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致敬八一 | 新媒體時代的軍事新聞攝影創新

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的重大突破,帶來傳播載體和傳播形式的重大創新。通過移動互聯網終端,反映新聞事實的圖像獲得更廣泛的傳播。作為長期以來一直以傳統紙媒為主要載體的軍事新聞攝影,在新媒體時代也應積極「轉身」、努力「轉型」,在思維理念、著力點、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膽創新,使軍事新聞攝影的發展步伐跟上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以獲得更有影響力的傳播效果。

創新思維理念,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改變創作習慣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突出內容個性化、突出受眾選擇性、表現形式活潑多樣、信息發布實時滾動等特點。軍事新聞攝影要適應新媒體發展,首先要在創作理念上向這一特點靠攏,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更新創作思維理念,敢於開拓、勇於創新,這樣才能打破舊格局,開創新天地。

7月30日,慶祝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位於內蒙古的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這是受閱部隊。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從習慣性思維中跳出來。過去,那些頻繁見諸報端的套路式圖片,往往被定義為一種成功經驗或是「標準答案」。比如,一說反映部隊訓練,就是戰機呼嘯升空、艦船劈波斬浪、坦克轟鳴機動;一說反映政治教育,要麼是集中上大課的畫面,要麼是幾個人圍坐在一起談心的場景,要麼是一群人圍著展板指指點點的構圖。久而久之,由這種習慣性思維主導創作出來的新聞攝影作品,就給人以似曾相識之感,既沒有視覺衝擊力,也缺乏信息量。這樣的作品放到新媒體上,就很容易被受眾選擇性「忽視」,頂多起到一個點綴屏幕的作用,更談不上什麼影響力。所以,軍事新聞攝影工作者必須創新思維理念,從那種單憑習慣或先例來決定拍攝思路的創作路數中掙脫出來,多一些「為什麼要這麼拍」「能不能採取別的構圖形式」這樣探根究底的提問,不拘一格找題材,把思維和視野儘可能地打開一些。

這是紀念標識梯隊。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 攝

用新的攝影理論指導實踐。應該說,傳統意義上的軍事新聞攝影,是有許多創作理論支撐的。這些創作理論,是在軍事攝影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總結、歸納和提煉。遵循這些創作理論進行創作,對於軍事新聞攝影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和指導意義。然而凡事皆有度,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傳播載體下受眾審美口味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的一些攝影理論並不一定能夠指導今天的實踐。所以,有一定的攝影理論儲備當然好,但一定要和變化了的實際相聯繫,做到與時俱進,否則就成了刻舟求劍。可如今一些軍事新聞攝影從業人員,讀了一些攝影理論書籍,也從他人那裡學得幾手攝影竅門,便照葫蘆畫瓢,循規蹈矩而不敢突破,結果總是「重複昨天的故事」,新聞圖片拍了不少,攝影水平卻仍在低層次徘徊,形不成自己的創作風格,只能生產出一些匠氣十足、不能稱之為作品的新聞圖片。要使自己的創作見水平上層次,就一定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進行創新實踐,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形成新的理論,再指導新的攝影實踐。

這是空中突擊梯隊。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 攝

時刻保持好奇心。所謂好奇心,是指人們對一些新鮮事物顯示出特別注意的情緒狀態。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主要動機,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之一。好奇心對於軍事新聞攝影工作者來講至關重要,它能使人時刻保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具備敏銳的新聞嗅覺,也更能激發創作慾望。可有一些軍事新聞攝影者,認為部隊工作都是「年年歲歲花相似」,翻來覆去唱「四季歌」。久之,他們看任何事情都失去了新鮮感,總認為一切都平淡無奇。如果沒有好奇心的支撐,抓新聞的感覺就會鈍化,創作的激情就會喪失,這是導致有些同志攝影水品難上層次、難出作品的重要原因。其實,保持一顆好奇心,經常對拍攝對象進行「陌生化」認知,「四季歌」中也能發現新東西、找到新音符。日常工作報道中,我們不妨在每次拍攝前給自己一個理由,問問自己為什麼去拍,今天的拍攝和以往有哪些不同,新變化、新視角在哪裡。如此這般地自問,總把下一次拍攝當成第一次拍攝的人,才最有可能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獨具風格的佳作。

創新著力點,適應受眾接受特點,注重捕捉情感

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處於「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狀態之下,其身份由傳統媒體中單純的接受者而變成「接受者+傳播者」的雙重身份。這一身份的演變,直接決定了軍事新聞攝影作品能有多大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這是海軍陸戰隊方隊。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感情動物,飽含真情的攝影作品總能打動更多的人,並能夠在新媒體條件下獲得更廣泛的傳播。新媒體時代的軍事新聞攝影作品,也要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受眾的接受特點,著力拍攝更多具有情感因素的攝影作品。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寫道:「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根植於感情的文章,無需過多辭藻修飾,平平淡淡即可打動人心,攝影創作亦是如此。攝影的最高境界,是讓受眾在體會到影像中傳遞的思想情感后,不僅被拍攝的畫面所感動,更被照片所傳遞的一種思想情感所感動。

