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傷人的父母往往是那些「好父母」丨中國近七成父母「 情感虐待」孩子

認同「父母皆禍害」的孩子,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媽媽(爸爸)為什麼如此待我?」。

當旁人說應該原諒父母、與父母和解的時候,他們會很憤慨:「說得輕鬆,你知道我經歷過什麼?」甚至,他們會去攻擊持「和解」態度的陌生人。

近日,轟動全國的「江蘇虐童事件」中,劉某差點把六歲的親生兒子勒死。為什麼一個不幸失去母親的孩子,又受到父親如此殘忍的虐待?

前些日子,豆瓣「父母皆禍害」更是引發了大範圍的討論,在網友的親身經歷中,暴露出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父母。

更可怕的是,沒有「資格」的父母其實還有很多,而他們一般不容易被發現。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首次發布的關於亞太地區虐待兒童的報告(2015),在,3至6歲兒童的家長有67.1%曾經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研究結果稱,遭受過暴力虐待的兒童很難成長為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成員。

如果有一種父母,表面看起來正常,甚至事業還很成功;他們對外人顯得很親和,但唯獨把最暴虐的一面留給自己的孩子,會有什麼結果?

1 .

隱性的虐待:一不小心就會被「殺掉」

克里絲蒂娜·克勞馥在養母瓊·克勞馥死後寫了一本引發轟動的書《親愛的媽咪》,揭發了這位光彩照人的好萊塢大明星,背地裡是如何用各種方式虐待她的兒女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瓊一直以著裝風格無可挑剔著稱,她要求克里斯蒂娜只能穿瓊親自為她挑選的昂貴童裝。有一天晚上,當瓊發現克里斯蒂娜的一件裙子竟然掛在鋼絲衣架而不是高級衣架上的時候,她怒不可遏,把所有衣服都摔在地上,並拿起衣架狠狠地抽打年幼的女兒。

成長過程中,克里絲蒂娜一直在戰戰兢兢地應付這個想要控制一切、隨時會為一點小事暴怒的媽媽;成年後,她也很難擺脫如影隨形的不安感。

但是,很多人根本不認為克里斯蒂娜受過虐待,有人覺得這不過是追求完美的嚴格教育而已,還有人說,「如果我有這樣的女兒,我也會打她」,似乎認定克里斯蒂娜還不夠「馴服」。

是她的錯嗎?

心理學者克里斯汀·安·勞森認為,瓊·克勞馥很可能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簡稱BPD)。這種疾病是人類研究最少、了解也最少的心理疾病之一。

邊緣型人格者通常並不是劉某那樣的「失敗者」,相反,他們表現的似乎能夠適應這個社會,甚至很「迷人」,阿道夫·希特勒等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者。

因為情況複雜、病人「難纏」,邊緣型人格障礙者被稱為「諮詢師殺手」,甚至在治療過程中有諮詢師自己先奔潰、從此退出心理諮詢界的例子。這個叫法雖然不科學,但至少表明了一個事實:連訓練有素的職業人員都很難應對他們,一不小心就會被「殺掉」。

請想象一下,作為他們的孩子會怎麼樣?

2.

邊緣型父母對子女會有哪幾種影響?

緣型人格障礙約佔人群的2%-4%,邊緣型人格者(達不到人格障礙,但有此種人格特質)還要更多。他們常常會這樣:

A、混亂,自我知覺不穩定

由於缺乏明確的自我認知,邊緣型人格者面對外部世界時就會出現混亂,反覆無常。

前一分鐘她還質問,「你怎麼沒朋友呢?」后一分鐘聽說你真的要去女同學家聚會時,她卻破口大罵,「小賤人,整天就想著怎麼撒謊和男孩子約會!」

你要蘋果,她說香蕉好;你要香蕉,她又說蘋果好;不做,罵;做了,還是罵。她到底想怎樣?

