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學者觀點】促進專業社會工作,推動社會治理創新

戳上面的社會工作智庫關注我們哦!

導讀

3月5日上午9點,兩會正式拉開帷幕。李克強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回首過往,展望未來。

在2017年工作總體部署中,李克強總理談到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其中要」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改革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依法推進公益和慈善事業健康發展,促進專業社會工作、志願服務發展。」

「專業社會工作」被再次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那麼在「社會治理創新」中,專業社會工作到底發揮什麼作用呢?它能回應什麼問題呢?

一起聽聽智庫研究員徐永祥教授、何雪松教授、范斌教授,他們怎麼說。

徐永祥教授:「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

從國際視野來看,社會工作既是一種「助人自助」的科學門類,也是一種社會職業和社會組織的類型,更是現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一種重要手段。

社會工作之所以成為歐美國家進行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手段,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專業社會工作面向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的社會服務及其蘊涵的「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特徵,可以彌補政府剛性政策和剛性管理的不足。第二,專業社會工作有助於推動平等的社會福利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那麼,在和諧社會的建構中,怎樣推進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才能發揮社會工作這一現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手段的功能?根據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和上海等地近年來的實踐,社會工作發展的總趨勢是和新的社會管理體制和公共服務模式緊密相連的。一般來說,社會工作離不開以下四個制度性或體制性的安排:

(1)「政社分開」基礎上的政府社會職能與社會組織的分工和合作,即政府與非政府社會組織的職能分離以及事業目標的合作。(2)用以開展公共性社會服務所需的公共財政體系。3)公共性社會服務的非營利及專業化和差別化服務原則。4)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崗位。

本段摘自《河北學刊》3月刊;原名為《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

圖片下載於攝圖網

何雪松教授:」基層治理面臨四大困境,專業社會工作可優化基層治理體系「

基層社區治理必須直面三個變化:第一,社會的流動化。二,社會的多元化。第三,社會的信息化。這三個變化及其疊加都具體表現在社區治理的各個環節,從而引發諸多的不適應與不協調,導致基層社區治理面臨以下四個主要困境。第一,居民的需求與科層制的要求之間的矛盾。第二,主體多元與合作治理之間的矛盾。第三,行政區劃與服務區域之間的矛盾。第四,專業與經驗之間的矛盾。

為此,應該考慮以專業社會工作重新建構基層治理架構,從體制與機制上形成以居民的需求為目標的社區服務體系,從而形成基層社區治理的良性運作並建構回應性社區。

可以嘗試從五個方面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基層治理體系的優化。

(一)確立分類管理與差異服務的機制。需要考慮基於社區需求、服務管理方式等眾多差異的特點形成分類管理和差異服務的機制。無論是「分類管理」還是「差異服務」都需要專業的確認,社工的專業優勢在於以科學的方法了解社區的狀況,辨識社區的需要,制定社區發展的計劃,動員社區資源,推動社區的發展,這樣就可以逐步實現服務型治理的目標。

(二)建設培育社會組織的政社合作機制。基層社區既需要政府的領導和組織,更需要社會的參與和支持。政府和社會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合作機制、一種夥伴關係。

(三)形成覆蓋面廣的社區聯結機制。在實際中,一是建立民意收集機制,密切與居民的聯繫。當前在社區工作中,可以通過社區各類協會、群團組織,通過座談走訪、聽證會、公示等形式,及時傾聽和收集群眾意見,準確掌握群眾需求,並向上傳遞;二是要建立民意反饋機制。要對群眾提出的意見和要求,形成及時解決、及時反饋的機制,不能解決的要及時告知、闡明原因,增強信息透明度。

(四)建構突破行政區劃的服務供給模式。社會工作介入基層治理要倡導打破現有的以行政區域化的服務供給模式,按照服務需求重新分配服務資源,依照不同服務需求的聚集區域的分佈合理配置服務資源,進而面向服務需求人群提供有效的和便利的服務。

(五)推動社區工作者的社工化專業發展。社區工作的發展趨勢應是「傳統群眾工作+現代社會工作」。這是結合了傳統的基層工作經驗與現代社會治理的需要而確立的核心理念。個人認為,社區工作的社工化可能是社會工作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儘管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為此,需要建立職業發展機制,以社會工作為專業化職業化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激勵與使用機制,鼓勵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紮根社區。

本段摘自《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6年第四期;原名為《基層社區治理與社會工作的專業回應》

圖片下載於攝圖網

范斌:「社會工作在災后重建中發揮重要作用」

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面對著受災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傳統的救災方式顯然已力不從心。而以助人自助見長的專業社會工作,在災后個體創傷撫慰、社會關係重建、社會秩序恢復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幫忙不添亂,嵌入救災管理體制。就救災領域社會工作而言,社工在主觀意識和行動上主動納入災區的救災體制,視自己為災區政府工作的組成部分或助手,努力贏得當地政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這是開展專業服務的前提。

第二,群眾共參與,重建社區社會關係。災害破壞或弱化了受災群眾原有的、熟悉的社會關係。來到安置點社區的受災群眾,相互之間的關係開始是僵硬的或陌生的。怎麼讓受災群眾相互熟悉起來,讓不安的心放下來,讓他們互動起來,共同參與災后家園重建,是社會工作的目標和關鍵。社會工作服務團以社區系列文體活動為平台和載體,促進居民的認識、交往與互動,從而建構它們之間相互熟悉、相互支持的信任關係。

第三,自助與互助,增能受災群眾能力。在災后初期,受災群眾往往對政府有一種等、靠、要的福利依賴傾向。在碰到諸如安全、衛生、帳篷或板房漏水等具體問題而政府又沒有及時解決時,受災群眾對政府的誤解、埋怨以及社區衝突就極易發生;在遇到地震帶來的生計困難時,受災群眾容易產生對政府經濟救助標準期望值過高的心理,激發對政府政策的不滿,甚至引發上訪事件。為此,社工如何增能受災群眾,培養他們自力更生的精神,提升他們自助與互助的能力,是救災領域社會工作的核心。社工在實務中首先做的是在撫慰受災群眾情緒的同時,運用優勢視角理論,挖掘民間資源和智慧,從他們面對災后困境時的抗爭精神(抗逆力)看到重建家園的希望;致力於提升受災群眾應對困難和困境的心態和能力,激發社區受災群眾主動參與災后重建、服務他人的積極性。

基於以往的救災領域社會工作實踐,筆者也得到了幾點啟示:

第一,社會工作是災后社會恢復與重建不可或缺的要素或角色。災后社會重建的要義在於社會關係的重建以及在這種重建基礎上的社會支持體系、社會服務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的重建和制度、機制的創新。它既體現在黨、政府與社會、民眾的關係重建及關係的和諧方面,也體現在災區政府和社區的建設能力方面。因此,社會工作納入國家救災和災后重建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通過財政預算與政府購買服務,加大災區社會工作的經費投入。為更好地促進救災領域社會工作的發展,應該通過政府投入從而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為災區社會工作的開展提供經費保障。各級政府應多渠道籌措經費,加大對災區社會工作的經費投入。中央及受災省安排的災后重建資金和對口援建的省、市安排的災后重建資金應將社會工作服務所需經費納入預算,並拿出一部分專門用於政府購買服務,使社會工作服務在資金上有保障。

本段摘自於《社會報》2016年7月;原名為《應將社會工作納入國家救災和災后重建體系》

圖片下載於攝圖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