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帝陵講壇 | 清代帝王陵選址及東陵西陵之由來 3

連載4

七、子隨父葬 景陵定製

開清代帝王生前建自己壽宮的先例

康熙登基時8歲,不單單因為年幼,著實是國事繁忙,財力拮据,無條件顧及到山陵的選擇。到了康熙十三年,正處在平定三藩的緊要關頭,21歲的康熙皇帝不得不去考慮萬年吉地的大事。因為他的原配,孝誠皇后病故,雖然已把皇后的梓宮停放到沙河鞏華城暫安,終不是長久之計。他派送了精通堪輿的臣工,沿襲《周禮》之說:「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在孝陵附近相度萬年吉地。康熙十五年正月丙申(十三日)「諭禮部:仁孝皇后陵寢,已卜定於孝陵附近之山,理應備依典制營建,但今軍需浩繁,民力維艱,著將地宮先行修造;其餘一應工程,侯國用充足之日,次第舉行,著即選擇吉期並應行事宜,詳議以聞」。由此康熙帝開了清代帝王生前建自己壽宮的先例。

康熙十五年二月壬戌(初十)「恭建仁孝皇后地宮開工」康熙皇帝曾於康熙十六年九月初十,閱視仁孝皇后陵。康熙二十年三月辛酉(初八)「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宮奉移龍輴,由隧道入地宮,奉安寶床」。康熙朝又開了,先葬皇后,不關閉地宮石門,等待后葬皇帝的先例。清代先皇,均為火化,將骨灰放入寶宮(骨灰罈)再入葬,至康熙朝學習漢人,用棺槨推行土葬,設卡棺之龍山石,亦開了先河。康熙年間儘管國力逐年強盛,囿於封建禮教的約束,陵寢建築相應縮減,沒有半點僭越。並為後世定下了陵寢規制。

景陵建築規制依孝陵模式,只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做了許多調整,形成了一套獨自的體系,對後世影響極大。

景陵寶城前為方城,上建明樓,環形寶城之中建寶頂,寶頂下為地宮。方城前設石五供、二柱門,前為陵寢門。出陵寢門,正中為隆恩殿,兩側為東西配殿、東西燎爐。正前為隆恩門,環以紅牆。隆恩門月台下左右各設三間班房,迎面一道馬槽溝,上面架有三孔石拱橋3座,橋南東西朝房各5間。正南為神道碑亭。碑亭向南為牌樓門,出牌樓門在神道兩側設5對像生,神廚庫設石像生迤東。東西各設下馬牌1座,石像生盡頭為1對望柱,南為五孔石橋一座。橋南為聖德神功碑亭,亭外海墁四角各豎1根華表,神道向西與孝陵神道相接。各單體建築形制似孝陵,又有其獨特的造型。

景陵寶城為圓形,而孝陵為長圓形。景陵方城與石五供之間、陵寢門與隆恩殿之間均不設水溝及石橋。景陵神道碑亭,建在三孔神路橋之南,孝陵則設在神路橋迤北。景陵,設五間六柱五樓衝天式牌樓門一座,不同於孝陵的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也不同於孝陵三門六柱四段琉璃壁組成的龍鳳門。在明、清各處陵寢中這牌樓門為首創,並沿襲至清朝末年。景陵安設石像生5對,從數量上遠不如孝陵,但在安設石像生這一舉措,是經過一番思慮的。唐宋各陵分散,故每座陵均設石像生,北京明十三陵較集中,只有明成祖長陵,設18對石像生,其餘各陵均不設石像生。景陵緊依孝陵而建,沒設石像生,後來是乾隆年間添建的。石像生只設5對,用以表示對孝陵的尊崇。其朝衣冠、介胄、文臣各1對,立馬、立象、立獅各1對。在形態裝飾、風格、技法上都與孝陵石像生迥然不、同。一改孝陵那種渾厚樸實強健的風格。著重精雕細刻和紋飾的細膩,如兇猛的獅子已雕刻成小巧玲瓏佩有綬帶鸞鈴的寵物,大象頭帶籠頭,腰間搭著雕飾雲龍的鞍鞫,背上馱著寶瓶,寓意「太平有象」。其文臣、武士及衣冠,雕得入微入細,從形體到神態,遠不如孝陵文臣、武士那麼魁梧矯健。後來清陵所設石像生均依此模式建造。