你永遠無法討好這樣的父母,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

——對子女的影響:逃避現實

由於常常處於一種不可預知的狀態,子女們會在現實或心中尋找一個避難所。

一個女孩,總是在母親大發脾氣時趕緊躲進衣櫃里,並告訴自己「我不在這兒」。經常給自己洗腦的結果,是她真的喪失了很多兒童時期的記憶。

成年後的子女也很容易沉浸在白日夢中,他們會把周圍的情況或者別人理想化,這種理想化演變成期待完美,結果更容易失望和逃避。

B、虐待和忽視

邊緣型父母情緒十分不穩定,而且很容易衝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上升到「你死我活」,引發暴力。

而且,他們還可能有濫用藥物、酗酒、賭博、濫交等情況,嚴重的甚至會自殺。

父母連自己都搞不定,哪有餘力愛護孩子?表面的強悍之下,是內心的空虛。

——對子女的影響:創傷應激反應和慢性病

朋友很小就得了胃病,她說最害怕吃飯,因為每天只有這個時候必須和爸爸坐在一起,又無法揣測他的心情如何。

如果他心情不好,會挑她的毛病;有時候本來心情還不錯,但只要不小心說錯一句話,爸爸就會突然拉下臉來。

從小到大,數不清在餐桌上被罵哭過多少次;如果哭出聲,還會立刻被制止,爸爸不喜歡她表達任何情緒。

她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低著頭、盯著眼淚一滴一滴落到碗里,很努力地把米飯全都填進嘴裡的情景。

長期處於肉體或者情感虐待之下,子女們不僅容易患上和壓力有關的慢性病,還有可能受創傷后應激反應障礙的困擾。

平時比較冷靜的朋友在提起父親的時候會突然失控、痛哭,儘管早已經不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她還是能感覺到那種令人壓抑的窒息感。

一個動輒就亂髮脾氣的父親,卻要求女兒不能表露出一絲一毫的委屈或者憤怒;女兒的感受都會被批評、無視或者否定。實際上,這個父親只是想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和轉移到女兒身上,而不是接受女兒本來的樣子。

C、角色顛倒

邊緣型父母的內心感覺是「我很脆弱很無力,就像個小孩子」。

這可能是由於他們童年經歷過創傷,想任性地再做一回孩子。他們會要求子女照顧自己,並且因為一點不如意就罵子女對他們不夠好。

本該被他們照顧的孩子,只好反過來去做他們的父母。

某名人的父親愛上了別人,母親在女兒面前指責父親,並常常表現出自己是多麼的可憐。在這種不斷的強烈暗示之下,女兒決定為媽媽出頭,為此和關係不錯的父親發生激烈衝突,引起父親對她的暴打,並徹底離開家庭。

父親一離開,母親又責怪女兒搞砸了一切。不久,母親自殺了,女兒則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

處理夫妻矛盾明明是母親的責任,這個母親卻讓女兒捲入其中。每個角色都有每個角色應盡的職責,顛倒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對子女的影響:忽視自己

這類子女很早就學會照顧自己和他人,特別是,他們感覺對父母的債永遠也還不清。

優先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把自己放得很低;因為覺得不配得到愛,很難感到快樂和滿足。

他們,是沒機會做孩子的孩子。

D、邊界不清

邊緣型父母常常分不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他們的自我極其需要依賴關係來界定。

為了擁有更多的關係,他們會表現出很「迷人」,無論是外面的人還是子女都很難抗拒;可一旦真的靠近,他們又很容易感覺到被拒絕和傷害。

他們太害怕被拋棄,所以非常熱衷於控制,緊緊和孩子捆綁在一起。

他們干涉孩子的生活,小到穿什麼衣服,大到和誰結婚。拒絕Ta,你就是壞孩子。

他們喜歡侵犯子女的隱私,包括不尊重隱私物品,隨便把孩子的東西送人;分享不該分享的隱私,比如有的母親要求兒子將婚姻生活中和老婆相處的細節和盤托出;嚴重的,還會有身體虐待和性虐待。

如果子女試圖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會覺得遭到了背叛,輕則哭鬧,重則以死相逼。

——對子女的影響:如履薄冰

子女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無法在和父母保持關係的同時還能獨立生活。哪怕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都有可能觸發父母的不安全感。

