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高處往下看,總有跳下去的衝動?法語管這叫「虛空的召喚」

不恐高的AI

文中部分圖片可能導致讀者心慌、焦慮乃至驚恐發作,恐高症患者請尤其注意。

文:Jessica Seigel

編譯:姜Zn

你是否曾經站在高處,然後突然有一種跳下去的衝動?

朱蒂絲·丹考夫(Judith Dancoff)就曾經有過。當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她站在位於西雅圖的欺瞞海峽大橋上;那條只有兩條車道的狹窄堤道像絲帶一樣連接著西雅圖北部的兩個小島。如果當時她聽從了自己的衝動,跳下這座55米高的大橋,那麼在陡峭海峽的底部等待她的幾乎肯定只有死亡。

丹考夫是一位小說家,以她的文學幻想而知名。她當時並不想自殺,也從沒想過要自殺。她平時有點恐高,但那時候她卻很奇怪地一點兒也不害怕,即便欺瞞海峽大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它纖細的混凝土橋身的兩頭搭在凹凸不平的峭壁頂端,據說在大風中會搖搖欲墜,而擋在你和下方的滾滾浪濤之間的只有1935年建成的極簡主義護欄而已。

誘惑:欺瞞海峽大橋距海面55米。圖片來源:Amit Chattopadhyay / 維基百科

丹考夫並沒有注意到那些,也不知道這座橋有著吸引人往下跳的歷史。她像是在做夢一樣,彷彿能看到自己爬上人行道旁的護欄,然後一躍而下。她嚇得立刻盤腿坐在了人行道上以阻止自己。「那種能跳下去的可能性真的太恐怖了,」事後她回憶道,「我覺得有點傻。我當時想,『這種感覺是到底從哪冒出來的?』」

這種感覺上很不合理,實際上又很常見的衝動(在某項調查中有一半的受訪人表示經歷過這種情況)真的非常讓人不安。各類的沉思者,從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見《存在與虛無》)到Reddit論壇的超長回帖中的匿名貢獻者們,都曾為此而感到痛苦不堪。薩特從這種現象中窺見了存在主義的真相,即人類選擇生存或是死亡的自由;而Reddit網友ramp_tram則覺得這事兒「巨特么傻x」,他曾經把自己緊緊貼在一座旅館14樓裡面的牆上,遠離陽台的護欄,因為「我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跳下去了」。

法國人把這稱作「L』Appel du Vide」,意為「虛空的召喚」。這是法式故弄玄虛呢,還是說虛空真的有吸引你自殺的能力?有關平衡、恐懼和認知的新的科學研究表明,來自深淵的召喚真實而有力。「高度」似乎並沒有它看起來那麼簡單。

你估不對高度

也管不好自己的身體

傳統理論通常把極度的恐懼(不管是恐高,恐蛇還是恐血)歸因於情緒上的問題、消極的思維方式、容易緊張的性格、過去的精神創傷……「如果你有對某些東西的恐懼,心理學家往往會說:那是因為你沒有應對它的機制,或者你只是焦慮。」卡洛斯·科耶霍(Carlos Coelho)說。科耶霍以他對恐高症的富有開創性的心理學研究而聞名。「但是,這種焦慮感是從哪來的呢?

Diary Store

以前人們以為恐高只是對過去的焦慮的投影,不過事實可能不止這些。極端的高度本身就會把我們感官的感知力、身體的運動能力和精神狀態混在一起。

首先,恐懼讓你誤判距離

「我們總覺得自己的感知是無可置疑的:『眼見為實』嘛,」珍妮·史蒂芬努奇(Jeanine Stefanucci)說。她是美國猶他大學認知和神經科學的教授,主要研究的是情緒、年齡和身體狀態能夠如何改變我們對空間的認識,尤其是對於縱向的空間

她的研究證明「眼見為實」是錯誤的。她的實驗對象們感覺桌子上的大便(其實是一坨爛糟糟的朱古力)比實際的要近,還感覺他們被要求跨過的一塊木板比實際的要小。其它的研究還發現,實驗對象會低估接觸到一條蛇或者一隻蜘蛛所需要的時間,對蝴蝶或是兔子就沒有這種感覺[1]。

如果這隻小貓貓跑過來,它需要幾秒才能蹭到你?

如果這是一條蛇,你估算的時間會大大減少!

