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金融科技到教育科技

技術進步迫使人們終身學習。正如金融科技使得銀行業脫媒,讓支付變得更快捷、更便宜,教育科技也將使傳統的正式教育脫媒。

沈聯濤/文

上星期我兄長的一句話動搖了我對教育的理解。他說:「我今天從YouTube上學到的東西比我一輩子學到的都要多。」我們被太多信息轟炸,甚至出現了知識消化不良。

數字經濟已經來臨。我這一代人認為,只要有好學歷就能找到好工作。而今天,正式教育或許只是聊勝於無,因為矽谷並不會看你的簡歷是否完美,是否從常青藤名校畢業,而是看你此前有沒有寫過APP,或者上次創業是否失敗。如果一個12歲的孩子就可以編程並出售APP,還有什麼必要花上25萬美元去接受正式教育呢?畢竟,現在新知識加速湧現,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東西到畢業時有一半已經過時。

數字經濟顛覆最嚴重的是就業和教育的概念。

馬克思用勞動價值論理解資本,即所謂資本不過是具有知識的勞動力的累積,這沒有錯。但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生產、流通和消費都被數字化,變成微小構成部分,人工智慧和機器的使用,使工作越來越不「模塊化」。

2013年有一期《德勤評論》探討了開放人才經濟(Open Talent Economy),對就業這一概念進行了很好的分類。過去,公司要將就業崗位放在資產負債表上,幾乎終身雇傭,並需要支付員工的養老金。而合伙人制度用的是人才池,像會計師事務所就是由聰明的合伙人以及希望成為合伙人的廉價勞動力組成。而開放人才經濟可以通過互聯網將工作外包。目前美國有16%的工作由臨時工或自由職業者完成,而十年前該比例只有10%。

互聯網是未來的僱主和產生收入的工具。

優步和Airbnb等公司將汽車和住房的閑置產能轉變成了商業價值。但最大的閑置或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產能是人才。很多人的工作只用了他們不到1%的能力。此類機械性工作應當被機器人取代。舊工業革命使勞動者淪為流水線上的機器。工業4.0可以改變這一局面,但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方式。

最近《經濟學人》文章指出:「當教育不能跟上技術的步伐,就會導致不平等。」高科技工作不斷增加的同時,現有工作崗位中一半以上能完全被機器人取代。

技術帶來消費者盈餘,以及巨大的就業缺口。

這樣一來,技術進步迫使人們終身學習。正如金融科技使得銀行業脫媒,讓支付變得更快捷、更便宜,教育科技(EdTech)也將使傳統的正式教育脫媒。

多數大學教授開設的課程很快會過時,而學生可以獲取頂尖大學的MOOC(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從真正走在前沿的思維領袖那裡學習。因此,頂尖初創企業中有些員工甚至沒有畢業,也就不足為奇。

在初創企業,他們每天與處於知識和技術前沿的人士交往並從後者身上學習。如果他們有所不知,可以用谷歌,在YouTube等平台上找到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就自己寫APP來獲得答案。

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對於可以獲取知識的少數精英來說這再好不過,但對在舊工種上勤勤懇懇的其他人來說非常不公平。

技術也顛覆了過去的社會契約。

在充滿混亂與顛覆性政治、技術、氣候變化、人口和宗教的「新戰國時代」,沒有什麼工作能幹一輩子。

因此我們需要教育科技來徹頭徹尾重新培訓我們的勞動者,讓他們在整個職業生涯接受繼續教育,終身學習。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將其看做終身的技能培養過程,不僅是正式的學校和大學教育,而是每個職業生涯的每一個階段。

工作本身就是教育過程。

這裡有兩個極端。布魯金斯對阿拉伯國家的一項研究指出:「該地區的學生沒有學習我們所謂的21世紀的技能,如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創新、冒險等。他們的課程過於傳統,過多注重死記硬背,這是個問題。」而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技能未來倡議」,發代金券讓大家可以學習由用工企業設計的課程。

在整個東亞地區,越來越多的儲蓄被投資在負收益或低收益債上,而我們本應投資回報最高的領域,即投資於人才培養。這不光是指年輕人,而是每個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為社會做貢獻的勞動者,他們的工作迅速被淘汰,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

自由市場自由派精英對此的忽視導致了民粹主義憤怒、沮喪和反叛情緒的抬頭。不能對此坐視不管。

是時候重新思考教育科技了。

(翻譯:許楊晶晶,審譯:熊靜、康娟,編輯:袁滿)

(作者為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傑出研究員、香港證監會前主席)

(本文首刊於2017年8月21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