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岡仁波齊》:在漢族的角度上看藏民族

這是張楊導演真誠向關於信仰與堅持致敬的電影,通過藏族一支朝山隊伍的行進經歷,他希望告訴人們這個世界存在著另一種莊嚴的生活態度。

是的,在漢民族以外很多少數民族都保持著自己精神生活的習慣,包括與生俱來的信仰。那些信仰究竟是什麼人們也許不完全清楚,但今天人們大概相信一種共識,信仰就是壓到或者說壓根沒有追逐世俗利益的慾望。

《岡仁波齊》全力體現這支由三個家庭組成的朝山隊伍,所以沿用著最傳統的藏民族表達信仰的行為方式,正是為了證明,信仰高於世俗利益,這種高於表現得堅韌不拔:朝山,並且以磕頭的方式

影片深度在其獨特的選材,但其不足也在這裡。《岡仁波齊》展示的是信仰的道路,但影片沒有清楚地展示信仰本身。儘管影片渴望展現藏族的精神世界,然不足正在於其刻畫過於外在,不足以說清楚我們希望看到的信仰的內容。

如果我們相信導演在弘揚信仰的堅持,那麼,這種堅持應該用靈魂的透徹來展示。信仰的外在也許很多形式,小到喜歡什麼,大到捨身成仁。而為著與影片同步探討信仰主題,我們相信,大概只能用「靈魂」來展示其核心題旨。

每一部深刻的探索人物精神世界的作品,都會找到某種最神聖的理由去挖掘人物的靈魂,而非不痛不癢、漫無邊際地表現瑣碎的生活現象。

《岡仁波齊》里全劇展開的朝山,當然就是與靈魂相關的大事,關於贖罪,來生,關於家人平安的大事。主題切入到這裡,本足以讓我們知道,這就是靈魂的選擇。

什麼是「靈魂」?靈魂就是生命最高的精神境界。如果說某人沒有靈魂,就是說他沒有最高的生命境界,近乎行屍走肉。靈魂是超越於肉體和現世需要的精神王國,貌似更高於心靈。

有愛有審美,就有心靈。有世界觀,才叫有靈魂。不說及此,難以說清楚什麼是藏民族的文化特徵。漢民族與藏民族的區別在於靈魂的區別,也就是世界觀思維的區別。

學術說,這是一種文化區別,這沒錯。而世界觀的區別有比學術探討更專業的地方。在世界觀領域,這種「文化」的區別就是靈魂的區別。

一般,我們只在價值觀層面探討漢藏民族的文化差異,沒有在世界觀層面發現彼此不同的思維。其實這裡才是靈魂真正存在的地方。

如果說今天需要通過認識藏民族的精神世界而對漢民族有所啟迪,那就應當在世界觀思維上發現藏民族的靈魂,而不能僅停止在表現其外在的習俗與行為上。

就影片的內容而言,朝山的隊伍有內心活動,有外在表現,有精神表徵,有習俗細節。但是,影片沒有的,是自始至終的這支隊伍深刻的精神視角。而且是相對於別的民族,譬如漢族,不一樣的獨特的對於世界的認識。

就算上路這樣簡單的決定,就算磕頭這樣常見的儀式,藏民族都有著自身的解釋,而從自身的解釋當中會很自然地表現出其思維的方式。影片在世界觀層面的對於主人公們的觀照淺嘗輒止,沒有關於藏民族對於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認識和解釋。

我認為,《岡仁波齊》就還是在藏民族的外面看藏民族,甚至只是在漢族的角度上看藏民族。

在漢族的視角中,如此表現藏民族的信仰,前進一步可能能夠深刻反映藏民族的思維,後退一步則很容易陷入獵奇。

處在中間的認識則往往會這樣解釋:惡劣的自然環境需要一種信仰作為精神支柱,以頑強生存下去,精神支柱就是佛,朝山、磕頭都是為了對佛的信仰,都是為著保持這樣的精神支柱,並且視之為精神豐碑,將之作為生命的全部。

