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海牛電台扎克:意想不到的成人隱喻

音頻整理:Miracle

配圖:網路

「即使你沒有脊梁骨,你也要站起來捍衛自己。」——扎克

本期海牛電台,就來講述生化魔人扎克和他身上的故事。

內容整理於海牛電台第33期

主講人:Riot Xie、Riot Guan、荔枝電台沉默姑娘

歡迎來到海牛電台,今天我們聊到的英雄是史萊姆——生化魔人,扎克。

首先,扎克的舊版故事如今在中文平台上已經搜索不到了,相比之下,英文的wiki百科則要全面很多,主講Riot Xie曾經希望能做一些本土化的工作,但是以一己之力實在難以完成這樣浩大的工作,所以在這裡誠心號召諸位有興趣的玩家,可以一起一點一點地將英文的wiki本土化,大家同心協力豐富英雄聯盟的背景故事體系。

秘密武器——扎克

新版的故事已經公布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新舊兩版故事有比較大的區別。在新版的故事中,扎克是在祖安的城市環境中自然形成的變異生物。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是什麼。後來,某位煉金男爵想要開發出「祖安無定型戰鬥體(Zaun Amorphous Combatant),將扎克捕捉了回去。在初版的故事中,扎克來源於人造——扎克的英文稱號是The secret weapon(秘密武器),作為本土化的方向與策略,由於他從外形上很接近我們所熟悉的《龍珠》中的魔人布歐,中文就譯為了生化魔人。這樣對於國內玩家也比較好接受。如果翻譯成「秘密武器」,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機械、槍支,這樣就和扎克的形象相去甚遠了。

原來的故事中,扎克帶著明確目的的被創造出來,而新版故事中,扎克的來源則是人們從下水道撿到的一團不明物質。這樣更改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符合現在祖安的科學設定。因為從無到有創造一個這樣滑溜溜的生命體,與機器人布里茨(作為唯一的先例)那樣銅頭鐵腦的設定大相徑庭。而且黏糊糊的外形很難有設計的餘地,作為證明,泳池派對算是這個英雄最巔峰的皮膚設計了,很難想到這種不定的造型還能有什麼變化——(沉默:「紅色番茄醬辣椒扎克」?)這也導致之前的扎克皮膚都是以各種果凍命名的「喜之郎大集合」。所以布里茨這種機械體與扎克這種黏糊糊的生物體之間明顯地感覺到隔了一個世代的科技水平。

活像各口味果凍的扎克炫彩皮膚

之前故事中的矛盾也顯得比較奇怪,如果有意地製造一件秘密武器,後面又失控了,發展出自己的意志,感覺上很難把握到這幫人的科技水平到底是怎樣的。而且生化魔人的「製造感」很弱,沒有多少人工雕琢過的痕迹。現在的扎克被兩位科學家帶回去之後還受到了精心的照顧。這個點也是很明顯的區別。原來的故事,通篇描述的都是一個小孩成長的過程。如果把故事中關於扎克外形的描寫都去掉的話,這就是一個描述普通小孩的故事,他和很多人生活在一起,人們也習以為常,絲毫沒有覺得奇怪。舊版故事,他和凱特琳一樣,父母被煉金男爵綁架,要求他們製作出新的秘密武器,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製造的公式和配方。原版的故事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扎克將父母救了出來,重新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而現在的故事則比較凄慘,他的父母被殺害,所以扎克終日遊盪,變成了祖安的又一個孤兒,生活在管道、岩壁的夾縫中,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意想不到的成人隱喻

我們一直以來都會聊經典的英雄藍本,許多英雄史詩的主角都是父母雙亡,或者父母都很年邁衰弱,失去了控制子女的能力。所以現在的故事更具備成人化的色彩,不再是一個小孩子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故事,而是利用他獨立的人格演繹自己的故事,這是比較好的改變,也是有意識的改變。

不過關於成人化的話題,首先可以從他的形象說起,他的頭部明顯參照了魔人布歐的形象來做的,有一個小天線。扎克整個的故事,不僅是花絮,還是在故事中體現的形象,都帶有一種隱喻。例如,扎克的技能音效的製作過程,其實是將豆子與狗糧裝在避孕套中,往牆上摔的聲音。再加上扎克的背景故事標題也叫作「保護措施(protection)」,這個單詞的背後含義不必我們點明相信大家也心知肚明。不過,成人化的隱喻背後是否有某種深意?

故事中有一段情節,講述實驗人員將實驗用老鼠在扎克面前殺掉,觀察扎克的反映。儘管祖安城裡有圖奇這樣明顯具有人類意識的生物(老鼠),但在實驗室中,小白鼠依舊逃脫不了實驗犧牲品的命運。(主講Riot Guan小時候參觀母親的實驗室時,也曾經因為可愛的小白鼠的悲慘命運大受打擊。)然而,實驗室有兩位科學家認為,扎克並不「低等」,而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智慧生命,不能把它作為「工具」。

爭論不休的墮胎議題

那麼,祖安的下水道中為什麼會突然出現一團具有人類意識的生命呢?

