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教育最可悲的事:家長捨不得管,老師不敢管

視頻中,女教師對男生進行批評教育,男生頂撞老師,女老師被激怒,猛扇男生一耳光。男生也不甘示弱,回擊了老師一個耳光。

(完整視頻,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看到這個視頻,我有兩個強烈感受:

1.這個男學生好大膽!連老師都敢打!

2.這個女教師好大膽!連學生都敢打!

今天99%的老師是不敢打學生的。老師打了學生,哪怕很輕微,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就會找到學校、教育局,要求老師賠禮、賠償,老師輕則顏面無存,身敗名裂,重則開除教職,丟掉飯碗。

老師在「一朝被蛇咬」后,對調皮搗蛋的孩子只好不聞不問,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在學校,老師不敢管。在家裡,家長則捨不得管!有人曾問李雙江打孩子嗎?李雙江說:「不打,捨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勸說,我們嚇唬一下。

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很多家長都是這種心態,偶爾因孩子頑劣發了回火,過後還懺悔不已。

(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和兒子李天一)

老子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自古以來天經地義,初會學話的小兒都會念「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可是現在,父母不願教,老師不敢嚴,父子關係、師生關係徹底扭曲。

每家每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三代六口圍著轉,家長捨不得打、捨不得罵,老師在批評孩子時瞻前顧後、縮手縮腳。

其結果,很多孩子蹬鼻子上臉,脾氣越來越大,任你怎麼給他講道理都不管用。那些問題孩子更加驕橫跋扈,我行我素,自毀前程。

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就因涉嫌輪姦被判刑10年。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做過一次演講,題目叫《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其中有一段話我很認同:

「我們教育的主體思路是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給孩子更多的快樂,給孩子更多的遊戲時間。

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教育?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

如果在全社會形成對孩子讓步的氛圍,以後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們的未來是很可怕的,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是接不住未來發展的重擔的……」

02

去年《歡樂頌》熱播,劇中懂事暖心的小安迪圈粉無數。小安迪就是劉濤的女兒王紫嫣出演的,7歲的小姑娘已經很會照顧弟弟。劉濤曾驕傲地說,一雙兒女都挺懂事。

有一次上《金星脫口秀》,金星問劉濤的教育秘訣。劉濤說:女孩子從小要懂規矩,不能過於隨意隨性,「對孩子不能一味遷就,孩子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管得住他的人」。

說得真好!孩子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管得住他的人!然而,現在很多孩子天王老子都管不住,更別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過去,遇到孩子不聽話,家長會寄希望於學校。他們說:「等到了學校就好了,自然會有老師管著他!」把孩子交到老師手裡時,還不忘再三叮囑:「不聽話,你就打!」

我們那小時候,孩子幾乎都是怕老師的,再不怕父母的孩子,對老師還是有些敬畏的。

人應該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能自覺約束自我,不做出格越軌之事。

古語說:「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所以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故事。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孩子連老師也不怕了。不但不怕老師,還辱罵老師、惡搞老師,甚至像文章開頭這位男生那樣打老師。

曾有一個視頻,兩名高中男生圍毆老師,還對著鏡頭嘶吼:「我是學生,你們能把我怎樣?」

這就是被《未成年人保護法》喂得無知無畏的初生牛犢!

這就是被全社會寵得無法無天的未來!

03

只是,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記得這則新聞嗎?一個熊孩子拿水往親戚的鋼琴鍵上倒,孩子爹媽以「哎呀,小孩子不懂事」推脫,還反說「好心幫忙洗琴」。

親戚不好發火,於是笑眯眯誇熊孩子幹得好——後來熊孩子再接再厲,在商場用可樂「洗」了一架60多萬的進口鋼琴,被索賠19.8萬折舊費。

你捨不得教育孩子,社會會狠狠地教育他!

深圳有一個學生,喜歡鑽研奧數,卻走路慢慢吞吞總愛遲到,同學給他起了個雅號叫「奧特慢」。後來他被父母送到英國念高中。

有一次回國,他給我們講了個經歷——他假期去一家華人開的中餐廳打工,結果第一天上班就遲到了五分鐘,被解僱了。

他沒有想到,第一次因為遲到所受到的嚴厲懲罰,竟是丟了飯碗。

而最令他醍醐灌頂的,是那個華人老闆的最後忠告:「小夥子,如果我不解僱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殘酷!」

在式教育的嬌寵之下,讓學生罰站也如走鋼絲,遲到自然可以逍遙法外。但多年以後,因一種積習所引發的重創,這該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04

與其等待孩子將來被社會敲打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小教孩子有所敬畏,敬畏生命,敬畏尊長,敬畏規則。

