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紋身的就是壞人嗎?

今天,文身已逐漸擺脫其負面含義,成為當代人追求美飾、表達情感的一種習以為常的方式。其實,在華夏歷史上,文身可算是一個悠久「傳統」,並隨著時代與環境的改變不斷變化著其象徵內涵。直至今日,文身、文面,仍然保留為一些少數民族的信仰寄託。在這種身體藝術的背後,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事。

| 先秦墨刑:懲戒犯人 |

先秦墨刑,是華夏文身歷史的起源。

墨刑又稱黥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受刑人的臉上會被刺上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以之作為象徵犯罪的永久性標誌。

雖然與劓、宮、刖、殺這另外四種刑罰相比,墨刑的殘酷程度較低,但是,這種刑罰除了傷及皮肉筋骨,更因為其無法掩飾的特徵,使犯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

墨刑

自周代開始,墨刑便被統治者採用。據《尚書·呂刑》記載:「墨罰之屬千。」可見,至西周時期,墨刑的使用已十分普遍。秦末農民起義英雄英布,便曾因觸犯秦律被處以黥刑。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稱他為「黥布」。

最初的墨刑以刀作為刑具,小刀刻在犯人的臉上,疼痛程度可想而知。很多時候,由於傷口感染,有的受刑者也會因墨刑而死。

北宋時,墨刑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所刺的字樣及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發配遠惡軍州的重犯,自然是臉部受刑,因而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刺配」,《水滸傳》中如宋江,在入梁山泊前便經歷了「刺配」。

影視劇中的宋江,額頭上留有「刺配」標記

墨刑是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

受到原始人的自我美化意識和圖騰崇拜意識影響,刺面文身的習俗廣泛存在於早期的人類社會。而墨刑則是將刺面文身的殘酷一面加以發展,使之成為懲罰犯人的手段,實際上是霸權統治者維護自身統治穩定的一種刑罰工具。

| 唐宋刺青:從軍隊到民間 |

墨刑之後,刺面文身的傳統逐漸從中分離開來,剝去犯罪的負面含義,成為士兵乃至勇士的標誌。

唐末藩鎮割據,爭戰不息。大軍閥朱溫營中軍紀嚴苛,為防止士兵逃跑,朱溫規定軍中士兵皆需在臉上刻上所在軍隊的編號,並設立關卡檢驗盤查。凡潛逃軍士,一旦被捉住,就將依臉上的標記送回原單位處死。即便軍士能成功外逃,外人見到他們臉上的標記,也會因害怕受到牽連而不敢收留。

後來,刺面逐漸成為軍隊的一種定製,凡被招募入伍者,只有在臉上刺字后,才算有了軍籍。甚至對於有些隊伍,刺面文身也是表達決心與意志的一種「軍令狀」。譬如后周世宗柴榮即位后,曾於公元955年派兵攻后蜀,蜀軍迎戰者皆黥面,整齊劃一地在臉上刻上斧形標記,號稱「破柴都」,寓意必勝柴軍。

還有南宋著名的「八字軍」。當時,名將王彥率岳飛等將士七千餘人大破金軍,后受挫退守太行山。據《宋史·王彥傳》,王部將士為表抗金決心,「相率刺面,作『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從此士氣大增。這也正是「八字軍」名字的由來。

軍隊之外,臉部刺青也正慢慢發展為身體刺青。最經典的如岳母在岳飛背上刺字「精忠報國」,將老母親的警誡與期許刻入將士的肌骨。

岳母刺字

再如《水滸傳》,活生生是宋代刺青的教科書。其中有「九紋龍」史進「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花和尚」魯智深「脊樑上有花綉」,「短命二郎」阮小五胸前刺著「青鬱郁一個豹子」、「病關索」楊雄「藍靛般一身花綉」、「雙尾蠍」解寶「兩隻腿上刺著兩個飛天夜叉」、「花項虎」龔旺「渾身上刺著虎斑,脖項上吞著虎頭」,還有浪子燕青「一身遍體花綉,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若賽錦體,由你是誰,都輸與他」。刺青之美,與水泊英雄的仗義勇猛相互映襯,構成了人物形象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影視劇中浪子燕青身上的「花綉」

隨著歷史發展,刺面紋身已逐漸脫離最初的刑罰寓意,也經由軍隊將士的創造性改造,最終流向民間,成為彰顯個人意識、動機的刺青藝術。宋代開始,甚至出現了專業的刺青師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時候,刺青仍然只局限於鄉野武士群體,而歷來被認為是「正統」的文人階層,仍然對於刺青「避而遠之」。

| 少數民族紋面:信仰寄託 |

與刺面紋身在漢族群中的曲折發展不同,少數民族的刺面紋身傳統,則是根源於原始時代對於部落信仰的追尋。

先來講講「紋面」。少數民族的紋面大多是在臉上刺上各種複雜的圖案。

黎族少女十二三歲起都要紋面,其用意在於既表身體已發育成熟,同時也可以辟邪保平安。關於黎族人紋身的記載和傳說多有不同,據說黎族祖先越人將蛙與蛇作為族群圖騰,因而喜歡在自己的身上綉上蛇蟲類的圖案,以彰顯部落信仰。

獨龍族少女同樣從十二三歲開始紋面,紋面圖樣大多以幾何圖形為主,有的只紋嘴唇四周,有的刺到額頭,有的則刺滿臉,因而有小紋面和大紋面之分。至於獨龍族婦女為什麼紋面,則流傳有四種說法,除了「裝飾」、「辟邪」、「族群標誌」以外,還盛傳紋面是為了防止察瓦龍藏族土司搶逼為奴。

獨龍族紋面婦女

在台灣地區,高山原住民男女皆有紋面傳統,尤以泰雅人和賽夏人為突出代表。高山族男女從進入青春期開始,一生要經歷二至四次的刺紋施墨,分別作為成年、求偶、甚至是族群地位的標誌。刺青紋飾包括動物、植物、人首、太陽以及簡單的幾何圖案。此外,配合著「獵頭」的族群爭鬥習俗,一些部落的高山族男子常常刺有「短柵形」花紋,當打下一個敵人,便刺上一道花紋,以證明其戰績輝煌。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臉上有著象徵「勇武」的刺青

除了紋面,紋身在少數民族身體傳統中也十分普遍。譬如佤族男子多在頸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繪刺花鳥、牛虎圖案,婦女則在頸下、胳膊和腿上繪刺各種形狀的花草,對於佤族人而言,紋身主要是起到美觀的功用。

而傣族紋身則與佛教信仰有關。八九歲的傣族男孩常常被送到寺廟學習佛理和傳統文化,同時也開始紋身。男孩們的腰部、背脊、手臂、大腿等處刺滿了黑色、藍色的花紋圖案,或是傣文佛經文句,以示對宗教信仰的虔誠。

在漢族群歷史上,最初的刺面紋身帶有強烈的負面含義,雖然經過軍隊將士的改造,卻也仍然帶有「武力」、「暴力」的象徵內涵。因而,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紋身仍然常常被認為是社會黑勢力的標記。隨著近年來社會思潮的開放,紋身用以表達個人情感的美飾功能逐漸得到承認,當代人開始更多地探索這一身體藝術。

你願意嘗試紋身嗎?

新媒體編輯 / 鄭媛(實習生)、新星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版權歸屬原作者,謝絕商用。

| 精選文章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