從《鐵玻璃城》的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祖安城裡是有妓院的。我們不去評判窮困潦倒的底層人民用怎樣的方式糊口,但這是否暗示著,扎克可能原本就是一個被遺棄在下水道的胚胎?祖安的化學物質雖然沒有殺死他,卻讓他發生了變異。

由於的特殊國情,人流手術在算不上什麼稀奇事。但在西方,尤其是有宗教環境的國家,「墮胎」卻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美國司法體系的頂端是九位終身制的大法官。《九人》一書講述的就是這九個位置的更替。這九位法官作為司法界的權威,並不負責日常案件的審理,而是專註於對司法進行解釋。然而,這九人針對一個命題一直存爭論,這個命題就是墮胎的合法化。九人對這個話題常年以來爭論不休,有人支持,有人堅決反對。相應的,美國的大部分州都禁止墮胎,只有少部分的州設立了允許合法墮胎手術的醫院。

美國的九位大法官

而人們爭論的核心焦點便是,胚胎髮育到什麼程度可以算作是一個「人」。

只有承認,發育在一定周數以下的胚胎不算作「人「,那麼「殺人」和「墮胎」的行為才可以分離開來。若是將一切殺生視為罪孽的佛教,那麼這個話題也許無需爭論,但美國作為一個有宗教氛圍的世俗國家,這樣的衝突便體現的尤為明顯。支持墮胎合法化的一派,曾經提出這樣的假設: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由於意外癱瘓無法繼續演奏,主治醫生提出,有一種治療方式可以讓他的意識寄生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樣就可以讓他繼續演奏。面對這個例子,我們一般認為,被寄生的人理所當然有權拒絕這件事。然而,嬰兒就像「寄生」在母親身上的生物。如果說被寄生的人有權拒絕他人的寄生,那麼我們也應該認為母親有權利「切斷」這樣的關係。

胚胎的各個發育階段——你認為哪個階段可以算作「人類」呢?

正常情況下,女性作出選擇懷孕是有自己的考慮的,除開強暴這樣的極端因素。青少年懷孕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那麼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在採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女性行使性行為是出於自己的意志,但並不希望獲得懷孕的結果,也就是說,她並非「自願」懷孕。就像電影《朱諾》中講述的那樣,高中生朱諾未婚先孕,而她正好生活在一個禁止墮胎的州,不論她婚前性行為是否合理,要一位高中生承擔母親的責任,對她的人生也過分沉重了。好在電影中,她找到了一對願意收養孩子的夫婦,獲得了圓滿的結局。這是電影情節對兩個絕對對立面的調和。但電影畢竟是電影,真實生活中不可能總有這樣兩全其美的情況,更何況生下孩子就丟給他人,可以說是對孩子更大的不負責任

電影《朱諾》海報

也許有讀者會提出,小提琴家的例子和墮胎的區別在於,小提琴家具有自己的意識,在有意識的情況下作出寄生他人的選擇,但胎兒卻不具備這樣的意識與選擇權——但這樣是否恰恰說明「胎兒並不算做人類」呢?不過反對派認為,嬰兒可以發育成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所以不能這樣下判斷。

反對派的觀點就圍繞「可能性」的核心展開。他們舉出了貝多芬母親的例子:未婚先孕確實很悲慘,不過貝多芬的母親當年更加悲慘,她被丈夫拋棄,一人養大四個孩子,生活極其清苦,但是最終人類擁有了貝多芬。在這個邏輯之下,如果胎兒還沒有出世就已經被剝奪了所有權利,這就已經是一種犯罪了。

儘管「可能性」是一中性詞,未出生的嬰兒可能成長為貝多芬也可能成長為希特勒,但在這樣的環境下,美國的校車質量特別好,簡直堪稱裝甲車,在有的新聞圖片里甚至可以看到,車禍中被悍馬正面硬懟的校車毫髮無損,悍馬卻被撞癟。關於政府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代價製造高質量校車,有一個特別心靈雞湯的回答——「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一輛校車上坐著未來的美國總統」。這背後的信念則是,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自信將兒童被培養成人才的幾率大於他們變成罪犯的幾率。

被正面硬懟卻毫髮無損的校車

回到扎克的故事,當扎克具有和人類溝通的意識之後,人們便認為他不再是一個「實驗體」,而是一個生命。儘管背後還是存在人類的自私——人們一面坐視成千上萬的小白鼠在實驗室等死,一面又溺愛自己的寵物。著有《月亮與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鎖》的英國的作家毛姆曾經說過兩句對主講Riot Xie影響頗深的話,「這個社會是公平的,因為他對每個人都是不公平的」,「如果一個人在40歲以前熱愛人類,沒有問題,如果他在40歲以後依舊熱愛人類,那麼他便不是真正的熱愛。」這兩句話正揭示了人類社會許多道德標準的虛偽性。

