,治療的目的是清除油脂、皮屑和外部附著的細菌,消除誘發因素。特別需要注意的有三點,一是不可用手擠痘痘,特別是面部危險三角區

2

內的痘痘,不嚴格無菌操作,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感染;二是不宜過度清洗,反覆擦拭或者使用潔面產品可能會刺激既有的粉刺,加重病情;最後是不要使用油脂類、粉類化妝品,因為它們本身也會導致皮脂腺的堵塞。

對於病情加重的,特別是懷疑伴有厭氧菌感染的后階段粉刺,那就有必要用到一些處方類的洗劑或凝膠來處理了,如維 A 酸、過氧苯甲醯、壬二酸、二硫化硒、硫磺洗劑等等,它們的作用主要是殺菌、抑菌和調節皮膚角質化,根本目的是避免感染加重(並不是消除粉刺)。抗生素是外用藥之外常用的殺菌 / 抑菌藥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它們可以殺滅病灶中的活菌,減輕中重度粉刺的癥狀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其他藥物和方法,如糖皮質激素、中醫中藥、激光,都是基於病情可選的治療措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應用。

考慮到青春痘和激素狀態關係緊密,因此年輕人戰「痘」的過程一定程度上是相當漫長的,但是好在「漫長」的青春期之後,絕大多數人一定會自發好轉,這時候,回首戰「痘」往事,我們會懷著怎樣的心情呢?

One more thing:戰「痘」疫苗

青春痘,也許可怕的不是本身,而是對年輕生活的干擾。讀者你們一定想問,同樣都是「痘」,水痘、麻疹都有疫苗了,為什麼就不能有青春痘疫苗呢!我們就是不想讓它在大好的青春時節長還不行么?

答案是……有可能!

上文我們說到,青春痘要「猖狂」,有一個「好朋友」是繞不開的,那就是特定種類厭氧菌,具體來說,醫學上給它們起了個接地氣的名字——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現在有這樣一個思路,如果針對這種細菌來開發疫苗,能不能抑制青春痘的發生呢?

順著這種想法,2008 年的時候,法國賽諾菲 - 巴斯德疫苗公司首先開發了一種含有滅活痤瘡丙酸桿菌的疫苗,隨後將其接種到注射了痤瘡丙酸桿菌的小鼠的皮膚上,結果發現,小鼠的皮膚炎症竟然減輕了!

3

雖然結論是鼓舞人心的,但是這麼做可能也會帶來新問題。因為在沒有痤瘡發病條件的情況下,痤瘡丙酸桿菌本身並不有害,反而能夠競爭抑制其他有害的厭氧菌,你們想想,如果疫苗不分青紅皂白,把「無害狀態「的痤瘡丙酸桿菌給殺滅掉,豈不是讓其他有害的厭氧菌有機可乘?

所以研究人員決定轉向,去搞明白為什麼只有痤瘡丙酸桿菌這一種厭氧菌才會導致青春痘的發生。如果能搞清楚並找到「兇器」,對它進行處理的同時又不影響痤瘡丙酸桿菌對其他細菌的抑制作用,這招是不是很酷?

一番努力之下,被稱為 CAMP 因子(Christie–Atkins–Munch-Peterson factor)

4

的「元兇」現身了,正是它,能引起皮膚細胞的死亡並促成炎症!所以現在的研究工作是什麼呢?——開發針對 CAMP 的抗體,使它能夠被接種到皮膚上,這樣就能阻止痤瘡丙酸桿菌行兇,同時又不殺滅細菌本身了。

祝他們成功吧!

參考文獻

1. R.N.R. Grant,The History Of Acn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vol 44,p 647-52

2. 面部危險三角區:指兩側口角至鼻根連線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該區域皮膚纖薄,靜脈豐富,青春痘擠壓不甚,易導致感染,引起嚴重併發症

3.In development: a vaccine for acne

4. Valanne S, McDowell A, Ramage G et al. CAMP factor homologues in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 new protein famil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y types I and II. Microbiology 151:1369-1379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