當代漢族思維充其量就是這樣理解藏民族的信仰的,也是這樣理解其精神世界的,這樣的理解完全沒有到達藏民族靈魂的高度。

《岡仁波齊》在精神世界邊緣部分引用到了藏族的意識,譬如一是想到在釋迦摩尼誕生的馬年去朝山比平常年份增加十二倍功德,二是認為在朝山的路上突然去世是一種福報,因此朝山轉山的路上有很多老人,等等。

影片所沒有的,是把這些意識背後的世界觀作為全片的貫穿性思想,沒有挖掘其他細節塑造藏民族的這種世界觀——沒有深刻的世界觀展現,蜻蜓點水搬出片言隻字作為人物的塑造。

每一個民族都會為自己創造出精神世界的某種場景,從而塑造自己的世界觀。

藏民族有其完整的世界觀,在其世界觀當中,生存、大地、神山、往生是完整的一體,生存就要融入大地,大地的崇高象徵就是神山,神山是人被神接納的神聖入口,這其中絕非僅僅在闡述所謂藏民族渴望精神支柱。

藏民族壓根就沒有把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分開,正因為如此,藏民族一樣建立政權,一樣從事生產和貿易,一樣娶妻生兒育女,並且有很高的教育,也一樣有戰爭。藏漢民族之間不存在誰更有信仰之爭,只存在信仰的世界不一樣,也就是世界觀所塑造的場景不一樣。

看不到這一點,認為藏民族有信仰,漢族沒有信仰,就會將藏民族的信仰僅僅當作一種風俗和淺表的文化,而不會深入地去認識藏民族的文化和信仰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和怎樣的信仰,即不會深究其精神世界場景,不會真正理解藏民族的靈魂。

要拍好西藏的故事,只有一條路,就是深入到藏人的世界中去,去和其精神世界打成一片,接受其場景,從他們的視角去理解一切。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從藏民族的裡面看藏民族,而不是站在他們的外面看他們。《岡仁波齊》不夠深刻,就因為影片還沒有真的從藏民族內部看藏民族。

我很多年前就讀過藏民族宗教領袖密勒日巴大師的傳記和著作,了解到藏民族很多日常商業活動與漢民族之間的溝通,不存在藏民族純粹需要精神支柱的問題。只是藏民族堅信一切生活,包括世俗生活,都來源於宗教,這就是他們重視靈魂的聖潔,重視精神世界的超脫的原因。

《岡仁波齊》的不足在於沒有深挖藏民的宗教生活,更沒有從宗教生活的角度去詮釋和演繹整個朝山的起源、謀划、克服困難、迎接生死,當然也就做不到展開宗教的想象力,絲毫沒有想到在面對神山的泥石流和聆聽老轉山者的教誨,在每天晚上的誦經和替旅店老闆磕頭這些事情的時候,宗教思維在起什麼作用。

像《少年派》電影中,想象人與老虎在海上一個多月共處一條船,而枯燥的洋麵上會有成群的飛魚浪漫飛過小船的上空,這樣印度式的超現實主義想象,在《岡仁波齊》當中也就不會發生。

靈魂到達什麼地方,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族群的人區別於另一個人或者另一個族群的人的最終分界。而要探索一個民族的靈魂究竟到達,或者會在什麼地方,應該是一部文化電影的使命。

描繪靈魂到達什麼地方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要從一個人或者一個族群的內部,使用他的或者他們的思維去看待外部的世界。用宗教的視角發現宗教的視野,用宗教的思維詮釋宗教的生活,應該是《岡仁波齊》的密碼。

神山岡仁波齊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種思維;同理,朝山的路也非一條路,而是一種世界觀,這就是結論。

影片上映后佳評如潮,甚至如「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個團隊一起走才能走得很遠」這樣的企業管理觀感也作為影評,說明影片沒有達到它的目的。《岡仁波齊》還只是漢族人看藏民族的電影,不是藏民族看世界的電影。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獲取授權請點擊「閱讀原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