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醫的出路何在?

可以說,沒有中醫,就沒有中華民族。中醫亡,則文化亡,文化即亡,則名存實亡!可自從西醫進來以後,關於中醫的存廢和作用就受到了大眾的普遍質疑。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場有關「中醫存廢爭論」的大背景,正是越來越多的西方人認為西方醫療手段「沒心沒肝、唯利是圖」,而中醫因此作為其矯正手段而在西方世界日益風行的時候。

澳大利亞中醫專家雷伊·蒂奎亞曾表示,許多澳大利亞人、歐洲人和美國人都看到了高科技的局限性,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本國的傳統已經過時。他說:「對於人來說,新潮、亮麗的更有吸引力,就好比他們認為開汽車比騎腳踏車氣派。」

一位相關人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美國可能將超過,成為學中醫的最佳去處。

現代化教育毀了中醫

在國內,中醫教育一直是塊心病。目前,中醫教育正面臨著西醫化的命運。一些中醫經典課程被不斷刪減,甚至淪為選修課,而西醫理論卻被日漸強化。很多中醫高等院校的學生畢業後有名無實,既不懂「望聞問切」,也不會開方配藥。

廣西中醫學院劉力紅教授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的教育花了五年時間,或者八年時間,如果再讀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時間。儘管花了這麼多時間,可是相當多的人對中醫還沒有一個基本的信念,還沒有入中醫的門。"

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某中醫學院的王教授,他的經歷是:十九歲進中醫學院,學了一輩子「中醫理論」,並在中醫學院教了30多年的「中醫理論」,可以說是「中醫泰斗」了。可是,他卻不會治病,連基本的中醫思維和中醫基本概念都不具備,也不會用西醫的方式治病。

這樣的人還很多。建國60多年來,我們培養了大批的,國家承認資歷的「正宗中醫醫師」,他們並沒有把中醫發揚光大。這些只會講課不會治病的「教授」,以及坐在中醫院裡只會混日子的「中醫師」,成為了「大陸中醫的主流」。他們是中醫真正的掘墓人。

另一方面,就算有許多真材實料的學生,可是畢業之後,要麼待遇偏低,勞動價值不能保障;要麼就業空間狹窄,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以至於他們只能向現實低頭,抱憾轉行。這些都直接導致了中醫從事者越來越少,傳承斷檔。

據數據顯示,西醫從業人員數約550萬人,而中醫只有40萬人左右,較20世紀50年代減少了20%。中醫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機,解除中醫人才培養問題迫在眉睫。

美國或成為學中醫最佳去處

近幾年,中醫在美國可謂日益風行,並越來越受到重視。去年,美國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看過中醫的人、願意接受中醫治療的人已經超過50%。全美一年每人平均接受中醫服務的次數近2次。在美國從事中醫藥相關工作的人差不多有4.5萬人。

2002年,美國白宮批准將世界上43種傳統醫學和療法正式納入美國補充和替代醫療體系,其中「傳統醫學」作為獨立醫學體系正式被列入白宮文件。美國政府每年花費超1.2億美元用於補充和替代醫學的研究和發展,而針對中醫、中藥和針灸的研究項目多達幾十種。

目前,美國已有60多所中醫院校,大部分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和佛羅里達州。其運行的準則是:為市場服務,靠實力說話。學習中醫的也大多是成熟、有抱負的學生。

各個美國的中醫學校之間,雖然教學大綱存在很大差別,但美國所有經過聯邦政府認證的中醫學校都要滿足全國針灸與中醫認證委員會(ACAOM)的教學大綱要求。

該教學大綱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教學大綱包括醫學理論基礎、中醫技術模式、臨床應用課程、臨床實踐經驗等,學生需要掌握針灸、中藥、推拿等各種治療方式。

二、教學大綱所有課程都是醫學課程,沒有任何與醫學無關的課程。

三、注重臨床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臨床技能是重中之重,大部分課程都有實際操作部分。中醫學院必須有多個臨床基地讓學生完成臨床操作。

四、致力於培養真正有能力的中醫。在美國,沒有西醫執照的人,沒有任何西醫診斷和處方的權力, 這種限制迫使中醫學生在中醫和針灸學習上精益求精。患者不會去找一個療效不好的醫生看病。

所有的教育都重在臨床,重在純粹。而且將來,中醫要想在美國開業,必須要靠實力說話,不懂一點真正的醫術是混不下去的。美國的法律制度也是不允許的,中醫就只能用中醫的療法為病人看病,不能用西醫。

可想而知,培養出來的學生最起碼是可以利用中醫療法讓自己生存的人,而不是空有理論,毫無實戰本領的人。難怪,有人表示,美國可能將超過,成為學中醫的最佳去處。

甚至有網友痛心疾首地表示,難道的中醫,也要同印度佛教的命運一樣嗎?去美國發揚光大才是正途。將來要學習中醫還要漂泊萬里去美國學習才行,讓美國人給我們頒髮結業證書,還要領取行醫執照?真的很可悲,可悲啊!

中醫的出路何在?