恐懼感可能還能解釋一個現象:人類對於「上下」和「前後左右」的認知是不一樣的。為了理解這種現象,讓我們來做個實驗。你現在站在一個很高的陽台上,靠近圍欄的位置。看看樓底下的地上放著的一個盤子。然後你往後退,直到你覺得你離欄杆和離地面一樣遠了。於是你就有了相等的橫向和縱向的距離。

只不過……你很可能是錯的。參與了這項研究的人們會把高度估計得過高,可能會多出30%到一倍[2];但他們往往不會把橫向的距離估錯。

這種「縱向過度估計偏見」使得有些人會感覺高處比「應該的」可怕還可怕:史蒂芬努奇等人發現,最恐高的人會把高度誤估得最多,這使得他們更加恐懼,然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3]。

「很多了解過我們的研究的人都在問,過度估計高度對人類來說有什麼好處。我覺得這有關人類的適應性,」史蒂芬努奇說。「往後退一步總是好的。」

啟發:比利牛斯山脈的某個山口可能正是讓-保羅·薩特那著名的「躍下之衝動」文章的靈感來源。圖片來源:V C / Flickr

科耶霍猜想道,陡峭的高處還會造成類似暈車的癥狀,因為在那種地方我們的視覺系統和前庭系統會產生衝突。我們耳朵里的前庭中有三個充滿液體的半規管,它們的作用就像水平儀一樣,能夠對重力和運動做出反應。舉個例子,我們會暈船是因為前庭系統知道我們在移動,但是視覺系統以為我們沒動(因為我們在和船一起晃)。這種衝突導致了噁心的感覺。(把眼睛閉上會好一些。)

水平儀。檢查氣泡是否在最中間,即可驗證被測物是否處於水平位置。類似這樣的小東西,你的腦子裡有仨……(喂

在懸崖上也可能發生同樣的事情。薩特傳記的作者蓋瑞·考克斯(Gary Cox)猜測,薩特可能是在旅行的時候來到了比利牛斯山的某一個山口,然後受到啟發寫出了《存在與虛無》中的關於「想要縱身一躍」的文字。眼前的景色似乎在無限延伸,視線的盡頭展開成了永恆。而你眼前和腳下的土地實在太少了,沒有什麼視覺線索在伴隨身體向前的運動:所以你的視覺和前庭系統產生了衝突。

那些更依賴視覺的人在移動的時候會更難保持平衡。這使得他們更恐高,因為在高處缺少的「景深」會影響我們的視覺能力。

另外一些人可能缺乏對身體姿態的控制,這種控制需要肌肉和骨骼的力量以及靈活度。科耶霍在他的實驗室里用昂白試驗(Romberg test)測試身體控制能力;這項試驗的原理和測酒駕的時候讓你走直線的原理差不多,只不過實驗室里的版本更難。你需要光著腳站在地上,從腳跟到腳尖貼緊地面,左腳放在右腳的正前方,雙臂交叉放在胸前,並閉上眼睛。然後你得保持這個姿勢兩分鐘。聽起來挺簡單的,對吧?其實很多人只能堅持幾秒鐘。科耶霍測試出的平均時間大約是40秒。而那些真的堅持了兩分鐘的高手正是那些最不恐高的人[4]。

閉上眼睛,你站都站不穩。而這一能力竟然和你是否恐高相關!

圖片來自:muddyplimsolls.com

以上所有這些現象所造成的困擾——錯誤的視覺透視,較差的身體控制,較弱的前庭指示能力,以及過度估計——使得恐高成為了世界上最常見的恐懼症之一(每20個人里就有1個人恐高)。但和恐蛇,恐蜘蛛,或者恐血不同的是,恐高症能引起一種非常詭異、有悖常理的現象:它使人想要向恐懼的源頭屈服,並想要縱身而下。

為什麼想要跳下去?因為

你的大腦懵逼了

我們對高處的恐懼已經很複雜了,而要解釋跳下去的衝動還要更困難。詹妮弗·哈姆斯(Jennifer Hames)是一位美國聖母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的是自殺行為。她把這種突然出現的跳下去的衝動叫做「高處現象」(High Place Phenomenon)

圖片來自:Caters News

2012年她和她的同事發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他們發現在431名從沒有過自殺念頭的研究對象中,一半都曾經有過從高處跳下去的衝動[5]。(而在曾有過自殺想法的人中,75%都經歷過這種衝動。)對於這種現象的成因,她的假說是:我們大腦中有意識的部分可能誤解了身體的安全系統發出的訊號。

大腦:誒?我在緊張什麼?