盯住人物去創作。有人物存在才有情感表達。人物的舉止、容貌、表情、衣著等等,往往蘊含著豐富信息,也最容易讓人感同身受、觸景生情。新聞寫作中就有把大事件濃縮到典型人物身上、通過典型人物的經歷表現時代主題的傳統。軍事新聞攝影同樣可以借鑒這樣的創作手法,不只是把鏡頭對準大場面,也不只是進行簡單的現場影像記錄,還可以盯著大事件中的單個人物,通過對人物的聚焦,影射事件的影響和意義。這樣的表達往往更能抓住人心,產生讓人震撼、令人難忘的傳播效果。盯住人物攝影,重在表現人的真情實感,把最能體現人物真情實感的那一瞬間捕捉住,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2016年4月7日解放軍報客戶端發布的劉應華《畢竟情深輕離別》專題攝影作品,講述的就是在軍隊改革進程中一個雙軍人家庭犧牲奉獻的感人故事。這組作品採用人物特寫的手法,通過故事敘述的形式,記錄了身懷「二胎」的雷紅霞在丈夫分流至外地后堅強面對工作生活困難的現實狀況,真實反映了改革陣痛和軍人的犧牲奉獻情懷。這組圖片報道的成功,就在於拍攝者抓住了人物特點並真實反映了人物情感,將主題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生動詮釋了軍人家庭講政治顧大局、舍小家為大家的可貴品質。

這是彈炮系統方隊。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 攝

捕捉感人的細節。人物講情感,事件講細節。細節是事件的濃縮,是大量信息的瞬間凝固。一般來說,許多新聞事件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打動人心的典型細節。通過細節表達出來的人物情感是真實的流露,最能給人的記憶打下烙印。一幅攝影作品能否震撼心靈,往往不是因為其場面有多大、光影效果處理得有多美,而是因為對一些感人細節的捕捉。細節表現可以深化拍攝主題,能更好地實現攝影作品與受眾在情感上的交流。濃縮在攝影作品中的細節,往往更具新聞價值,更加直抵人心。軍事新聞攝影的表現也應專註於細節,善於發現和捕捉事件中的精彩瞬間,拍到別人所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在新媒體上被反覆轉載、打動無數人的攝影作品《淚蛋蛋那個流呀,咋就凍成個冰》,就是對感人細節的成功捕捉。這幅出自攝影記者王衛東的作品,展現的是新疆軍區某邊防團機要參謀潘郎平與未婚妻郭美玲剛剛相聚2個小時,卻又在風雪中告別的情景。極度的嚴寒使潘郎平的耳朵和手指凍成了灰白色,滾燙的淚珠流淌到面頰便瞬間凝結成了冰珠。拍攝當天,紅山嘴邊防連的氣溫低至零下40℃,作者通過那滴凝成冰珠的眼淚,展現出邊防軍人愛情的艱辛,形象詮釋了「軍人犧牲豈止在戰場」的主題,直擊讀者的心靈,讓人過目難忘。

這是受閱部隊。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把標題做出感情。標題是新聞的眼睛。特別是新媒體環境下,標題對吸引受眾眼球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網路傳播中一些故弄玄虛、斷章取義的標題製作要加以反對,但好標題的確能提高點擊量、增加閱讀率。軍事新聞攝影製作標題,也要適應新媒體特點,在準確、精鍊、生動的基礎上,盡量做出感情來。如果給一個專題攝影報道做個閃亮的標題,讀者自然有打開它閱覽的興趣和衝動,這樣就會大大增加被關注度。第五屆人民解放軍新聞獎獲獎攝影作品《到爸爸「家」過年》,就是一個成功範例。這組圖片記錄的是春節期間,兩地分居的空軍某雷達站士官袁海軍一家在軍營團聚的故事。標題《到爸爸「家」過年》做得抓人眼球,讓人產生疑問:怎麼爸爸還有一個「家」?這樣故意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通過詳細的圖文描述,讀者會弄明白,袁海軍駐守在雪山之巔的雷達站,與妻女相隔千里。女兒長期見不到爸爸,天真地認為部隊是袁海軍的另外一個「家」。整組作品拍攝得很見功力,但不能不說,這組圖片別出心裁的標題,使作品增色一截,更加打動人心。