景陵神廚庫沒設在東朝房迤東近地,而沿著東砂山設在石像生東側的山坡角上。這完全是從具體地形出發,依山就勢才形成的特例。

景陵建築與孝陵相比,許多是沿襲,又有許多是相應縮減了。唯獨所建聖德神功碑亭(大碑樓),樹立雙碑超越了孝陵。這並非康熙帝之本意,都是康熙入葬后按雍正帝之旨意辦理的。按明十三陵只有主陵長陵建聖德神功碑亭,位於陵區正門中心,它統馭著整個陵區,其他12座陵,均不建聖德神功碑亭。因陵寢的聖德神功碑是由後人樹立的。雍正三年二月景陵大禮告成,二十二日雍正帝諭禮部:「欽惟皇考聖祖仁皇帝德秉生安,功隆參贊,光被四表,協和萬邦,集千聖之大成,超百王而首出,鴻猷駿業,史不勝書。今景陵大禮告成,應擇吉日恭建聖德神功碑,備紀耿光大烈,以昭垂萬世,永永無極。著內閣禮部敬僅會議具奏。」建景陵聖德神功碑,遣大學士、工部飲天監、堂官相度建立碑方位。奉旨:世祖章皇帝碑文字跡似小,聖祖仁皇帝在位六十餘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數甚多,一碑不能盡載。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漢文。其碑若比世祖章皇帝碑亭寬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寬,必不可加高,爾等詳議,務期合宜,飲此。遵旨議准,照依孝陵碑亭樣式,建立二碑。詳加相度方位,繪圖進呈御覽,鐫刻告成,擇吉建立。」「雍正五年閱三月丁丑(二十一日)恭建聖祖仁皇帝聖德神功碑於景陵」。

雍正帝為景陵立了碑亭,樹了兩統石碑,為後世效仿,故雍正、乾隆、嘉慶陵均立雙碑。雍正帝還開創了皇帝御書碑、匾及碑匾上用寶之先例。雍正元年八月初十日雍正帝召見九卿及南書房翰林,他說:景陵碑匾事關重大,誠親王,淳親王素工書法,朕已令其書寫。翰林中善書者亦令其恭寫。朕早蒙皇考庭訓,仿學御書,常荷嘉獎。今景陵碑匾,聯亦敬書寫。非欲自耀已長,但以大禮所在,不親寫於心不安。爾諸臣可公同細看,不必用朕書,須擇書法極好者用之,方愜朕心。眾大臣早聽出雍正帝的本意都十分恭維地稱頌:「御筆之妙,天短自然,而仁孝誠敬之意流溢於筆墨之間,正與陵寢大事相稱。對祖仁皇帝在天之靈實欣慰」。⑻景陵碑、匾上所刻之字都出於雍正帝之手筆,而且在碑、匾的字旁均刻有「雍正尊親之寶」的印文。後來帝陵碑匾均由嗣皇帝書寫,並加刻寶文。

雍正皇帝出於對其輔政有功的同父異母兄弟允祥有一種特殊感情,還把允祥之生母「已死去24年的敏妃章佳氏,追封為敬敏皇貴妃,並令其附葬景陵。從而開皇帝陵中附葬皇貴妃的先例。

八、雍正改制 父子分葬

遠離祖塋 另立山陵

雍正登基時已45歲,理應依昭穆之制,在孝陵、景陵旁選建陵址,以延續「子隨父葬」的成例。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工部奏請萬年吉地需用楠木等項事宜中,雍正帝答覆沿用舊例辦理,但楠木難得,如果不得,即松木亦堪應用。雍正帝所說舊例:「凡楠木系江南、浙江、湖廣、廣東進。金磚系江南進。臨清磚系山東進。青白等石料舊例俱於大石窩、盤山等處盪口開採。其開採石料及應辦松枋圓木、琉璃瓦件、磚灰銅鐵雜料繩什項等物料數目核算得日,酌量移取戶部銀兩陸續給發派出官員督令商窯鋪戶敬謹備辦,凡一應工價、運價俟興工之日,工部酌量道路遠近,照依題定價值據實確估另行具奏」。當時又考慮備辦木植,如從京城差遣官員,未免騷擾地方,不如交總督、巡撫動用正項錢糧,地方官則會實心料理,著怡案王允祥與大學士馬齊,張廷玉會同辦理此事。相應楠木行文江南、浙江、湖廣、廣東;杉木行文江南、浙江、湖廣、江西;鐵梨木行文廣東,文到之日即行購覓,將所得楠木、杉木數目若干先行報工部,工部核對丈尺徑寸數目之後,再依照其丈尺徑寸的要求運送,其金磚行文江南;臨清磚行文山東辦料預備,再按工部所定尺寸數目燒造和運送。