我們處理恐懼的迴路,是由杏仁體和大腦中其它一些行動迅速的、無意識的部分組成,這個迴路有時候可能會給前額葉皮層發個警告訊號,讓它自己理解。而你的意識的處理速度比恐懼迴路的要慢,所以它能收到那個警告訊號,但是反應不過來為啥會被警告。

前額葉:「杏仁核讓我『小心』……小心啥?這沒什麼危險的啊?」

圖片:Caters News Agency

對於為什麼你的手從滾燙的爐子上彈了回來,你的大腦意識可能不是很在意。但是對於為什麼你的身體要自動從一個高處的邊緣退回來,大腦可能就會非常困擾了。就像哈姆斯解釋的一樣:「我為啥要往後退?我不可能掉下去啊。有個欄杆圍著呢,所以——我是想跳下去。」

跟這個理論一致的事實是,那些最容易想往下跳(同時從沒考慮過自殺)的人也更容易感到焦慮,包括更在意自己身體的反應,比如出汗,心悸,眩暈和膝蓋發軟——這些都是站在高處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的反應。你對這些反應的理解決定了你是會感到恐懼(如果你覺得「媽呀我要死了」)還是激動(「好刺激呀!超愛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心跳、出汗、呼吸困難……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有人把它理解成「恐懼」並竭力避免,有些人卻把它解讀成了「好爽」「超過癮」「再來一次」。圖片來自:美聯社

尤其是涉及到前庭系統發出的訊號的時候,「這些全都包含了一個主觀的層面,」科耶霍說。和視覺這樣的感受不同,前庭系統的運作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的,所以「對於前庭系統的反饋,怎麼理解其實是由你做主的。」那些最容易想往下跳的人往往也更容易擔心其它的人生問題,比如害怕自己會發瘋……

拍下這些照片的人尚且沒發瘋,你還是不要太擔心了……

來自CaterNews

不過在哈姆斯的研究里,對於那些有過自殺想法的人,這種焦慮與想跳下的衝動並沒有相關性。哈姆斯搞不清楚他們想往下跳是由於他們真的想死,還是由於大腦錯誤地理解了安全系統的信號……「這將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哈姆斯說。

高處很危險?跳下去就好了!

康奈爾大學的一位認知神經學家亞當·安德森(Adam Anderson)提出了另一種假說。安德森的工作是把行為和情緒與大腦的成像聯繫起來,他認為「高處現象」的成因是,人類在面臨極大的風險的情形下往往傾向於選擇「賭一把」。「當情況太過糟糕的時候,人們就不那麼想規避風險了,」安德森說。「他們會選擇『擲骰子』,試圖躲掉最壞的情況。」

而發生「高處現象」,正是因為骰子擲出來的點數是「跳下去」。

圖片by David Foldvari

「我自己也有點恐高,所以當我站在高處的時候我會覺得地面在『召喚』我,似乎那裡才是安全的,」安德森說。這當然說不通,因為跳下去會摔死;但是我們內在的偏見(比如「時間貼現」和「負強化」作用)導致的結果是:比起未來能獲得什麼,我們更注重現在失去了什麼。

「在我們的大腦中,對高處的恐懼和對死亡的恐懼之間的聯繫可能沒我們想象的那麼緊密,」安德森解釋道。「我們首先解決了對高處的恐懼:跳下去。然後我們需要面對的才是對死亡的恐懼。這就像CIA和FBI在做風險評估的時候沒互相交流一樣。」

房子著火時你怎麼辦?

呼救、報警、使用滅火器或消防栓。

那房子沒著火呢?

把房子點著,這樣它就轉化成了一個已知的問題了。

——好笑嗎?你的大腦有時真這麼干!!

