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個世界會好嗎?正在變好,一定會更好!

美國人艾凱曾採訪晚年的梁漱溟先生,並將採訪內容編輯成書,名為《這個世界會好嗎?》。時隔近四十年,我們能回答艾凱的這個問題嗎?伊恩·戈爾丁和克里斯·柯塔納在《發現的時代:21世紀風險指南》中給出了與大部分人直覺相反的回答:是的,這個世界總體上正在變好。

對於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而言,世界的好與壞並無統一答案。艾凱那本書原名為《最後的儒家》,似乎給了我們比較悲觀的暗示:如果某種精神不再,世界真的很糟糕。我們試圖追問,艾凱這種近似悲觀的論調和《發現的時代》的積極結論之間差異何在?

世界總體向好,為什麼?《發現的時代》從科技進步、人類共同體更為緊密的聯繫、全球經濟發展、天才輩出等角度,來論證當代世界成就斐然。作者稱我們的時代是新文藝復興的時代,各項指標都可與上一次文藝復興比肩。

大致上,可把作者給出的那些評判時代好壞的標準視為「硬標準」,它們可量化為實測指標。翻閱此書,我們會被那些踏踏實實的統計數據說服,繼而承認:這個世界變好了。各種硬指標的發展就是世界變好的標誌。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在事實層面的進步順理成章地被認為是世界變「好」的標準。

《發現的時代》指出,自第一次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類生活水平、衛生條件、財富水平等各項硬指標得到空前發展。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增長,平民生活水平比過去的皇帝老爺還要高,見過的世面比過去的達官貴族還要多。作者摘選的這些「世界在變好」的標準,客觀上適用於每個人。這種通用標準大概可視為絕對或抽象意義上的「好」的標準,它對任何文化、價值觀中的人都適用。反之,那些獨特的價值觀所認為的好才是相對的,它們僅在某個群體中有效。當然,這世界上也可能會有想短命、窮一點、生活條件糟糕的人,那麼,任何進步對這種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的確無所謂好壞。不難看出,若改換思路,不預設任何價值觀,僅從事實的角度看,世界總體的確在變好。

但文藝復興還意味著更高的風險,歐美的各種亂象讓當代許多人文學者憂心不已,他們試圖從古代思想資源出發為世界亂局給出自己的解答。但我們憑直覺可知,古人有限的生活世界決定了其有限的思想格局,而現代社會面對的問題比古代社會複雜許多,古代思想資源是否對當下有用或許值得商榷。換句話說,人類共同體面臨的問題,無法從各種地方性知識中找到答案。

以現代思維思考現代社會,即便現代世界存在風險和危機,也只能通過現代天才們發現和總結的知識來解決。各種地方性知識無法拯救當代危機。舉一個大家都關心的例子:全球變暖。這是涉及環境、經濟、政治等各領域的綜合性問題。如果按現代人所理解的多數前現代部族的世界觀,那我們應該踐行與自然和諧相處甚至「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原則。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止步於「天人合一」的理念,人類文明仍然會因不可逆的污染行為陷於停滯。根據氣候學家的說法,我們亟需發展地球工程技術、碳捕獲和儲存等先進技術來切實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那些老舊的抽象價值觀無法面對現代社會中的具體問題,但作為總的指導原則又太簡單。再者,現代人對古人的世界觀解讀不免有一廂情願之嫌,想想瑪雅文明的消失以及我們黃土高原的形成就知道,古人更多的是竭澤而漁,一個地方的資源枯竭之後再去另外一個地方繼續生存。

面臨眼前的諸種危機,有些人對現代社會及其發展前景不再抱有信心。例如,人們近年來對全球化熱情不再。但作者指出,反全球化抗議者最終會傷害他們試圖幫助的絕大多數人。

部分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的確過於簡單,要麼逆現代社會的潮流而動,要麼試圖回到古代思維模式,但古代思想註定帶有時空局限。每一種古代思想都有不可讓渡的崇高和理想,這些崇高之物承載著時人的情感寄託。如果每一個族群的人都試圖回歸併向他人推銷自己獨特的價值觀,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諸神之爭的局面。事實上,目前面臨的各種亂局,無不與各族群秉持各自獨特的價值觀相關。

讓我們再次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想,在這個充滿疑慮的時代,我們必須斬釘截鐵地回答,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好。正如《發現的時代》所指出,我們正處於第二次文藝復興時代,現代文明的各種指標都蒸蒸日上;儘管存在風險和危機,但我們只要相信文藝復興中的眾多天才比古代先賢更能深刻理解和把握現代社會,這個世界自然就會更好。再者,古代社會中的道理大多已浸潤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之中,說起理解,一定是我們能理解古代人,古代人無法理解我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