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十日和碩怡親王允祥奉諭旨,總兵李楠、監正明圓等帶領堪輿人員前陵寢地方踏看龍脈,著行知馬蘭口總兵特恆。雍正五年八月二十日工部奏:恭建萬年吉地開採豆渣石料、燒造磚灰地方應派堂官前往看視一折,奉諭旨凡關係此事,一切事件著派出侍郎鄂爾奇往來辦理,向日景陵建造之時,派出何等人監辦,並曾否派出漢大人之外著查明具奏。可是一批精於堪輿的臣工居然認為主陵之旁無一處可營造陵寢之地。

雍正帝又命堪輿術士們繼續在孝陵、景陵一帶堪選吉地。當這些臣工又呈上九鳳朝陽山風水說帖時,雍正帝無比歡欣。他十分稱讚九鳳朝陽山近依孝陵、景陵,實為一處吉壤。可是時隔不久,那些精通風水的臣工術士再次親臨九鳳朝陽山相度后,又得出一個結論: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雍正帝只好捨棄這塊地方,另覓他處了。

九鳳朝陽山被選中又被放棄,為時甚短,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人們忘懷。究竟九鳳朝陽山在何處?怎樣使世人了解它?一直是個謎。《遵化州志》記載:「九鳳朝陽山,在州西南以九峰環抱一山故名。」而實地尋找多次,也無從認起。存疑近十年的九鳳朝也山之謎,後來在北京圖書館收藏的「樣式雷」圖紙中找到了答案。按圖索驥,多次去實地考察,終於認清了九鳳朝陽山吉地的面目。

九鳳朝陽山與東陵昌瑞山一脈相承,從圖上可見自昌瑞山向東,山峰連綿起伏,長城上關口座座相連,馬蘭關、鯰魚關、大安口、冷嘴頭、沙坡峪、城子峪、羅文峪、蔡家峪、馬蹄峪等山水城池,清晰可見。在馬蹄峪向東與九泉山之間,有一片山環水繞,規模可觀的開闊地帶,就是曾被選為吉壤的九鳳朝陽山。又在圖上所標東陵陵寢有:孝陵、孝東陵、景陵、裕陵、寶華峪及昭西陵。可斷定此道光年間所繪。因寶華峪本名為繞斗峪,因道光帝在繞斗峪建陵寢時更名為寶華峪,時間是道光七年。從史料上記載,乾隆六年在修建康熙景陵妃園寢時,曾取用「九鳳朝陽山有貯的石料和磚塊」。道光年間樣式雷所繪九鳳朝陽山位置圖,仍存在九鳳朝陽山選址的跡象。從形勢看規模宏大,有很多可取之處。

實地考察九鳳朝陽山,座落在遵化城北40里馬蹄峪迤東的地方。當地人稱做「鳳水檯子」,背靠五峰山,山勢俊秀,中峰突起,兩側群峰漸次低下,這座主山是一座天然的屏障,兩翼砂山延緩有情,堂局開闊,近有案山,遠朝山為高聳的龍山。風水台前有東、西二水匯合,是一處山水相宜的地方,難怪當初雍正帝也曾賞識過這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地方。「朕之本意,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地。而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后經選擇九鳳朝陽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實地相看,九鳳朝陽山幾乎「龍、砂、穴、水」都具備,只有穴中之土含有砂石這點不足。早在唐朝,九鳳朝陽山迤東建有禪林寺,儘管寺廟已蕩然無存,而那些逾千年的銀杏樹,依然根深葉茂,本固枝榮。