創新方法手段,適應新媒體平台特點,提高作品表現力

新媒體所搭建的是一個全民傳播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公眾廣泛參與傳播。「公民記者」的出現,使任何地方發生的新聞事件都可能被及時發現,傳播的盲區盲點越來越少。在這樣的平台環境下,軍事新聞攝影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更廣泛的傳播,就必須在作品的表現力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通過創新方法手段,以更加多樣、更加新穎、更加專業、更加獨到的拍攝方法,做到高人一籌,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站穩腳跟。

這是火箭軍部隊方隊。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 攝

創新表現手法,彰顯作品藝術性。在軍事新聞攝影工作實踐中,拍攝者不能固守自己習慣的表現手法,更不能現場出現什麼就按部就班地拍什麼,要力求在忠於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尋求視覺上的新鮮感和畫面上的別緻性。與藝術攝影相比,新聞攝影更多的是忠實傳遞新聞現場的信息,作品表現效果也力求真實自然,但這並不是說新聞攝影作品就不要追求藝術性。相反,能夠把新聞性和藝術性進行有機結合的軍事新聞攝影作品,往往會成為精品。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帶有藝術性特徵的新聞攝影作品具有更高的「顏值」,更容易引起網路受眾的關注,從而被更多地轉發傳播。因此,軍事新聞攝影者要有這樣的追求:把新聞攝影當成一種藝術創作,不斷嘗試打破常規,藝術地表現新聞事實。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抗震救災期間,劉應華拍攝的作品《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真實記錄了人民子弟兵在救援現場緊急轉運受傷群眾的場景。畫面中的受傷者被鮮艷的雨布覆蓋,與陰雨天氣和救援官兵身著的深色雨衣形成鮮明對比,藝術效果明顯,整個畫面現場感和衝擊力強,色彩凝重莊嚴,構圖簡潔有力,情感力量豐沛,以致時隔很多年,許多反映軍隊服務人民和軍人犧牲奉獻主題的文章和帖子,還經常採用這一作品作為配圖。

這是步戰車方隊。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捕捉獨特畫面,突出作品差異性。差異性是競爭的優勢所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無我有、與眾不同。軍事領域是對抗激烈的領域,也是容易出題材獨特、視覺衝擊力強的攝影作品的領域。這樣的創作環境,是軍事新聞攝影的獨特優勢所在。軍事新聞攝影工作者應充分利用並放大這一獨特優勢,善於在軍事新聞事件現場尋找那些獨特畫面,捕捉新聞事件和人物不同尋常的瞬間。這樣才能通過突出差異性來增加受眾的閱覽興趣,提高作品的關注度。美聯社一名攝影師在阿富汗拍攝的美軍與塔利班的一場緊急戰鬥時,就捕捉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畫面:有個美軍士兵穿著紅T恤和大花褲衩,與其他全副武裝的戰友一起向掩體外的武裝分子還擊。這種非常規的畫面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趣味性,同時也用這樣的畫面婉約地表達了美國民眾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相比而言,這種體現差異性的真實捕捉,要比俗套的擺拍更能體現新聞人物的傳神特徵,讓作品更具感染力。

這是武警特警方隊。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巧用框架結構,突出拍攝主體。新媒體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讀圖時代,受眾對圖片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圖片信息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軍事新聞攝影工作者在拍攝技巧上應更加講求專業,注意畫面構圖,增加作品的信息量,以滿足讀圖時代受眾的需要。在拍攝軍事新聞攝影作品時,可以利用新聞現場的人或物合理設置框架,從而實現突出主體、彰顯主題的目的。就像架屋蓋房一樣,把四梁八柱搭建起來,主體建築就能成形。在軍事新聞攝影的現場同樣可以設置框架,採取遮擋次要信息、分割畫面、引導讀者視線等多種方法手段,搭起畫面的框架,以強化對於主題的表現。第四屆人民解放軍新聞獎獲獎作品《寒夜雪中飛 礪兵鏖戰急》中,「隱蔽的野營帳篷外,部隊迅速集結,待命出發」這張照片,作者在拍攝時就巧妙地使用了帳篷的門框作為框架,把畫面分成了兩個部分,通過門框將帳篷內的隱蔽環境和帳篷外部隊的冒雪集結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突出了作品的主題思想。這樣的巧妙結構,自然能給人以深刻印象。在亂花紛飛的新媒體海量圖片中,以其主題鮮明的構圖脫穎而出,為更多的新媒體受眾所瀏覽並記住。

這是殲擊機梯隊。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王傳順:解放軍報社畫報部副主任

攝影家上攝影家協會網

作為攝影家協會的官方網站,權威發布協會信息,傳播分享精彩圖文,服務會員,惠及影友是我們的責任。

新浪微博:@攝影家協會網

微信訂閱號:cpanet

聯繫電話:010-65211285

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網微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