通過一項「存在主義神經科學」的腦成像實驗,一些來自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Osnabrück University)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Cybernetics)的心理學家也發現,我們對於死亡可能性的處理是間接的、有延遲的[6]。他們對17名男性大學生的大腦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發現在實驗對象設想死亡的場景時,會被激發的大腦區域與處理「可能發生的焦慮」有關,而不是與處理「真正在發生的焦慮」有關。換句話說,在情緒上,大腦把「死亡」這個概念控制在了一段距離之外

這就是

我們存在的方式啊

所有這些假說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指出了生存的意志——以及如影隨形的死亡——會在深淵的邊緣盤旋糾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深淵彷彿真的在對我們施加引力。

對薩特來說,在懸崖的邊緣上所感覺到的眩暈,即是人類在自由地沉思著危險的實驗時所感覺到的「可能性的眩暈」。「在眩暈中我們為墜落而痴迷,」考克斯在他的《存在主義者的指南:死亡,宇宙和虛無》一書中解釋道:「在召喚著我們縱身而下的看似是虛空,實際上卻是我們本身的自由;是我們永遠有著『像這樣快速地了結一切』的選擇的這種事實。

那些真的跳了下去的人,腦子裡想的東西符合這些理論中的哪一個(如果有的話)?很難知道,也許根本就是不可能知道。在丹考夫來到欺瞞海峽大橋上的兩年前,一名25歲的男子大喊著「耶——」,然後從橋上跳了下去。他告訴他的朋友們自己跳過更高的地方,然而在撞到水面的時候他顯然已經死了。他被吸入了一個漩渦,之後再沒有出現過。自從這座橋於1935年建成起,發生過400多起跳橋身亡的案例,而他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是由於愚蠢、酒精的作用、隱秘的死亡意願,還是存在主義的選擇?

在回憶她自己在欺瞞海峽的經歷時,丹考夫並不覺得虛無在召喚她「向下」。反之,她說,虛無要她「向上」:「那是與眩暈截然相反的東西。那是想要飛翔的衝動,」她這樣告訴我,然後補充說,那種恍惚的、如靈魂出竅一般的體驗使她回想起了她童年時做過的、快樂地飛翔著的夢。她也提出了自己關於「高處現象」的假說:她想要縱身一躍的衝動能夠解釋那個反映了人類集體意識的古老神話。關於伊卡洛斯的古希臘神話已經訴說了一切:他用蠟和羽毛做成的翅膀在他飛得離太陽太近時融化了,導致他跌落喪生。

by ReyeD33

我們已經得到了警告。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聽得進去:就好比越來越流行的空中極限運動「極限跳傘」,人們背著降落傘、或穿著配有很晚才會打開的降落傘的翼服,從高空一躍而下。這項運動的死亡率很高(每10萬人次中有50至100例死亡),相比起來美國的自殺率都顯得很低了(每10萬人中有13例),尤其是考慮到很多人跳了不止一次。

這是作死嗎?或許吧。但這也是人類存在的方式之一。圖片來自:tawyeen.com

科耶霍表示這提醒了我們,其實不必為「站在高處時感到緊張」這件事感到緊張。「沒有恐懼才是更危險的,很多人由於缺乏恐懼而死。他們並不去看醫生,然後就死了。」

參考文獻:
  • Vagnoni, E., Lourenco, S.F., & Longo, M.R. Threat modulates perception of looming visual stimuli. Current Biology 22, R826-R827 (2012).

  • Willey, C.R. & Jackson, R.E. Visual field dependence as a navigational strategy. 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76, 1036-1044 (2014).

  • Teachman, B.A., Stefanucci, J.K., Clerkin, E.M., Cody, M.W., & Proffitt, D.R. A new mode of fear expression: Perceptual bias in height fear. Emotion 8, 296-301 (2008).

  • Coelho, C.M. & Wallis, G. Deconstructing acrophobia: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ecursors to developing a fear of height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7, 864-870 (2010).

  • Hames, J.L., Ribeiro, J.D., Smith, A.R., & Joiner Jr., T.E. An urge to jump affirms the urge to liv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high place phenomen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36, 1114-1120 (2012).

  • Quirin, M. Existential neuroscience: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vestigation of neural responses to reminders of one』s mortalit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 193-198 (2012).

  • 部分圖片來自: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557799/The-dizzying-pictures-taken-Chinas-tallest-buildings.html

一個AI

「你會有跳下去的衝動,是因為你的大腦自行做出了一些錯誤判斷……」

「你的意思是,我的大腦覺得『這傢伙都活成這樣了,不如死了算了』?」

編譯來源:Nautilus, Why You Feel the Urge to Jump

強行科普一百年

不是什麼正經號

本文為Nautilus授權果殼網發布,謝絕二次轉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圖都是AI配的,大家喜歡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