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64歲到108歲,中國十大茶人有6個超過80歲

2017年6月4日,茶界再一次集體默哀。

2017年6月4日,微信朋友圈再一次因一位茶人而被刷屏。

繼2016年10月27日茶葉專家駱少君女士離世之後,茶界再一次經歷陣痛: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8歲。

茶葉有上千年歷史,在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中,茶學界公推出20世紀的十大茶學家。

這一天,不得不,「十大茶人」的生卒年都有了一個圓滿。

吳覺農(1897-1989),胡浩川(1896-1972),馮紹裘(1900-1987),蔣芸生(1901-1971),方翰周(1902-1966),王澤農(1907-1999),陳椽(1908~1999),庄晚芳(1908-1996),李聯標(1911-1985),張天福(1910-2017)。

今年,是吳覺農先生誕辰120周年,也將成為張天福先生誕辰108周年。

這一天,十大茶人都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們愛了一輩子的茶,但可以肯定的,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是滿室茶香。

吳覺農,浙江上虞人,著名茶學家、農業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茶業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20年代發表《茶樹原產地考》,最早論述了是茶樹的原產地。20世紀30年代與胡浩川合著《茶業復興計劃》和《祁紅茶葉復興計劃》、與范和鈞合著《茶業問題》等書,晚年還主編《茶經述評》和《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籌創了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葉專業和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茶葉研究所,為發展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1949年吳覺農參加了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參與共同綱領的制訂,參加了開國大典。新成立后,他曾擔任首任農業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併兼任新成立的茶葉公司總經理。去世前一直擔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農學會名譽會長、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被譽為當代「茶聖」。

胡浩川,茶學家、制茶專家,現代茶業奠基人之一。參與籌建祁門茶葉改良場並任場長,致力於祁紅品質的提高,促進「祁紅」進入國際市場。與吳覺農合著《祁紅茶葉復興計劃》、《茶業復興計劃》。曾任復旦大學茶葉系主任和教授,培養了首批茶學高級人才。主持制訂全國茶葉產銷計劃、茶葉收購加工和出口標準以及加工技術規程等,為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胡浩川,安徽省六安縣人。1920年安徽省第一茶務講習所。1921年赴日本靜岡縣農事試驗場攻研茶葉生產技術。1924年學成回國后,曾任上海園林局技佐,實業部上海商品檢驗局技士,祁門茶葉改良場場長兼財政部貿易委員會皖贛辦事處專員、茶葉公司總技師、皖南農林實驗場場長等職。1941年10月至1943年5月,繼吳覺農之後,受聘復旦大學茶葉組教授、茶葉專修科主任、茶葉研究室主任職。

1949年新成立后,參於籌建茶業公司,並擔任總技師、技術室主任和計劃處處長,主持制訂全國茶葉產銷計劃、茶葉收購加工和出口標準以及加工技術規程等,為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從1956年起,任茶葉出口公司、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茶葉總技師等職。

胡浩川畢生從事茶葉工作,革新茶葉產制技術,開拓機械茶業,早期對祁門紅茶的發展上,業績卓著。1933-1935年曾與吳覺農合著《茶業復興計劃》、《祁門茶葉復興計劃》等。他提出的紅、綠茶精製程序,為日後精製機械化奠定了工藝基礎。