舊時,家有家規。家規會刻在戒尺上,子弟一旦違反,戒尺伺候。古人懂得,無規矩不成方圓,立規矩須有懲戒。沒有懲戒,規矩形同虛設。

現在很多家長會和不聽話的孩子「約法三章」,但堅持不了幾天,孩子就反悔。究其因由,多是因為只有胡蘿蔔,沒有大棒。

通過合理的懲罰讓孩子從抱有敬畏之心,才不會無視家規國法,公序良俗。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最近幾十年,國人通過各種渠道學習了西方先進開明的民主教育理念,注意到了對孩子們身心的保護,將傳統的私塾教育的「戒尺」輕易扔掉,卻沒有學到西方對問題學生的懲治手段和法律法規,導致教育用「一條腿」走路,自然容易變得畸形。

只用表揚和哄去教育孩子,期望單純用感化去教育問題學生,只是「雞湯大師們」的一廂情願。

教育必須有相應的懲戒制度,這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

幾乎所有的美國學校都有禁閉室,學校有權將違紀學生停課、關禁閉、周六返校禁閉、開除直至送少年懲戒學校。

韓國有《大韓民國教育處罰法》,包括允許使用長度不超過100厘米、厚度不超過1厘米的戒尺打男女學生的小腿。

英國《2006年教育與督學法》規定,教師有懲罰不規矩學生的法定權利,包括:罰寫作文、周末禁閉、校長懲戒、停學。體罰包括允許打手心,每雙手不超過三次,允許鞭打男生的臀部不超過六下……

05

我們當然不提倡恢復體罰制度。

但是,如果只維護孩子的權利,而不強調他們的責任,如果孩子可以隨意挑戰秩序而沒有任何懲戒,家長和老師只能說服,只能作所謂的「思想工作」,那這種教育制度是不是有效的?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是一種隔靴搔癢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溺子如弒子。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讚美中長大,適宜的批評有百利而無一害。孩子如同樹苗,如不及時修枝剪杈,極易長成「歪脖子樹」。

家長不僅要自己嚴格教子,還應和老師形成統一戰線,同心同德,形成合力。絕大部分老師是為了孩子好,批評是「愛之深、責之切」。只要批評得對,家長就應該支持老師。

很多人長大后對老師充滿感激,就是因為老師及時給出批評,「懸崖勒馬」,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師感慨,畢業后真正感恩老師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評多的學生。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別把孩子當成摸不得、碰不得的稀有動物。越是稀有物種,生命力越弱。

延伸:

現在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全民富二代!

作者:青欖君

每個周末的清晨,我都會去小區後面的一顆大榕樹下晨讀。經常能看到這個小男孩,幫他做環衛工的母親打掃街道。

打掃完了,母子倆還會一起歇一歇,說說話。溫情的畫面令人感動。

小男孩和母親穿著同款的運動鞋

眼前的這一幕,讓我情不自禁聯想到前不久發生在上海的一則新聞:

一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用手狠狠地拽著一個環衛工人的頭髮拖行數米,旁邊其他環衛工急忙上前攔架。記者一採訪才知道,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

這位母親已經48歲了,做環衛工10多年了,一個月才幾千塊錢。她的女兒孩子都有了,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吵架、打架……

同是環衛工的子女,為什麼這個小男孩這麼體恤母親,那個年輕女子卻成了「白眼狼」?

我問小男孩的母親: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麼教育的?

這位外地來的女環衛工不善言辭,說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來,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我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

這句眾所周知的俗語,沒有滿足我的好奇心——窮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操蛋。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種因素造成了這種區別。

這種因素究竟是什麼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後,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時沉迷網路,時常半夜翻牆出校上網。一日他照例翻牆,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學校盛傳他見鬼了。後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說,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捨不得住旅館,在牆下坐了一夜。

有沒有被這個父親感動到?可是假如這個父親的艱辛,沒有被調皮搗蛋的兒子意外發現,兒子會洗心革面、改邪歸正嗎?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后,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屏蔽,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又怎能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當下的,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顧家庭資源稟賦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夫妻倆加上四個老人,六個人面對一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是含在心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過去的確是成立的。上學時,我拚命地努力,想通過學習,去爭取更好的生活。我從來不大手大腳地花錢,因為我知道,父母供我讀書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都是他們的血汗錢。不僅是我,那個時候,我身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這樣。我們從小目睹父母辛勞、體驗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熱愛生活」的道理,有著奮鬥與吃苦的自覺。

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熱了有空調,冷了有暖氣,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

我一侄子今年參加完中考,接下來就是一個長長的假期。他爸媽讓我幫忙,介紹到我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體驗生活。

第一天,他回來跟我們彙報說:老闆教了各種技術,學會了做好幾種飲品,也能炸雞排和薯條了。還沒忘自誇,原先的廚藝不是白研究的。

第二天,又向我們說:「這奶茶店可真是太賺錢了,那麼幾勺糖粉,加上點水,加上一塊檸檬片,就要賣五塊!以後,我看開這麼個店兒不錯!」

後來,我跟他分析了各種費用,他一算,看來,錢也不好賺。

每天回來,都有新的話題,要麼是告訴我們一天做了些什麼,要麼就是店裡來了些什麼人,還知道了一些送快餐的騎手和一些業務員的事兒,說的頭頭是道的。

有一天我問他:上班容易不?