雍正帝放棄九鳳朝陽山這塊吉壤,真正的原因是聽了怡親王允祥和總督高其倬的話。在這些臣工的奏摺中寫道:「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天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帝看完奏摺,覺得山脈水法條理分明,洵為上吉之壤。又考慮到此處與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有些與心不忍,是否合乎古代帝王規制和典禮?只好去請大學士、九卿等人去研究討論,拿出一個結果來。這些人急忙引經據典,翻閱古籍,按照《帝王世紀》、《通志》、《通考》所載:「歷代帝王營建之地,如夏禹在浙江之會稽,而自啟以下在山西之夏縣,其間相去奚止千里;又商湯在河南府之偃師,太甲在濟南府之歷城,大戊在彰德府之內黃,武丁在陳州之西華,相去各五六百里;至若漢唐諸帝並在陝西,然漢高帝、文帝、景帝、武帝分見於今之咸陽、長安、高陵、興平等具,唐高祖、太宗、高宗、元宗分見於今之三原、醴泉、乾州、蒲城等處,其間相去運者四五百里,近亦二三百里」。臣等認為:以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曆數千百里蟠結之福區,開億萬斯年之厚澤,必匯萬善始成其全美,自非一方獨擅其秀靈。又具體說明了所選吉地的情況:「今泰寧山天平峪萬年吉地,雖與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地界皆與京師密邇,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為遙遠」。雍正看了大學士、九卿等人引證史冊典禮的陳奏之後,才心安理得地應允了在易州興建山陵。在施工之前他又動了一番思索,才下達了一道指令:「一應需工等尋項,俱著動用內庫銀兩辦理,規模製度務從儉樸。其石像等件需用石工浩繁,亦勞人力,俱不必建設,著該部遵行」。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動工修建雍正的萬年吉地,工程持續到乾隆元年九月才完成。歷時八年,耗用工銀二百四十萬兩。泰陵建築大體與孝陵相同,根據地勢建造的陵園,規模沒有孝陵大,南北長2500米,不及孝陵一半。而泰陵的三座石牌坊很別緻,每座大小相同,一座居正,兩座稍後分列左右,氣勢宏偉,在每座呈現五間六柱十一樓牌坊的額枋及夾桿石上,雕刻著龍、鳳、獅等圖案,布局得體、栩栩如生。大紅門前一對石獸是仿關外祖陵——福陵而設置的。蜘蛛山是仿清孝陵天然影壁山,因風水所需,而以人工堆砌的土山。整個泰陵建築布局依山就勢,起伏參差與山水十分相宜。

泰陵建築群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主次分明、高低有差、錯落有致。在建築細部處理上超越了孝陵與景陵。如:大小碑亭添設了青白石雕花券臉,石拱橋各券洞上的龍門券飾有石雕吸水獸,還有方城前月台台明一改磚墁,全部用青白石成做。但是泰陵石像生的設立不能不說是一個敗筆。因為按雍正帝旨意規劃的泰陵是「石像等件需要用石工浩繁,亦費人力,俱不必建設」。所以在精通風水的大師們規劃時即因地制宜,捨去了石像生。乾隆皇帝並不甘心,或出於孝心,在他登基后提出了石像生增建一事,讓大臣們討論。「諭總理事務王、大臣,聯因泰陵前安設石像生一事,於乾隆元年降旨,令王、大臣議奏。

據稱,詢問原相度山水之巡撫高其倬、戶部員外郎洪文瀾僉稱,泰陵甬道系隨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如設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供,而甬路旋轉之外,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與風水地勢不宜安設。是泰陵之未議設石像生系典禮之一節。若因甬道前地勢盤旋,難於安設,或將大紅門、龍鳳門展拓向外,俾地勢寬敞,位置攸宜。爾等同和親王帶領通曉風水之洪文瀾再加敬謹相度,妥協定議具奏。尋議,大紅門正在龍蟠虎踞之間 ,護北面隨龍生旺之氣,納南面特朝環抱之水,前朝後拱,天心十道,實天造地設之門戶,不便展拓向外。況石像生之設,古制未說,無大關典禮之處,似可毋庸添設,得旨知道了」。乾隆皇帝一而再的建議設立石像生,被精通風水的大臣們有理有據的一一否定。終於按原設計的方案建成泰陵。

自乾隆二年三月雍正皇帝葬入泰陵地宮之後,乾隆皇帝對泰陵不設石像生之事仍耿耿於懷,在乾隆帝執意堅持下,終於添建了石像生。泰陵置石像生制度如景陵,共五對,其中文臣、武士、立馬、立象、立獅各一對,又有望柱一對。⑾這組石象生安置在一孔橋與龍鳳門之間,顯得十分擁擠,破壞了原來陵園建築的布局。看來乾隆皇帝出自孝心,花費了許多心機,讓大臣們一再議奏,終於添建了石像生,並且載入了乾隆十三年的《工部則例》,其中不免露出了一點「私心」,因為乾隆十三年勝水峪工程(乾隆裕陵工程)正在進行之中,若依雍正帝旨意,陵寢不設石像石,到乾隆朝再設石像生,豈不是超越祖制,被人們稱做大不孝。乾隆執意為其父雍正帝泰陵,添置石像生,正是為他自己陵園設置石像生找到了依據。