為什麼扎克是男性?也許因為他的頭是精子的形狀。不過這也許是因為「he」在英文中有代稱含義——後來順理成章地定義了扎克的性別,然而發育周數比較少的嬰兒在英語中卻用『it』指代,間接反映了墮胎問題的爭議。

回到扎克的話題,圖奇是扎克背景故事頁面中唯一的相關英雄。圖奇的背景故事是一項事故調查報告:下水道發生了事故,前去調查的實驗人員遭到怪物襲擊。報告寫到受到衝擊、幾近精神失常的實驗人員斷斷續續地描述自己的見聞,而這個怪物正是圖奇。報告中寫到的兩個研究員,其中一個下巴被酸液腐蝕無法說話,另一個則供出自己是「研究人員」,研究如何將「生活垃圾(human waste)提煉廉價的嬰兒食品(baby formula)」。從中文來說也許沒有什麼,但英文的「baby formula」除了「嬰幼兒食品」的含義之外,字面意思卻是指「嬰兒的公式」。「公式」這個詞在扎克的舊版故事中有著特殊的含義——煉金男爵綁架扎克父母的原因正是因為只有這兩位研究員知道製造扎克的公式。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那麼那位研究員的話可就令人細思恐極了,他們從事的正是從「廢掉的人類(正如醫院中的死胎、截肢一樣)」中提取「煉成嬰兒的公式」。

關於扎克為什麼具有人類意識的問題,鑒於地球上經歷了幾十億年才進化出人類,憑空產生扎克這樣的類人生命體的概率並不大,所以最有可能的原因便是——扎克本身就與人類有關。圖奇背景中的這個細節,也許正是解釋扎克來源的關鍵。

意識在哪裡?——機械唯物論的解答

最後一個話題可以作為我們下一期布里茨主題的引子——人工智慧。扎克的智能是否來自於人工尚不可知。新版的故事中,扎克在「合適的地方」「咧開了一道口子」,這樣才能講話。我們原來在講到賽博朋克的時候提到控制論,那麼為什麼賽博朋克既可以解釋機械,又可以解釋人類智能呢?有的觀點認為,人類的大腦就是一台極為精密的機器。儘管現代醫學認為,人類意識的產生實際上是一個極為混沌的過程:組成大腦的每一個神經元的功能,不過就是簡單的放出與接收電源,那麼在幾萬億神經元中,所謂的「靈魂」和「意識」在哪裡呢?有的觀點認為,如果能模擬幾十萬億上百萬億的神經元的拓撲結構,將它們用電子管和晶體管完全重現,那麼這個人工的「大腦」就擁有了擁有「意識」物質上的可能。因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意識不過是物質的排列。這個觀點可以勉強概括為「機械唯物論」,背後暗藏的正是對因果律的演繹,沒有「意志」存在的空間。所以扎克在合適的地方長出一張嘴,那麼他同樣也有可能為自己構建出一個大腦,這和故事中描述「受到怎樣的刺激,就會向怎樣的方向發展性格」一致。這也許就是這位「無定型戰鬥體」會朝著某個方向的性格發展的原因。

這裡順帶向大家推薦劉慈欣老師的小說《思想者》,想象力極其天馬行空。另外也推薦另一本會令人掩卷長思的書——小島秀夫的好友,作家伊藤計劃的《屠殺器官》(三部曲《屠殺器官》《Harmony》《屍者的帝國》,前兩本國內已經引進了),不過可惜天妒英才,伊藤計劃在09年因為肺癌去世。

伊藤計劃本人

《屠殺器官》一書中寫到了大量關於生物實驗、人類道德的情節。小說幾乎是按照《合金裝備》同人的思路寫作,其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情節——主角是特種部隊的一員,一日主角的母親意外出了車禍,在去醫院的路上,醫生說病人大腦的一部分已經損壞了,正處於深度昏迷之中,主角作為她唯一的親人,有權決定是否讓母親安樂死。主角反問醫生,母親的意識中還有「我」存在嗎?醫生回答,很遺憾他們並不知道「我」究竟存在在大腦的哪個部分中,這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因為我們都沒有體驗過死亡。後來,主角無比痛苦地選擇了讓主角安樂死,因此一直活在「殺死母親」的內疚之中。他的好友安慰他「那已經不是你的母親了,你的母親已經隨著大腦中損壞的意識消失了」,然而主角並不知道,究竟哪個部分才是他的母親。主角作為特種部隊的一員,一邊在戰場上沐浴腥風血雨,一邊在殺死母親的內疚中掙扎,這兩者成為了交織在小說情節中的兩條線,最後驚人地交織在一起。雖然比較慢熱,但是誠心推薦給大家,是一部非常酷的小說。

也許我們這期討論的東西,對扎克這個英雄的探討來說太沉重了,但是作為新時代的五好青年,我們熱愛學習、熱愛知識、熱愛分享,我們不在乎對錯,我們儘可能地去認知也尊重不同的觀點。我們也衷心希望這期的海牛電台能讓諸位有所收穫,如果大家對這期的話題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各種平台與與我們一起探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