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了解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嗎?

蒙克的自畫像,創作於1895年

生平簡介

愛德華·蒙克(1863-1944)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西方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先驅。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加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

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吶喊》

人們發現,在繪畫藝術中,精神分裂症能喚起沒有藝術素養的人的藝術活力,有時還能增加已成名的藝術家的創造力。也許像心理學家們所表明的那樣,藝術家確實存在潛在的精神病的傾向,而藝術創作則有助於防止潛在的精神錯亂表面化。有位作家曾說過:"有時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寫作、譜曲或畫畫的人是怎樣做到得以逃避發瘋、憂鬱、驚恐這些人類境遇中總是存在的東西。"這種繪畫的治療作用在表現主義繪畫之父愛德華·蒙克身上表現得猶為明顯。

蒙克於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位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軍醫,母親也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在他5歲那年,母親因患肺結核而去世,姐弟五人由姨母代養,母親去世后,父親難過得好幾天沒有走出家門,他抑鬱的神經強烈地感染了失去母親的蒙克,這是他一生中首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蒙克13歲那年,年長兩歲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

蒙克與姐姐關係十分相好,感情極深,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經。接下來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這一系列的打擊所引發的傷痛,深深地印在了蒙克的內心裡,決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創作的基調。從他的《病孩》、《母親之死》和《在靈床旁》等作品中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特別在1889年父親去世后,他的精神更是無法寄託,性格變得憂鬱而孤僻。孤獨、絕望、死亡等感覺深深地困擾著年輕的蒙克,到了非表達不可的程度。他要吶喊,他要畫出活生生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呼吸、感覺和受苦受難。在這一時期,他畫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吶喊》。畫面表現的是一個形似成形嬰兒的小人張著口從橋上跑來,遠景是海灣和落日景象。天空像滾動著的血紅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顫和恐怖,彷彿整個自然都在流血。蒙克後來在談及此畫時說:"我和兩個朋友一起走著,夕陽西沉,天空變得像血一樣紅,我忽然無精打采,極度疲倦地止住腳步,黝黑色的海峽和道路顯示著血與火一樣的光舌。朋友走著,我卻一個人停在那裡因不安而顫抖著,我感到了自然強烈的吶喊。"

《吶喊》

蒙克的《吶喊》和他所有的作品一樣,都是通過自身體驗才畫出的,他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他所表達的只是有關他自己的憂鬱和不安。這就是他的創作的原動力所在。蒙克正是通過創作才打開了自己幽閉著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覺中泄露了自己無意識的情感,使內心產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渲泄。正如弗洛依德相信夢能使緊張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一樣,通過藝術來表達情感可以使他自己達到一種較為平和的狀態。倘若不是通過大量的創作來表達自己,那他也許早就像其妹妹一樣過早地精神崩潰了。

《橋和三個女性》

不幸的是,蒙克還是在1908年精神分裂了。在精神分裂中,他的精神得到了最徹底的解脫。從丹麥的哥本哈根接受治療回到挪威后,他仍能以很高的熱情堅持創作,他為奧斯陸大學講演廳創作熱力四射的巨大壁畫《太陽》,也畫了一些諸如《掃雪回家》和《工人回家》等純樸自然的畫作,但他作品所表達的東西與發病前徹底不同了,作品變得明亮、寧靜而富哲理。這就是美術史學家們所稱的"第二時期"。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蒙克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已經被釋放得無影無蹤了。

愛德華·蒙克(1863-1944)藝術歷程:

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亞(現在的奧斯陸)長大。是畫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1776-1839)和歷史學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1810-1863)的親戚。蒙克的母親勞拉在1868年死於肺結核,母親死後小蒙克由父親克里斯蒂安·蒙克單獨撫養。蒙克的父親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的根深蒂固的恐懼,他一再告訴他們, 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們就會註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父親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外一個兄弟和蒙克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個妹妹在小時候就被診斷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體弱多病。蒙克的五個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結過婚,但在婚禮後不過數月也死了。眼看著身邊的雙親和骨肉兄弟接二連三地不斷死去,這對蒙克的精神打擊是很厲害的,一個悲痛尚未過去,另一個悲痛接踵而至。這已經超過了精神打擊,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殘酷烙印永遠地刻在了蒙克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當年蒙克的心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蒙克的作品壓抑又悲觀的原因了。蒙克後年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並且他們伴隨我一生。」

《紅葡萄藤》

1879年,蒙克為成為一名工程師而進工學院念書。然而,頻繁的患病中斷了他的學業。1880年,蒙克為了成為一名畫家而離開工學院。1881年,蒙克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 Middelthun)和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 Krohg)。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開始顯示出法國畫家的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著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蒙克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的,蒙克的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1892年,蒙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蒙克的繪畫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畫展在一星期後結束。在柏林,蒙克成了一個國際圈子裡的一員,裡面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蒙克為易卜生的幾個劇本設計了布景)和瑞典戲劇家奧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聖母瑪利亞》

在1892年至1908年間,蒙克的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在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上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記憶來複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並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院裡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納粹統治期間,蒙克的作品被貼上了「頹廢藝術」的標籤,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撤了下來。這對(反納粹主義的)蒙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為他把德國看作為他的第二祖國。

在蒙克的畫家生涯中,他多次改變他的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比如《漢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見《拉法耶特大街》)。 1892年,蒙克樹立了具有他自己特徵的綜合派原始畫風(比如《憂鬱》),在此色彩成為一種象徵,一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比方說《吶喊》)。1890年代,蒙克傾向於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內心和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做出一種能最形象地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見《灰燼》),這種安排給蒙克的畫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霎那全被凝固了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的內心活動達到頂峰的一瞬間。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一出舞台劇的各個角色(就像《病室里的死亡》),很可能每一種特定的姿勢代表一種特定的情緒,類似於某種身體語言。由於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以《吶喊》為最有名),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蒙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蒙克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不感興趣,他所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創造了緊張的氣氛。

蒙克在他過80歲生日後一個月的1944年1月23日,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與世長辭。他向奧斯陸捐贈了1000幅油畫,15400張版畫,4500件素描和水彩畫,還有6件雕刻作品。後來為紀念蒙克,建造了蒙克美術館。蒙克美術館對蒙克作品的收藏量為世界第一。位於奧斯陸的國立藝術畫廊收藏了蒙克的一些油畫作品。奧斯陸「大陸酒店」(Hotel Continental)里的「Dagligstuen」酒吧藏有不少蒙克的版畫精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