九、乾隆親定 昭穆之制

東西建陵

乾隆登基后,本想跟隨父親將萬年吉地建在易州泰陵附近,以盡「父子之情」。可是他又權衡一下利弊,毅然親定了東、西相建陵寢的制度。這在乾隆六十一年(即嘉慶元年)十二月二十日的諭旨中,把東、西兩陵的形成及昭穆入葬的規定,說得十分透徹。「向例,皇帝登基后即應選擇萬年吉地。乾隆元年朕紹登大寶,本欲於泰陵附近地方相建萬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寢在西,朕萬年吉地設又近依皇考,萬萬年後,我子孫亦思近依祖父,俱選 吉京西,則與東路孝陵、景陵日遠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是以朕萬年吉地建在東陵界內之聖水峪,若嗣皇帝及孫曾輩因朕吉地在東擇建,則又與泰陵疏隔,亦非似續相繼之義。嗣皇帝萬年吉地自應於西陵界內卜擇。著各衙門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謹先建。至朕孫繼承統緒時,其吉地又當建在東陵界內。我朝景運龐鴻,慶延瓜瓞,承承繼繼,各依昭穆次序,選分東西,一脈相聯,不致遞推遞遠。且遵化、易州兩處,山川深遽,靈秀所鍾,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於他處另為選擇,其妨小民田產實為萬世良法,我子孫惟當恪遵朕旨,溯源篤本,衍慶延禧,億萬斯年,相承勿替,此則我大清無疆之福也,此諭」。

乾隆所定昭穆之制,乃延襲《周禮》之說,「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即左為昭右為穆,父為昭則子為穆,子為穆則父為昭。乾隆七年三月丙子(十七日)「大學士等奏,據郎中董啟祚等查看勝水峪,地傍祖陵,土色細潤,自屬吉壤,請俟謁陵時閱視。得旨。萬年吉地定於勝水峪,一應工料等物,該部照例辦理。至動土興工日期,俟朕謁陵之便,親臨閱視,再降諭旨」。

勝水峪萬年吉地的選址,相度風水人、建築規制及選材用料在工部檔案中都有詳細記錄。乾隆七年五月內由三泰、訥親、哈達哈、海望、三和、阿里褒、張廷璐、德爾敏等奉旨恭謁勝水峪萬年吉地敬謹相度。「勝水峪系昌瑞山右一脈,龍局尊貴,砂水廻環,朝案端嚴、羅城周密。龍翔鳳舞,精神凝結於中區;星拱雲聯,象緯朝宗於宸極。百神胥護,宏開百世之模;萬壽無疆,允協萬年之吉。臣等僅會同欽天監監正臣進愛,並同原相度官原任郎中洪文瀾,郎中董啟祚,相度人傅烶,欽天監博士齊克昌,天文生熊振鵬,遵照典禮之規制,配合山川之形勢,應建金券、寶城、殿宇、城垣、門路、橋樑等項相宜處所。臣等敬議得萬年吉地內向壬山丙向兼亥己、丁亥、丁己分金於脈氣最盛。堂局至中心之處,前經刨驗土色,三尺有紫色土、四尺至八尺系純青細土,自九尺至一丈五尺零俱系紫黃色土,以紫黃色土為準,酌留佳土二尺以為底基之氣,敬定宜深一丈三尺八寸建造金券,高二丈八尺一寸,進深二丈二尺七寸,寬三丈八尺七寸。臣等考之規制,其正中之處應留吉土長五尺五寸,寬三尺六寸以為金井。其金券周圍應建寶城,計周圍六十五丈二尺四寸,高二丈一尺,垛口高四尺五寸。寶城之前接連方城。方城之前四丈應起花石台,石台之前五丈應建二柱門一座,二柱門之前四丈三尺一寸應建琉璃花門三座。琉璃花門之前一丈三尺八寸應建筒子小河一道,設平橋三座,引內水由左而右,歸於丁未方,出西牆入界水河。平橋之前二丈四尺應建隆恩殿五間。東西設配殿五間。左右設爐各一座。隆恩殿之前八丈九尺六寸應建隆恩門五間。其左設廚庫一十一間,省牲亭一座、井亭一座,周圍紅牆共長二百五十三丈五尺二寸。隆恩門以前四丈六尺應建三路三孔橋三座。河之兩岸俱宜用石包修。橋南,東西兩旁各設朝房五間。三路三孔橋前十六丈一尺應建一路五孔橋一座。左右設下馬牌各一座。碑樓之前二百二十一丈七尺應建一路五孔橋一座。所有隨橋泊岸酌量地勢修理。以上殿台、門路、橋樑之內,俱宜照亥己兼壬丙三分建造。自五孔橋以前臣等敬議於橋前接砌甬路一道,長三百三丈向東南稍轉,與龍鳳門內甬路相接。自羅圈牆至一路五孔橋前,甬路通長六百六十七丈三尺八寸。其看守官員、拜唐阿、太監等房屋,應在隆恩門下砂關水之處蓋造。至於風水應微用增培之處,查本龍龍脈入局俱系盡善盡美之山,無需增培。惟左右陰砂並近案稍低,應酌量培,令微高,以配山川形勢。凡應種植樹木之處,俱於所繪圖式之內點記,應昭占記之處種植。又取土之處宜在右邊下砂之外哨馬營下坎園平取用。磚窯宜在薊州、遵化地方設立。大小件青白石在大石窩、盤山取用。青砂石在馬鞍山取用。豆渣石在鯰魚關、盤山取用。灰窯在古樹,大老峪等處設立均屬相宜。

