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用一份書評,在半個世紀里堅持獨立思想

作為《紐約書評》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被其他創始人認為是「天生為這本刊物而生的主編」。從1963到2017,他不懈的努力與傑出的編輯才能,使得《紐約書評》逐漸成為美國文學知識界首屈一指的頂級刊物。而這悠悠五十多年,《紐約書評》也見證了他堅持「獨立思想與現實關懷」的一生。他,就是羅伯特·B·希爾維爾斯。

2017年3月20日,羅伯特·B·希爾維爾斯在曼哈頓家中逝世,享年87歲。

從1963年《紐約書評》創辦之初起,羅伯特·希爾維爾斯在逾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擔任其編輯。他始終堅持「獨立思想與現實關懷」,這使得《紐約書評》保持了濃郁的「智性」風格:網羅最傑出的頭腦探索觀念的世界,讓思想影響當下的重大問題。

五十年多間,《紐約書評》刊發過哈維爾的《知識分子與權力》、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薩義德與伯納德·劉易斯關於東方主義的爭論、埃德蒙·威爾遜與納博科夫關於俄語翻譯的爭論等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內容。

這一條,書評君懷著敬意紀念這位書評界的先行者。

從1963年起的《紐約書評》生涯

1929年12月31日,希爾維爾斯在美國紐約市的長島出生。1947年,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他便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並進入耶魯法學院深造。1950年,尚未完成耶魯學業的他選擇離開校園,為康涅狄格州州長切斯特·鮑爾斯擔任新聞秘書。1952年,他被派至巴黎,擔任演講撰稿人和媒體助理。后在《巴黎評論》擔任編輯工作。1959年至1963年成為美國文藝評論月刊《哈珀雜誌》的副主編。

1962至1963年間,紐約迎來了一場持續了144天之久的「報業大罷工」。羅伯特·洛厄爾(Robert Lowell)、伊麗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芭芭拉·愛潑斯坦(Barbara Epstein)和詹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四人在聚會時,痛感嚴肅書評的衰落,讓「一本書生下來便掉進了蜜罐里」。報業罷工彷彿是一個天賜的良機,讓他們立即著手創辦心目中理想的書評媒體,並第一時間邀請希爾維爾斯共同創刊並擔任主編。兩人一拍即合,希爾維爾斯也由此開始了他在《紐約書評》五十多年如一日的披星戴月。

1963年《紐約書評》創刊號

2006年,希爾維爾斯與愛潑斯坦兩人因在美國文學界傑出的貢獻,榮獲國家圖書獎。2011年,全美書評人協會將「伊萬·桑德羅夫終身成就獎」頒給希爾維爾斯,表彰他在出版界的傑出成就。

2013年7月10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授予希爾維爾斯「國家人文獎章」

「他不僅是盡責的,更詮釋了責任的含義」

希爾維爾斯是一個興趣極其廣泛的人,他自己解釋稱那是一種無法控制的「自然衝動」,他想要了解中世紀同性戀人群的生存狀況,也想了解資本主義如何控制互聯網的「陰謀」。而浩瀚的書海毫無疑問給了他最大化的滿足。

《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他(希爾維爾斯)最大的樂趣僅僅是讀到好的作品,他談論這些作品,就好似別人談論美酒和美食一般。談及他喜愛的作家,他的眼裡閃耀著熱切的光。『我仰慕有著美麗心靈的偉大作家,並且對他們予以厚望,希望他們能給我們以啟發』。」

他還是個工作狂,經常和他哈佛大學畢業的助理在辦公室不眠不休地工作到凌晨兩點,喬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說他總是像陀螺一樣忙個不停,「不停地與人會面、交談」。作為主編,希爾維爾斯十分注重內容的質量,尤其注意細節,他曾在平安夜還給已經在家裡的編輯打電話,只因在稿件中發現了一個無依著修飾語。而據曾與他共事過的克萊爾·麥修德(Claire Messued)回憶,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提交了關於一部小說的書評稿件后,希爾維爾斯甚至比她還認真地看了整部小說,並指出了書評中存在的一個可能導致誤導性解讀的引用錯誤。

1963年,希爾維爾斯在《紐約書評》的第一個辦公室。(圖左:芭芭拉·愛潑斯坦)

但是,希爾維爾斯雖然要求嚴苛,但仍然是「包容而和善的,他更多地是在提出自己的建議,而不是發號施令」。他相信撰稿人們的能力,甚至在2013年一次接受採訪時驕傲地宣稱他們是「世界上針對某類書而言最優秀的書評人」。他認為,編輯工作不是操控書評人,而是向他們提出希望,同他們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紐約書評》的撰稿人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說,其他報章都有編輯委員會,經常會告訴你,嗯,我們感覺這一段應該刪掉。「這種事情發生多了,作者在寫的時候就會忍不住要揣測編輯趣味。但Bob不會,他信任作者。」

書評的職責在於客觀地檢視

作為《紐約書評》的主要編輯之一,希爾維爾斯長期從事幕後工作,而不願接受媒體採訪或在公眾前露面,也因此保持了《紐約書評》的神秘特性。「我把我的名字寫在報紙上,至於大家知不知道我,我並不在乎,」希爾維爾斯曾對一位作者這樣說。

「編輯是中間人。他必須記得的一件事是,榮譽是作者的,編輯不能把它搶走。」

「編輯最大的樂趣在於希望,你知道你將遇到讓你感到愉悅的好作品……而你就是連接你所喜愛的作者和讀者們之間的橋樑,然後功成身退。」

近年的《紐約書評》

對於如何創作一篇合格的書評,希爾維爾斯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做書評編輯,首先應當有敏銳的眼光,在選擇作者的時候,應該認真閱讀過他們所有的作品,而不被作家的盛名所左右。在選定作者后,也應該不斷閱讀他們的新作品,以加深對他們的理解,使書評更加確切並保持新鮮度。更重要的是,書評人要勇於表達他們的真知灼見,而不應受制於與作者的私交情誼。

作為《紐約書評》的靈魂人物,希爾維爾斯表示,他之所以決定將報頭的Books印得很小,是希望強調Review,書評的職責就是「檢視」,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建制。2012年,在「美國國家書評獎」的頒獎典禮上,他說,儘管書評要盡量避免成為社論,但它最初的立場就是「對國家權力持懷疑態度,並支持那些深受其害的人們。」

去年12月,《紐約書評》有關川普的封面

而對於時興的新媒體,如twitter等,他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新的媒體形式恰恰缺乏了這種必需的「檢視」,他在和《金融時報》的記者共進午餐時曾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這麼巨量的文字……沒有經過任何系統性的有深度的批評就這樣未經察覺地流逝了。」

本文為獨家內容,整合與撰寫:Lydia;編輯:小鹽。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參考文獻:

1. Dalton, Stephen. "The 50 Year Argument: Sheffield Review", Hollywood Reporter, June 7, 2014.

2. Messud, Claire. "The Wizard of West Fifty-seventh Street", The Paris Review Daily, March 29, 2012.

3. "The Robert B. Silvers Lecture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ccessed October 28, 2013.

4. "Robert B. Silvers Annual Lecture: Joyce Carol Oate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accessed August 25, 2014.

5. "Robert Silvers and ... Barbara Epstein to Be Honored", Press release from The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 (2006).

6. Mr. Silvers, Will You Peek at My Books? article on Silvers from the New York Observer).

掃一掃,賞給書評君一個可愛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