他說:也容易也不容易,我這上班這幾天,把一輩子的哥姐都給叫了,臉都笑僵了。

我問咋回事兒?

於是,他給我來了以下表演:

「哥,來啦!喝點什麼?」

「好咧姐,你稍等,坐一會兒,馬上就好!」

「哥,進店來坐一會兒吧,有免費WIFI,有空調!」

「姐,你是喝橙汁還是喝奶茶,姐,糖要多加還是少加?姐,兩勺糖夠嗎?」

「姐,味道怎麼樣,多提意見,姐!」

「姐,你慢走,沒事兒過來玩兒啊姐!」

「哥,你走好,哥歡迎再來!」

「姐,帶著朋友來玩兒啊!」

他吧啦吧啦,一口氣說了一大串,笑得我直不起腰來。

我說:「真是不容易呢!等你發了工資,你就拿著這錢去旅遊吧!好好犒勞一下自己!」

他說:「算了吧,我不想去旅遊了!」

我說:「為啥?你不是早就想去了嗎?」

他說:「我還是拿這錢到時候孝順孝順我爸媽,孝順孝順我奶奶,給他們買點東西吧!」

我把這話轉告給他爸媽,他們倍感欣慰。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時,創造物質的腳步自然會停歇。反之,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有父母擔心,當別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時,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儉約,會不會讓孩子感到變得自卑、壓抑,影響健康快樂成長?

我們要求孩子勤苦儉約,不是說要像祥林嫂一樣,天天跟孩子訴苦,抱怨「我們很窮,買不起東西」,嘮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還不是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還有臉嗎?」這麼做,當然會把貧窮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揮之不去。

在生活的艱苦面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另一種是坦然面對,自立自強。父母的選擇與示範非常重要。

我認識一個母親,雖然家裡很窮,但總是穿著乾淨而陳舊的衣服,很早去撿瓶子,又很早回家給女兒做飯。她的臉上從來沒有那麼多情緒,洋溢著淡淡的知足和隨遇而安。而她的父親也是那麼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浹背乃至臉色通紅,依然平和得沒有一點脾氣,開開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著粗茶淡飯。

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種在困境中仍然充滿希望,在貧窮中依舊保持堅韌的意志品質。這樣的父母培養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貧窮中,也不會養成寒酸、刻薄、拘謹的習氣,相反還能直面現實,錘鍊內心,進入曾國藩所說的「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的境界。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里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觀和教育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難,只要人活著,肯勤勞,就有轉機。

比爾蓋茨:再富不能富孩子

一項調查顯示,每7名富豪中有1人擔心的是:父輩財產使子女失去動力和野心,財產越多的富豪擔憂程度越高。對子女的擔憂高居「富豪憂慮榜」的第二位,首位是個人健康。古今中外,家境殷實、有所成就的知名爸爸們,是如何引導子女面對財富的?

歐巴馬:欲為女兒找最低薪工作

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夫婦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年輕時都做過最低工資的工作,如今也希望為兩個女兒尋找最低薪工作,讓她們體驗一把賺錢糊口的「亞歷山大」。

他說:「我們正找機會讓她們感受工作並賺取回報不一定是好玩、刺激和公平的,可是大多數人每天都這樣過日子。」

蓋茨:再富不能富孩子

比爾·蓋茨和妻子美琳達都十分疼愛孩子,但他們認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鈔票中長大的孩子,無憂無慮中將會一事無成。」

他在一次電視採訪中表示,孩子們零用錢很有限,必須通過做家務來獲得零用錢,13歲以後才能擁有自己的手機。他認為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站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來說不是好事。

談及子女教育,蓋茨表示,越早讓子女了解世界的不平等,越早鼓勵子女到貧窮國家去接觸當地人,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幫助。「我女兒看過一段錄像后,總想知道貧窮國家同齡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她能為錄像中的那個孤兒做點什麼。」對於三個孩子,大方向上,他和他的妻子一直努力淡化財富對他們成長的影響,盡量剝離家世帶來的特權感,讓他們遠離鎂光燈,做普通的孩子。

2008年,蓋茨承諾將580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全數捐出,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巴菲特:金錢會將純潔的父子關係變複雜

