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古代,他們穿什麼參加閱兵式?

古代有過鎧甲,未來還有鋼鐵俠

風物君語

建軍節,90 周年。

紀念「八一」建軍節的閱兵儀式,靜悄悄得在朋友圈刷了屏。

如果穿越回冷兵器時代,士兵們會披上這一身,

沒它不行。

最早的鎧甲,跟身份更有關係

這世上有了矛,於是也有了盾。鎧甲,是士兵穿在身上保護最後的一面盾。

電影《赤壁(上)》

最早人們用骨、獸皮、木等容易獲取的材料製成簡單的甲胄來保護自己,隨著技術的發展,戰鬥者身上掛的那層皮也幾經變化。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用青銅製作而成的單件胸甲。

這樣的鎧甲與其說是用來禦敵的,不如說是用來彰顯身份的。

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規模從 3 萬到 10 萬不等,但由於生產落後,不是所有步兵都能穿上青銅胸甲。能穿胸甲的是站在戰車上作戰的貴族。

直到秦朝,才有了士兵大規模穿盔甲的證據——秦始皇陵里的兵馬俑。三個坑中發現了大量身穿盔甲的兵馬俑。

秦始皇帝陵 K9801 陪葬坑裡鎧甲展品

相比早期的鎧甲,秦時的鎧甲已經進步不少。

它的甲片已經全部採用金屬札葉製成的合甲。甲衣也能保護身體更多的區域,它分為前甲(護胸)、后甲(護背)、披膊(護肩)、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手)等部分組成,不同的兵種,它的樣式也有差異。

秦始皇陵兵馬俑

戰馬變得越來越重要,鎧甲也變重了

等到了漢代,鎧甲才成了軍隊里的標配。西漢的墓葬曾出土過一份詳細記載當時東海郡武庫收錄的兵器數量,鎧甲數目驚人。在這個規模約 50 萬人的軍隊中,三分之一的人都披甲作戰。

能有這樣規模的鎧甲使用率,與當時鐵器的廣泛應用及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有關。「玄甲」在當時也指鎧甲。

筒袖鎧,漢代開始出現,這種帶袖鎧甲均由鱗狀甲片重疊連綴而成,能對上臂和腋下要害部位起到充分的保護作用。

從漢武帝開始,西漢已經改變了面對匈奴的防禦策略,轉而利用漢軍騎兵優勢主動出擊。到公元前 119 年的漠北之戰,霍去病穿過沙漠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今內蒙古烏蘭巴托東)獲得了漢匈之戰的勝利。這場戰役中,漢武帝調動了幾乎半個國家的資源。

這個時期,漢武帝養的戰馬數量已經高達 40 萬匹。這段時期保護騎兵的鎧甲已經出現,但比起宋代女真族的「鐵浮屠」還是沒法比。

北魏時期的帶鎧甲戰馬和騎兵

由於當時沒有真正的馬鞍和馬鐙,士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短兵器為主,長兵器為輔。遠距離作戰相應的對鎧甲的要求也沒有後來高。

這主要是因為士兵作戰時需要一手控制戰馬,一手使用武器。因此作戰過程中,長兵器的使用限制非常多,士兵需要將長兵器舉過頭頂,自上而下刺殺,否則就容易因為反作用力摔下馬。

馬鞍和馬鐙先後在西漢晚期及西晉出現,這才讓騎兵在近身戰鬥中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於是重型鎧甲也出現了。它不只保護人也保護戰馬。

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與北方游牧民族連年混戰,騎兵成為了當時重要的戰鬥力。馬匹也有專門的鎧甲保護,除了眼、鼻、四肢和馬尾,其餘部分都在鎧甲的保護範圍。而騎兵所披的鎧甲除了傳統的扎甲,還有魚鱗甲、兩檔鎧、明光鎧等。在當時的北方諸國,軍中的這類鎧甲比重達到了 20% 到 25%。

明光鎧,是南北朝至唐時期流行的胸前有兩片板狀護胸的鎧甲。」此甲得名自胸前兩塊護板,經打磨后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謂之明光。圖為唐朝兵俑,藏於法國賽努奇博物館。圖源:維基百科

鐵浮屠太沉,最後被岳飛全殲

到了南宋,北方女真族有人馬具甲的「鐵浮屠」。它在當時扮演的角色相當於現在的坦克,在戰鬥中與輕型、中型騎兵的「拐子馬」配合作戰,威力巨大。到 1140 年,金兀朮率領 10 萬大軍,1.5 萬匹拐子馬和 5000 匹鐵浮屠一路向南殺到長江邊的順昌。

鐵浮屠:插畫復原圖

人馬具甲增強了騎兵在戰鬥過程中的防護能力,對裝備簡單的步兵來說也具有明顯優勢,但這是以犧牲機動力為代價。

據考古發現,一套完整的鐵具裝約重 40 到 50 公斤,算下來加上人甲、馬具裝,一匹戰馬要馱負的重量高達 100 余公斤。這樣的後果是戰馬作戰過程中只能以小跑、慢跑衝鋒,失去快速作戰能力。金軍騎兵中的鐵浮屠,在一些不利於重裝騎兵的場合,騎兵經常下馬轉為重裝騎兵。

