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5歲前心理發育規律及特點,媽媽們趕緊收藏

每一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但不是每一個愛孩子的媽媽都可以做一個好媽媽。很多媽媽對自己、對孩子根本不了解,因此會產生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和要求。

平常,媽媽愛孩子,給孩子買吃的、喝的、玩的。可一旦孩子做錯了事,媽媽的態度立馬就變了。還有很多家長試圖和兩歲的孩子講道理,但這麼小的孩子根本無法理解,講再多道理也沒用。

看看以下的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及特點,你就明白了。

0~3個月

嬰兒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

0~3個月時,嬰兒處於相對自閉的狀態里,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媽媽一個人。每天出了吃吃喝喝,最重要的就是能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張開眼能看到媽媽,能感受到媽媽溫暖的懷抱。

媽媽怎樣對待嬰兒,嬰兒便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同時,媽媽的態度,也決定了嬰兒對自己的初步認知。媽媽若是溫柔有愛的,那嬰兒就會認為自己是好的,若媽媽冷淡粗暴,那嬰兒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幾乎完全依賴母親。

3~6個月

嬰兒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個整體

3~6個月的的嬰兒,認為自己跟媽媽是一體的(共生狀態)。如果這時候媽媽給嬰兒的心理上造成了傷害,這會留下毀滅性和長期性的心理陰影。比如,有一些人認為,嬰兒哭了就讓他哭一會(特別是晚上哭鬧),不要給他任何關注和回應。

其實這是錯誤的,尤其是針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任何的哭聲都代表著他的某種需求。若是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就會變成一種創傷性的體驗。很多精神分裂症和其他重型精神病患的病源,就跟媽媽0~6個月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密切相關。

6~12個月

嬰兒的小世界開始分裂

6~12個月的嬰兒的小世界開始分裂了:媽媽有好媽媽和壞媽媽的區別。這時候的嬰兒非常敏感,若是滿足了嬰兒需求,那就是好媽媽,若是沒有滿足,則是壞媽媽,壞媽媽無法帶給孩子安全感。

有些孩子在6個月以後會出現一些攻擊行為,比如抓、咬媽媽等。這其實是嬰兒對壞媽媽的反抗,意思是:我的需求沒有滿足,我不舒服,希望媽媽不要這樣。

在這個階段中,好媽媽和壞媽媽在孩子心裡一定是並存的,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然過程,也是孩子能力的發展。

1歲~1歲半

孩子嘗試接受媽媽的綜合印象

1歲到一歲半的孩子開始嘗試整合媽媽在自己心裡的影像:好媽媽和壞媽媽都是媽媽,媽媽是優缺點並存的。若是這個階段沒有過渡好,孩子就會一直存在分裂的狀態。

比如說,孩子要喝奶,這時媽媽也在忙,於是媽媽選擇讓孩子先等一下,但孩子等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超出了忍受的範圍,孩子就會默認媽媽為壞媽媽,並將這種聯繫植入到孩子的無意識中,長此以往,孩子就會一直保持這個概念。所以有的孩子到了2、3歲以後,如果媽媽不滿足他,他就會說:「壞媽媽」、「臭媽媽」等等。因為孩子內心沒有整合好,不知道如何跟一個優缺點並存的媽媽相處。

同時,他也沒有能力和「無法滿足我的人」相處。這樣的人無法容忍別人的缺點,或者看到別人的缺點就覺得這個人無法交往,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嬰兒在1歲~1歲半時,沒有整合好媽媽在自己心裡的影像造成的,分裂的狀態一直都存在。

一歲到一歲半的孩子有了一些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滿足,即使有一點延遲,孩子還是可以承受,這個時期也會順利渡過,但如果媽媽忽視了孩子的需要,這種壞媽媽的形象就會一直停留在孩子心裡。

1歲半~2歲

孩子偏執地要掌控一切

1歲半到2歲的孩子處於一種偏執的狀態,想要掌控一切。這時候的孩子會跑了,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有些孩子喜歡把東西丟在地上,然後看到媽媽去撿東西時會很開心,還有的孩子喜歡玩躲貓貓遊戲,被找到的時候也會很開心,這其實就是通過不斷的試驗來體會掌控的感覺。