所以,一些孩子學會了小心翼翼,盡量不要刺激到父母;而另外一些孩子則學會了反叛,甚至用自傷和自毀來對抗。

有個已經50歲的女兒說有時候真希望母親死掉,只有這樣自己才有可能自由。但她這麼想的同時,內心卻充滿了罪惡感。

為了保全自己,只能遠離,可僅僅這麼想就能讓子女愧疚無比。總是大聲強調「我沒錯,他們就是不可原諒」的子女,也許正是想用表面堅定的態度來對抗心中的不安。

E、自戀

邊緣型的父母常常無視子女,因為他們最在意的是自己。(這一點自戀型的父母也有。)

我有個遠房的表姐,她的媽媽是個老師,經常誇自己有多漂亮多聰明,說表姐不像她親生的。其實父母貶低孩子,不是因為孩子不好,而是為了抬高自己。

她要求表姐必須上大學,但表姐考了五年都沒考上。原因是,聯考前一天,她必然會失眠,因為不停想象考砸了媽媽會用怎樣可怕的眼光看自己。結果第二天進考場就會頭暈腦脹,發揮失常。

最後一次,她喝了清洗劑準備自殺,幸好因為味道難聞都吐了出來。她漫無目的地走了一夜,最後還是鼓起勇氣回到家裡。

看她平安歸來,媽媽完全沒有慶幸之意,竟然呵斥剛剛自殺未遂的女兒,「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連自殺都會失敗?還好意思離家出走?」

媽媽是真的希望我死掉吧!表姐很難過。後來,她出國了,除了離開她想不出還能活下去的辦法。

對於邊緣型父母來說,兒女滿足他們的要求最重要,至於他們自己怎麼想,那是很不重要的。正因為覺得自己才是對的,所以隨便給孩子扣帽子,比如「你根本不知道感激。」其實,這都是他們自己想法的投射。

——對子女的影響:猶豫不決

從兒時起,子女就知道不能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父母需求之前。而且,父母永遠是對的。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子女逐漸養成了不信任自己的習慣。他們總是不斷地檢查自己的決定,懷疑漏掉了什麼東西沒有考慮。他們沒辦法分辨自己真實的感受。

邊緣型人格父母對子女有持續性的影響,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稱這種影響為「不安全情感依附模式」。這種子女即便將來身處安全環境中,也會缺乏自信,並且否認自己需要別人支持和照顧的事實。因為從小他們就學會了不能和別人太親近,也不信任別人。

3.

寫在最後

深受「禍害」的孩子難以原諒,在不了解內情的人看來好像特別「大逆不道」,但實際上這正是他們的父母一手造成的。

為什麼一個看似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會在家中情感虐待自己的小孩?

因為,他們也是弱者。他們渴望完美,但維持外部世界的成功已經讓他們用盡了全力,當面對真實自我的時候,只剩下挫敗和慌亂。

無法控制的情緒,無可避免的空虛,無處安放的自我。除了在剝削弱小的孩子之中,勉強找到一絲強者般的控制感,他們還能依賴什麼呢?

父母是這樣的人,真的很不幸;但,身為「禍害」本身,父母同樣很不幸。

施虐者和受虐者常常是同一個人。當父母還是孩子的時候,很有可能也曾遭受過同樣的、甚至更可怕的折磨。

這種父母的「禍害」,並非主觀故意。就像要溺水的人,在拚命掙扎的過程中,只能抓住離得最近的人,根本無暇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

對於孩子來說,無論你多麼優秀、多麼善良,無論你曾如何努力對父母好,都不能改變受害的命運。因為決定權在於他們,而你的父母,偏偏就是這樣很難改變的「病人」。

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了解,才能明白憤怒的來源。

比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當你深深理解這場親子關係中每個角色無能為力的悲哀時,才能真正接受和釋懷,終止被「禍害」的命運。

作者簡介:八段錦,心理科普作者+建築師,已出版作品《蘇東坡的幸福人生—東坡心理傳記》,《與最好的自己在一起——最熟悉的陌生人解析版》正在全網熱賣中。

微信公號「心理八八」(ID:bdjxlbb),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