正是抓住了它機動性差的缺點,岳飛等宋朝將領多次成功截擊鐵浮屠。

1140 年,金軍在撤退的圖中又一次遭到岳飛截擊,金兀朮以鐵浮屠沖陣,由於鐵浮屠一般是三匹馬連在一起,由於每匹馬的身批重甲,因此馬倒下后很難再爬起來。於是岳飛命士兵用麻扎刀專砍馬腿,最後鐵浮屠全軍覆沒。

鎧甲由重變輕,最後成了禮儀性的服飾

事實上從唐朝開始,人馬具甲的重騎兵就開始向輕騎兵轉型。

在唐初的戰爭中,漢人將領就經常讓反應速度更快的輕騎兵遠程奔襲。唐朝名將李靖就善於使用輕騎兵出其不意。貞觀四年( 630 年),他率軍進攻東突厥,以三千輕騎兵成功夜襲當時東突厥國最後一任可汗頡利可汗的駐地定襄,並乘勝追擊將其俘獲。太宗贊其「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並封其為代國公。

除此之外,鎧甲本身也開始採用布、紙等這樣更輕的材質。

唐朝末年(860-874 年)河中節度使徐商臨時集結軍隊追擊當時的突厥殘軍,參戰士兵全部以紙甲做防護鎧甲,最終獲得大捷。當時所用的紙甲與紙衣還是有區別的。

紙甲:紙甲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應用軍事,此後一直沿用到清代。

紙甲的關鍵在於,它跟鐵甲一樣都是由眾多甲片連綴組成。甲片由經過反覆捶打的多層紙張組成。雖然由此製成的甲片沒有鐵片堅硬,但由於紙張本身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在經過捶打製成紙甲之後能形成高密度的纖維網路,它能吸收能量,對外界的捶打起到一定的防禦作用。

自唐以來,隨著戰爭形式及武器的變化,鎧甲的功能也逐漸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在盛唐時期,由於國力強盛,戰亂平定,鎧甲有了禮儀性的功能。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的鎧甲有 13 種,包括明光、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被等鎧甲。其中白布甲、皂絹甲、布被甲等鎧甲由絲綢、皮料等材料製成,也開始被應用到禮儀性的場合中。

魚鱗甲,古代重型鎧甲,魚鱗甲是軍官才能用的高級鎧甲,春秋戰國即已出現,晚唐后取代明光鎧再次成為主戰的整體化的金屬身甲。

紙甲、布甲上繪製各種裝飾圖案,如纏枝花卉、雲形寶相等。在一些重要的非軍事場合,作為禮服穿戴。

宋朝又出現了「五色介胄」。這種鎧甲主要穿在儀仗隊身上。它以粗帛為面,以布面做裡子,青綠色畫成甲葉的紋樣,並加紅錦緣邊,以青作下裙,紅皮做絡帶。這類鎧甲的前胸繪有人的面目,背後至前胸纏有錦帶,裝飾華麗。

乾隆帝著禮儀盔甲騎馬圖,圖:Giuseppe Castiglione

隨著火器的廣泛應用,到了清朝中後期,鎧甲已經逐漸從防禦性的武器演化為用來代表身份的裝飾性服裝。它主要以棉甲為主,它以緞布為表面,顏色眾多,早期以八旗的紅、白、橘、黃、藍為其服色。

士兵在戰場上脫下了鎧甲

但有人又重新穿上了它

鎧甲在戰爭中也不再那麼重要。 今天,冷兵器時代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它曾經見證了古代戰爭的變化,今天仍舊有人願意披上它走上角斗場。

今年 4 月底,大貓(網名)和虎賁騎士團的幾個成員一起來到巴塞羅那,參加在紀念鬥牛場舉行的為期 3 天的中世紀格鬥世錦賽(Battle of the Nations)。今年已經是第 8 年舉辦這項賽事了,也是人第一次出現在它的角斗場上。

去年中世紀格鬥世錦賽 5 對 5 視頻截圖

那三天的時間裡,他們在場上與各國的參賽者,肉搏。

中世紀格鬥世錦賽規定,每個參賽者必須全身穿甲比賽,而所使用的鎧甲必須是 13 到 17 世紀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鎧甲。去年年底,虎賁騎士團的成員確定了要參加今年的格鬥賽,並查遍元明清三代的文獻資料最終確定了穿戴明代鎧甲參賽。

隊里的造甲師曹迎客 4 月初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稱,這次為比賽打造的鎧甲外觀上以明代布面甲為藍本,但內部結構上仍採用了歐洲鎧甲的結構。這樣能讓鎧甲抗打擊能力更強。他說,「一些人設計鎧甲可能優先考慮完全復原古代鎧甲,但我們這次要參賽,更注重實用價值。」

「我們的祖先經歷過這些事情,都在我們的基因里寫著呢,我們重新把它演繹一遍為何不可呢?多有意思的事兒啊,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東西,說不清楚……」

大貓對著跟拍的鏡頭這麼說著。

導航

甘肅可可西里鼓浪嶼京族三島

消暑美食酸梅湯麻辣小龍蝦天津煎餅果子

書畫修復老北京鬃人葯香發簪

大暑小暑夏至芒種小滿立夏穀雨

-END-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我們每天都會看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