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

由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別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並稱「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有張燈之俗,所以又名為「燈節」。

那麼,從古至今,元宵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一、 上元節"走百病"

從元代起,上元開始出現了「走百病」的風俗。周用有《走百病》詩:「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共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轉自光緒《寧津縣誌》)

明清時代在正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動,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橋,赴廟行香,說是可以去除疾病。

二、上元節「放煙火」

到了明代,放煙火成了上元節的又一重要景觀,也增加了節日的熱鬧氣氛。正德《瓊台志》記載了海南的煙火:「官衙燒火樹銀花,巧藏故事、生禽,炮杖聲震不絕。鄉落男婦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觀,名曰放煙火。」

煙火的種類豐富。江蘇高郵的煙花爆竹有名,萬曆《揚州府志》說:「高郵州火炮製作淫巧,尤為糜費,或數百為團,或徑尺為筒,遠近爭詫為奇。」

三、上元節「祈蠶日」

除此之外,正月十五日還是古代的祈蠶日。《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從字面看,似乎這是祭祀門戶之俗。

不過該書注引梁時吳均《續齊諧記》說:「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謂成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

細讀此文,可知作膏粥是為了祭蠶神以宜蠶,並無置膏粥於門之事。後世在門上置粥,也是表示祀蠶。祀蠶桑是祀門戶的本義。

四、上元節「賞燈猜燈謎」

說起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

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並有茶樓酒肆供遊人飲宴作樂。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

最熱衷於掛花燈的是店鋪,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它們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傳統的紗絹、玻璃、羊角燈及西洋燈款式之別。

上面繪有古代傳說故事,如列國、三國、西遊、封神、紅樓、水滸、聊齋、精忠傳、三俠五義等,或花卉(蘭、菊、梅、竹),或飛禽走獸(鸞、鳳、龍、虎、蟲、魚)等,無不顏色鮮美、妙態傳真。

上元夜,無論官宦貴人、平民百姓均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所以在古代,元宵節簡直就是「狂歡夜」。

元宵節各地吃什麼?

1、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

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

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洒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除了吃湯圓,他們還吃生菜,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

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

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6、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7、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8、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面燈。

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9、豆麵糰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糰,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后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0、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

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1、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2、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元宵佳節,願君團圓如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