1.正本清源

通過大討論、大總結,正本澄源,糾正工作導向的偏差。

欲糾其偏,不是衛生部門一家的事,涉及科技、教育、醫藥、人事等諸多部門。首先要對中醫再認識、再評價、擺脫科學一元論和唯西方科學的偏見,真正承認中醫這一獨特的科學體系,深刻認識中醫理論體系蘊涵的諸多超前的科學內涵,方能健康地繼承發展。

2.中醫要走自己的路

按中醫固有理論體系能否繼續發展?歷史上中醫的三次大發展,已是鑿鑿事實。近代是否停滯了呢?非也。王清任的血瘀論及氣虛中風論;晚清民初三張氣血上菀的中風論,凡脫皆脫在肝及大氣下陷論等,都豐富了中醫理論寶庫,並得到普遍公認和廣泛應用。

《內經》是中醫理論淵源,真正悟透了《內經》的某一觀點,就可能創立一個偉大的醫藥學派,補土派、溫病派等,莫不如此。倘後人能努力鑽研,勤於實踐,博採眾長,亦大有可為。遺憾的是,目前中醫隊伍的中醫根基太差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雖是「文革」前的中醫大學生,但由於歷史的原因,無法專心鑽研學問。

肯定會有人詰問,按中醫固有理論體系發展的新成果,符合現代科學嗎,能量化嗎,等等。殊不知,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科學體系,不存在通約性,不同的科學體系,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如中醫判斷外感高熱的療效標準是正汗,而不是體溫、血象;判斷正氣強弱的標準是神、脈、胃氣;判斷吉凶順逆的重要標準是脈象。為什麼中醫的成就一定要拿西方科學的尺子來量呢。當然,中醫的標準或隱或顯,還較散亂,須整理研究,建立中醫完善的標準體系。

或問,這樣的中醫成果人家能承認嗎?我想,關鍵是中醫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卓越療效。老百姓最講實際,他們關心的是健康,誰能治好病,誰能令其健康,他就相信誰。外國人不僅會找你中醫看病,而且會學你中醫的技術,學你中醫的理論。石國璧等所著之《中醫在美國》就是極好例證,即使中醫未經現代科學語言的詮釋,人家也會原原本本地學。要想拿出中醫療效,不提高中醫素質,豈不是空想,中醫要走自己的路,不下大氣力,亦難矣哉。

3.要制定配套的相關政策、方法

我不反對中醫的一系列化,而是舉雙手贊成,中醫亦應與時俱進,關鍵是怎麼去化。若能遵循中醫理論的特點、規律去化,化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若削足適履地化,只怕適得其反,化沒了。當然具體的方法、政策、衡量標準等也須逐步摸索、總結,有些尚待科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從更高層次、更新的視角去融合。對中醫這樣獨特、複雜、龐大的體系,絕非現有的西醫方法搬來硬套所能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是中醫發祥地,最有資格、最具權威制定中醫科研成果、臨床標準的。拿出我們的尺子來,讓國際接我們的軌,而不是本末倒置、削足適履地接人家的軌。針灸學制定的許多標準,實質是中醫針灸標準,已成為世界標準,全世界都須接這個軌,這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應推而廣之。

另一點,這種唯西方科學的導向,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改造、詮釋中醫的吃香,可桂冠滿頭,名利雙收;按中醫固有規律繼承發展中醫學的遭冷遇,一文不名。長此以往,誰還去學經典,誰還去繼承中醫學?這就導致了中醫學術萎縮,改造中醫之風盛行,勢將湮沒、摧毀中醫。取締中醫行不通,但改造中醫卻著實令人可怕,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

4.多元化發展

科學是多元化的,毫無疑問,發展道路也應是多元的。西醫可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中醫當然也應該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問題在於中西醫間應如何結合。英·李約瑟在《科學技術·第一卷·總論》中曰:「中醫和西醫在技術上結合比較容易,但要使兩種醫學哲學取得統一,恐怕是極為困難的。」此言確有道理,60年的結合史,證實了這一論斷。

在理論體系方面,不同科學體系不存在通約性,以西醫的線性關係、分析還原方法來詮釋中醫是行不通的,但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跳出還原分析的體系后,亦可與中醫理論趨同。

在技術層面上的結合,存在著廣闊的空間,如藥物的化學成分、理化檢測的方法,病理機制、治療手段的互補。這些成果,只是相互借鑒、並存,還遠非相互融合。不可否認,西醫在這方面佔有優勢地位。

中西醫結合,可從臨床療效入手,先選擇一些西醫難治而中醫又有明顯優勢的病種,共同診斷,共同觀察疾病的動態變化,由確有臨床功底的名中醫,按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方法去治,以證為核心,處方可以變化,可以加減,從多中心、大樣本、大事件和終極結果,分析總結其規律、建立符合中醫理論的判斷標準。由療效出發,進而探討其機制。這裡關鍵是中醫要拿出療效來。一定要選確有中醫功底的中醫,不要那些名聲赫赫徒有虛名者。

5、不能削足適履

中醫學有長處也有短處。

其短處之一是理論體系相當特殊,屬於象科學體系,難與現代科學體系銜接,難以吸納現代科學的成就,致使中醫發展緩慢、滯后。

短處之二是不能從微觀層次闡明生理、病理及其治療機制,這是由於科學體系的不同,不是用還原分析、線性關係來研究人體,不可能闡明其微觀的機制。

短處之三是太不系統、規範。中醫是個體腦力勞動,長期家傳師授,因歷史原因又缺乏溝通交流,因而派別林立,門戶各異。若使整個中醫界學術標準化、規範化,亦非易事。

由於中醫本身存在諸多弊端和不足,當然須要提高,須與時俱進,倘能藉助西醫知識豐富自己,將大有裨益。但這種汲取、提高,須遵從中醫固有規律,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隨著學術的發展,將水到渠成,而不揠苗助長,更不能削足適履去扭曲。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本文來源網路、《平脈辨證仲景脈學》(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士懋,田淑霄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立即刪除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