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富二代」彼得·巴菲特在19歲那年終止自己在斯坦福大學的學業,投身於音樂創作。當時他身無分文,但父親不會再給他一分錢的生活費。「因為我已經成年了,而且父親本來就是個吝嗇鬼。」彼得笑著說。祖父曾經給了他9萬美元,卻被父親拿去變成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份。他跟兒子說:「再過10年,這些錢至少能變成900萬美元。」彼得卻很快就賣了股票,拿著這筆錢搬到舊金山,租了一套小房子,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

然後,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為人們提供錄音服務,每小時35美元。斷斷續續地有顧客來,一個星期錄幾個小時,賺一兩百美元勉強度日。

30歲那年,彼得一家四口還住在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讓妻子和女兒生活得更好些,於是生平第一次開口跟父親借錢。父親搖著頭說:「金錢會將我們純潔的父子關係變得複雜。」

父親拒絕借錢給自己,讓彼得沮喪了好一陣子。他一氣之下貸款買了套大房子。幾年之後,他不堪還貸的壓力,又將大房子賣掉換了套小公寓。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父親那麼做,只不過是想讓他自己去經歷和懂得生活。

音樂工作室在不斷發展壯大,彼得想做一次巡迴演出,但需要很大一筆錢,父親跟他說:「你先去籌到90%的錢,剩下的10%,我借給你。」於是,彼得去找很多機構和人,他們無一例外地問:「跟你爸要,不就得了?」彼得不得不厚著臉皮跟人說:「其實,沃倫·巴菲特除了做慈善事業很大方外,從不輕易給人一美分。」最終,靠著四處籌借的錢和父親借給他的那10%的錢,由彼得策劃、編寫的音樂舞蹈劇終於在華盛頓國家廣場盛大演出。

2006年,沃倫·巴菲特把大部分財產—高達370億美元的錢捐給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之前的3個月,巴菲特給彼得打了電話,告訴他自己的想法。彼得真誠地對父親說:「爸爸,我真為你驕傲!」從不表揚兒子的巴菲特則回應道:「孩子,我也為你驕傲!」對父親來說,兒子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他對自己喜愛的事業的投入和專註以及即使功成名就依然不變的平常心和淡定,都無愧於「巴菲特」這個姓氏。

司馬光:關心子女非金銀

北宋傑出史學家司馬光,一生教子,修身為要,儉樸為重。

常教誨其子司馬康:「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之教子警句,被經久傳誦。

遵父教誨,司馬康以儉樸自律,學有所成,博古通今,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為官做人廉潔儉樸。

林則徐:留財子孫做什麼?

林則徐曾寫對聯表達教育思想。「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後代像我這麼廉潔、聰慧,我把錢留給他反而損害了他的鬥志;子孫不如我,留錢給他反而使他好逸惡勞,留的錢越多越是增加其過錯。

蔣震:對金錢的態度比擁有金錢更重要

香港最大的注塑機生產商和銷售商蔣震,從貧苦農民成為億萬富豪,自奉甚儉。

1990年,年近70的蔣震把他震雄集團價值30多億港幣的資產全部捐獻給社會,成立「蔣氏工業慈善資金」,培養的工業技術專家。同時,他經常教育子女不要不勞而獲,要做對社會有貢獻、有責任感的人。

他的六女一子都懂得父親所說的「對金錢的態度比擁有金錢更重要」的道理。四女兒蔣麗莉說:「父親給我們留下的最大的財富,是對金錢和對人生的正確認識和態度,這是我們一生都受用不盡的」。

曾國藩:不讓子女來京居住

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他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

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給紀澤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僱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做矣。……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給紀鴻兒寫信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他對女兒也同樣嚴格。咸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兒:「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 他還告訴兒女、家眷:「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且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僱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毛澤東:沒給子女留下任何物質財富

毛新宇在《母親邵華》中提到,爺爺沒有給子女留下任何物質財富,我們能繼承的,是爺爺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爺爺那些厚重如山、深邃似海的精神財富,完全是全民共享、人類共有的公共資源,而作為毛澤東的孫子,我只不過是更有義務、更有責任使之發揚光大而已。

版權聲明:文章版權屬原作者或機構所有,我們用戶推薦或投稿的精選文章均註明作者和來源。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聯繫微信ltj10068,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

-今日文章推薦-

1、銀行卡地震!今天,劉強東正式宣布!

2馬雲: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3、猝不及防!共享寶馬橫空出世!每公里1.5元、不用掏油錢、帶wifi…有人笑了,這群人急了!

3、我們只知大勢將至,卻不知未來已來

4、今天,最安靜的他,成了全亞洲最富有的人

5、別了!王健林!

6、喜迎十九大,中央已確定31省(直轄市、自治區)黨委常委名單及職務!

7、重磅 || 深圳已淪為賭場?!

關注即可瀏覽查看歷史文章

深圳高端峰會論壇

用深圳視角關注轉型的

交流合作投稿 ltj10068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