若是這時候父母總不允許孩子做這做那,孩子的行為遭到了阻止,這種掌控的感覺就被打破了,隨之,孩子便會有種被迫害的體驗,覺得現實和想象差距太大,孩子就又退回到自閉的小世界中,不再對周遭的事物感到好奇,停止了對外界的探索,不願意發展和表達自己,於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就產生了。

很多人常常抱怨這個世界,覺得它不符合我們的想象,不願意去適應它,其實這就和該階段的孩子一樣,處於一種偏執地想要掌控一切的狀態。

2歲~3歲

孩子的世界開始出現其他人

到了2歲~3歲之後,孩子的世界開始出現除了媽媽以外的其他人。這個階段,孩子會怕生,當有陌生人出現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害怕,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爸爸。爸爸適度的介入孩子和媽媽之中,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稍微遠一點,有利於孩子發展和其他人的關係。當孩子發現和別人建立關係能帶來愉快的體驗時,他就會熱衷於和他人建立關係。

有些成年人即使三四十歲了,依然是幼兒和媽媽的關係,完全聽媽媽的話,非常孝順媽媽,但現實矛盾又和媽媽有衝突,就像6-12個月的嬰兒分裂期。這種情況常見於爸爸角色缺失、或爸爸沒有發言權的家庭。所以,爸爸的角色對以後孩子建立健康社交關係和認識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家庭並沒有意識到這點。

3歲~5歲

開始和爸爸建立關係

孩子進入3~5歲后,開始離開媽媽,和爸爸建立關係。同時孩子又會很矛盾,一方面想離開媽媽,一方面又很依賴媽媽。所以孩子一般是3歲左右上幼稚園,這時候孩子有一定能力遵守規則、發展其他關係,比如和爸爸、和幼稚園老師、小朋友。

跟爸爸建立關係以後,孩子就會開始試著平衡和媽媽爸爸之間的關係。若是爸爸媽媽之間有些矛盾,那麼孩子就會處於一個很衝突的狀態下,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我」,然後背上一些不該有的心理負擔。(家庭的核心關係是夫妻關係。)

當婚姻問題被推到孩子身上,孩子會有種分裂的感覺:他要在媽媽和爸爸之間做選擇。若是孩子選擇了媽媽,那麼這個孩子已經失去了這次分離的機會,而且會與媽媽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許多孩子會選擇媽媽,因為媽媽看起來比較弱勢,且孩子跟爸爸的關係還比較陌生。有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存在社交困難,就是這個階段沒有順利過渡。)

5歲以後

開始產生和處理複雜、高級的情感

5歲后,孩子進入了性別認同的關鍵期(俄狄浦斯期)。他會對父母的關係、兩性之間的問題比較敏感。在這個階段,男孩承認自己不如父親,然後以模仿父親的方式實現對男性的認同,從而具備男性的性別意識。同時,孩子的高級情感慢慢產生,能夠處理稍微複雜一些的競爭關係。

這個時期,是講道理、建立規則的有效期,一方面孩子可以聽懂,另一方面他能去做到,並內化。而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的人是爸爸,媽媽很難做到這點。很多媽媽對待孩子的時候,是希望孩子能夠「聽話」,而孩子會因為高級情感(愧疚、害羞、羞恥等)的激發而變得聽話,所以,孩子會一邊討好媽媽、看媽媽臉色行事,另一邊又會做出完全相反的事。

很多人孝順媽媽的方式是:按照媽媽的需要,根據媽媽聽話的原則去做事情。但在某個不需要聽媽媽的話或能突破自己內心愧疚感的地方,他們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去破壞規則。

於是,孩子人前一副臉孔,人後又是另外一個樣子。說白了,媽媽跟孩子建立規則的本質,就是想要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這本身就是極其矛盾和混亂的。所以,要培養一個很有規則感,且能將規則感內化的孩子,爸爸才是關鍵。

總之,孩子完整的人格,需要爸爸媽媽共同參與培養。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加之正確引導,他才能健康地、全方位地成長~

馬上關注【森巴育兒】訂閱號,科學育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