胡浩川畢生從事茶葉工作,為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馮紹裘,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滇紅茶的創始人。在創製滇紅,改進祁紅、寧紅、湖紅以及安化磚茶的品質等方面做了開拓性工作;創立工夫紅茶升降拼配和初分精分工藝,顯著提高了制茶品質和效益。在改變手工制茶傳統,推進機械加工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是機械制茶奠基人之一。在發展中南各省的茶葉生產、改進茶葉產制技術、設計茶葉初精機械和設計機械聯裝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馮紹裘,湖南省衡陽人。1923年畢業於河北省保定農業專科學校。曾在湖南安化茶葉講習所和長沙高級農業學校任教,在江西省修水實驗茶場、安徽祁門茶葉改良場和貴州湄潭實驗茶場等處研究改進紅茶加工工藝。1938年在湖北籌建恩施茶廠。抗戰年代前往雲南鳳慶,開闢紅茶新區,創製滇紅工夫紅茶。1949年後,任職中南區茶業公司副經理兼產制室主任、漢口茶廠廠長,湖北省茶葉公司總技師。在他的指導和努力下,湖北紅茶初步實現了初精製半機械化生產。1958年,在芭蕉茶廠試製紅碎茶獲得成功。他不僅擅長於紅茶加工,而且對茶葉審評也十分精通,在茶界有「馮鼻子」之美稱。他在改變手工制茶傳統,推進機械加工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是機械制茶奠基人之一。在發展中南各省的茶葉生產、改進茶葉產制技術、設計茶葉初精機械和設計機械聯裝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蔣芸生,茶學家、園藝學家、教育家,現代茶學教育奠基人之一。為籌建浙江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省茶葉學會、茶葉學會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在茶樹栽培與育種研究等領域有深入研究,並取得顯著成就。著有《植物生理學》、《熏茶花卉栽培》、《園茶雜草名錄》等。為培養大批茶葉和園藝人才、推動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蔣芸生,江蘇省漣水縣人。1925年畢業一日本千葉高等園藝學校。回國后,曾任浙江大學農學院、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江蘇南通學院、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福建農學院等校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兼茶樹栽培組組長。1949年後,先後負責籌建浙江農學院茶葉專修科和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並任第一任科、系主任和所長,后又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先後籌組浙江省茶葉學會、茶葉學會,並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蔣芸生對茶學、園藝學、植物分類學、植物學均有研究,先後主持編寫《植物生理學》、《柑桔栽培》等教材。著有《熏茶花卉栽培》、《園茶雜草名錄》等。其前半生主要從事園藝教學,後半生則轉為茶葉研究工作,建樹頗多,貢獻卓著,是茶樹栽培與育種研究的主要開拓者,為培養大批茶葉和園藝人才、推動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方翰周,茶學家、制茶專家。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技術工作,並長期擔任國家茶葉加工技術領導工作,主持制訂各類各級毛茶、精茶標準樣、價以及品質係數體系,國營初精製茶廠設計修建方案,各類茶葉精製技術規程和茶廠管理制度,對推動機械化制茶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方翰周,安徽歙縣人。1920年畢業於安徽省第一茶務講習所。1927年赴日本留學,攻研製茶技術。1931年回國后,歷任湖南省安化茶葉講習所教師,上海、武漢、青島等商品檢驗局技正,江西省修水縣和婺源縣茶葉改良場主任,江西省茶葉公司專員,江西省婺源茶業職業學校校長。1949年後,任茶業公司、商業部茶葉局、茶葉進出口公司總技師兼企業管理處處長,長期擔任國家茶葉加工技術領導工作,主持制訂各類各級毛茶、精茶標準樣、價以及品質係數體系,國營初精製茶廠設計修建方案,各類茶葉精製技術規程和茶廠管理制度,對推動機械化制茶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澤農,江西婺源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葉生化專家,茶葉生物化學的創始人。參加籌創了高等學校第一個茶葉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40年代初即開始從事茶葉化學研究,並發表用灼燒法從茶葉中提取咖啡鹼的論文,主編了《茶葉生物化學》、《茶葉生化原理》、《農百科全書·茶業卷》,在培養茶葉人才和茶葉生物化學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陳椽,福建惠安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制茶專家,現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科技人才。在開發名茶生產方面獲得了顯著成就,對茶葉分類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著有《茶樹栽培學》、《茶葉檢驗學》、《制茶技術理論》、《制茶學》、《茶業通史》、《茶葉經營管理》、《茶葉商品學》、《茶葉市場學》等,在培養茶葉人才和茶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庄晚芳,福建惠安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樹栽培專家,茶樹栽培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畢生從事茶學教育與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在茶樹生物學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晚年致力於茶業的宏觀研究,對茶歷史以及茶文化的研究作出貢獻。編著有《茶作學》、《茶樹生物學》、《茶樹栽培學》、《茶樹生理》、《茶史散論》等。在培養茶葉人才和茶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李聯標,茶學家、茶樹栽培和育種專家。長期從事茶樹綜合豐產栽培技術、茶樹品種資源調查和良種選育工作,對浙江省茶業的發展,特別是浙江和華東地區舊茶園墾複更新複壯、綜合治理和新茶園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主編《茶樹栽培學》。是茶葉學會和浙江省茶葉學會創始人之一。

李聯標,江蘇省六合縣人。1935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5-1945年間,參與福安茶葉改良場、湄潭實驗茶場、崇安實驗茶場的籌建,從事茶樹選種與栽培的研究。1945-1946年,先在美國紐約州康乃爾大學農學院進修,后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生物學部從事茶葉中酶性質的研究。回國后在中央農業實驗所任技正,並在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任兼職副教授,對浙江省茶業的發展,特別是浙江和華東地區舊茶園墾複更新複壯、綜合治理和新茶園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1958年參加籌建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事茶樹綜合豐產栽培技術、茶樹品種資源調查和良種選育、西藏新茶區考察開發、山東地區南茶北引等試驗研究。主編《茶樹栽培學》。是茶葉學會和浙江省茶葉學會創始人之一,曾任茶葉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

張天福,福建福州人,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二十世紀十大茶葉專家之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唯一健在的百歲茶人、茶界泰斗,茶業界普遍把張天福稱為:「茶學界泰斗」。百歲茶人張天福創辦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第一茶業改良場,創辦「福建示範茶廠」,榮獲茶業界終身成就獎,提倡「儉、清、和、靜」為內涵的茶禮。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製制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於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

對於茶與長壽的關係,張老笑說:「一天到晚喝茶的人就像我這樣。」作為「萬病之葯」,張老直到現在每天起床之後都要喝一大杯茶,加上平日從全國各地來的茶友,不論是政府高官還是山間茶農,張老都用清茶迎客。常年下來,張老一天差不多要喝茶百盅,而且品種多樣。

此外,他依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固定的作息時間,一日三餐粗茶淡飯,配以些許水果。同時,他也強調自己總結的養生學「一足五忘」,即知足常樂,忘形、忘勞、忘懷、忘情、忘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