乾隆八年二月初十日丑時動土興工。「維時星月交輝、雲霞煥彩、所啟之土紫色細嫩,實稱上吉」。「凡楠木系廣東、四川、湖廣、福建四省進。杉木系江南、浙江、湖廣、江西四省進。金磚系江南省進。臨清磚系山東省進,應先行知照各該省,令其預備」。

乾隆帝將萬年吉地定為陳陵勝水峪是經過一番周折的,開初曾派納親,海望先後在永平府、綠定府沿山一帶及東西陵、密雲一帶相度吉地。曾看上了遵化的霍家莊和密雲的董各庄,還派納親再次去九鳳朝陽山相度吉地,都落選了。納親等又奏請去東北奉天清王朝的發祥地選吉地,乾隆沒批准他們的奏請。最終是乾隆將東陵、西陵利弊比較才定下了東陵勝水峪,從長遠打算又立下了朝穆之制。

勝水峪亦稱聖水峪,在孝陵西側。乾隆曾借謁陵之便親自來相度了這塊吉地。其陵寢建築規制與景陵同。只是規劃與施工有所不同,或出於乾隆本意,或督工大臣的奉承,實際的裕陵又有一些突破。原定石像生五對,實際設置了八對,有朝衣冠介胄文武臣像各一對,立馬、立麒麟、立象、立駝、立狻猊、立獅各一對,比景陵增添了立麒麟、駱駝、狻猊三對。這是在他堅持為其父泰陵添置石像生之後,才建造了自己陵墓的石像生。當時國庫豐盈,財力十足,又不敢依照孝陵之制設置十八對石像生,乾隆又不甘心像景陵所設的五對。大概是用的折中的辦法,既不超越孝陵石像生的數目,又兼有了孝陵石像生的品種,也算是心理上一種平衡吧!陵寢門前原設筒子小河,設平橋三,實際建有三路一孔拱橋。青白石欄杆龍鳳望柱頭,欄杆兩端共戧有十二個小巧玲瓏的異獸,整組橋樑造型精巧,是所有清陵中唯一的一座,連同隆恩門、隆恩殿、寢門的踏跺均為整塊條石,都顯出了乾隆朝的經濟實力。此外在裕陵隆恩殿內東暖閣添設仙樓(佛樓)供奉著許多佛像,安放了許多古玩,為後代帝后陵開了先河。同時在裕陵地宮中雕刻了許多佛像經文,也為後世帝王地宮所效法。

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一日,已77歲的乾隆皇帝忽然關心起他身後之事,他下了一道諭旨:「將來聖水峪建立聖德神功碑時,即仿照新修前明長陵碑亭式樣,發券成造,其規模大小,不可過於景陵制度」。因為乾隆五十年時,清朝對明朝十三陵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乾隆見長陵大碑樓內為條石發券頂,比清代碑樓內木質格井天花要堅固,還可防火,所以才下了這道諭旨。12年後乾隆與世長辭了。那位一直被太上皇控制的兒皇帝嘉慶,終有出頭之日,裕陵聖德神功碑樓從嘉慶六年興工至嘉慶八年完工。建成的碑樓,沒按乾隆的旨意而是尊崇祖制,依照景陵的模式建成為格井天花頂的大碑樓。

裕陵是清朝鼎盛時期建造的。正逢國家財力足,資源富,又選用了精工美料。所建殿宇恢宏,布局得體,地勢平坦,堂局開闊,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帝陵。

未完待續......

---------﹛閱讀連載文章 4﹜---------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