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時尚大鱷集體"良心發現"資助創業品牌?別高興得太早…

對於初創階段的時尚品牌和背後的設計師而言,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資金。自家能拿出幾百上千萬的富二代雖然在時尚界並不少見,但絕大多數初出茅廬的學生,還是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投資者。

在時尚界砸錢扶植新興品牌的,最早是以各類專業風頭公司為主,也有不少天使投資者。最近幾年,發展較成熟的歐美時尚行業也見證了科技公司成為注資初創品牌的主力軍。

不過最近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手握Gucci、Saint Laurent以及Stella McCartney等頂級大品牌的時尚集團開雲(Kering),以及Nordstorm、ASOS等相對平民化的服裝企業,甚至美妝品牌Sephora,都紛紛加入了扶植初創品牌的行列。

難道這些時尚大鱷都「良心發現」了?

儘管時尚集團目前投資初創設計師的模式,和科技行業投資者差別不大,但根據目前時尚界業內人士的解讀,他們的動機其實並不像公關宣傳稿里體現出來的那麼美好無害。

就拿來頭最大的開雲集團為例吧。今年4月,它剛剛宣布和一個叫做Plug and Play的全球創新平台合作,推出了時尚創業加速器項目「Fashion for Good」。開雲將通過該項目與12個面料設計初創品牌合作,在3個月時間內為它們提供科技、設計與商業模型方面的支持。

在所有出資扶植新興設計師的時尚企業里,開雲是對自己目的最直言不諱的一個:更快速地發現最新的、開雲旗下品牌也許無法短時間內拿出來的設計創意,並通過集團內部的資源快速將這些創意商業化,成為賺錢的法寶。

開雲集團在4月13日通過官方網站

宣布了將要資助的12個面料設計初創品牌

(圖片截取自Kering官方網站)

開雲集團的可持續發展主管Marie-Claire Daveu對於這個Fashion for Good創業加速器項目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無法獨自發展,也很難再通過既存商業模式進一步擴張。這次的合作是我們眾多解決措施的其中一個,將通過發現革命性的創意來保證我們的可持續發展雄心。」

美妝巨頭歐萊雅L'Oreal也在去年開始運行類似的項目,與英國孵化器公司Founders Factory合作,向5個美妝類初創品牌提供聯合注資,並且在商業發展和產品推廣上提供協助。

另外展開孵化器項目的,還有與Vogue Italia攜手資助電子時尚初創品牌的Yoox、剛被Coach收購了的Kate Spade & Company、Nordstorm、Tory Burch等等。

Tory Burch(左一)和受其資助的三位設計師

聯手登上了美國版Vogue今年一月號內頁大片

(圖片來自Vogue US)

聽起來說得相當正面,開雲Daveu女士的說法卻暴露出了大型時尚集團現階段普遍存在的問題:創意產能嚴重跟不上商業擴張需求

WGSN數字媒體與營銷部門的資深編輯Sarah Owen就是這麼說的:「對時尚企業來說,開發孵化器項目對促進創新而言相當重要。現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品牌的資源都越來越貧乏,連個新廓形都搞不出來。正好年輕初創設計師們急需擴大影響力,於是他們的合作就應運而生了。」

這也是為什麼說,時尚大鱷資助初創的方式雖然與科技企業差距不大,甚至採用同它們合作的方式,但目的卻是天差地別:更快速地將新創意商業化。

這對新興設計師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就如外媒所分析的,初創品牌卻是需要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以及大品牌和企業所能提供的資源與曝光度。雖然對方的目的實質上是利己的,但只要能夠滿足可取所需的初衷,那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但另一方面,這樣快速的創意商業化,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設計師而言,依然存在「傷仲永」的危險。一旦他們的關注點過早從設計轉移到商業利益上,很難保證他們還能持續產出所謂「革命性」的新創意。最終利用價值被榨乾的話,大型企業依然能夠屹立不倒,獨立設計師們就很難東山再起了。

這樣看來,也許時尚大鱷為初創提供資助的行為,不管怎麼樣還是比此前的收購模式好很多。前不久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聽說,一個從倫敦藝術大學畢業的獨立設計師,在被某國內企業(最近在海外瘋狂收購各類品牌,就不指名道姓了)收購后,不僅設計方向不再能獨立把控、必須受制於投資方,而且由於管理模式的冗雜,最後不得不辭退所有實習生、只能獨自完成所有設計。至少孵化器模式,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這樣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在「拿錢」之前,獨立設計師們還真得三思。

作者 | 維克多

插圖 | 均來自網路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