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醫養生 中醫揭示病汗五源

「陽加於陰謂之汗」,然作汗之源,或曰汗血同源,或曰汗為津所化,或曰汗為心之液……只言汗源之一、二端也。且生理、病理不別,多讓人模糊不明。故為汗之機可簡識,作汗之源當詳辨。余讀書偶有所獲,於此粗述病汗之五源,即木熱流脂之「油汗」,火灼氣騰之「氣汗」,土郁濕蒸之「黏汗」,金迫水結之「涼汗」,水泄精奪之「精汗」。

中醫揭示病汗五源

人身之氣貴沖和,陰陽乖變則病生。陽動蒸陰則為汗,陽者火也,火靜則藏於木火土金水之中。動則火出:有鑽木取火,擊石取火,戛金取火,掘土取火,水動之處亦有火,然火之態不同,其勢亦有強弱之別。陰者水也,包羅甚多,「人身內養形之精、津、涕、唾、氣、血、液七般陰物耳」(《醫理》)。水寧則循其道行,躁則或流,或溢,或滲,或脫,或泄。此病汗之機。

木熱流脂之「油汗」

《柳州醫話》:「木熱則流脂,斷無肝火而無痰者。」王孟英贊曰:「此語未經人道,余每以雪羹、龍薈治痰,殊與魏君暗合。」由此筆者認為,素體濕盛之人,土氣旺而侮木。木氣不暢,其人情志多不遂,久之則木郁而熱生,煉津為痰。痰聚於內,其體局部津少而脂多,火無津制,其勢更甚,直烤其脂,脂受火烤而油或出於面,而或流於背,只因痰聚之處不同,實乃痰火互結為患。是脂為汗也,治此王孟英尤專。

火灼氣騰之「氣汗」

火灼氣騰之汗見於溫病火熱之邪充斥於氣分、血分之證。唐容川《血證論·汗血》曰:「陽乘陰而外泄者,發為皮膚血汗矣。」氣分、血分火熱之邪,以津血為載體奔溢於外,發為氣汗,即唐容川所謂陽乘陰者也,故其證氣分見大汗出,血分見汗血即肌衄。其人內無痰食瘀之阻,里氣暢達,但火邪獨盛。熱勢甚而深,部分津液被火直化為氣,騰溢於外。是氣為汗也,治此氣分用白虎湯,血分用清熱涼血之法。

土郁濕蒸之「黏汗」

土氣壅滯,運化失常。而濕淫於內,瀰漫肌腠,如尤怡言:「人氣之濕,屬太陰所化,在氣交之分。土兼四氣,寒熱溫涼,升降浮沉,備在其中,當分上下中外而治,以兼化四氣,淫佚上下中外,無處不到也。」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久之濕郁化熱而逼濕外滲於膚表,其性黏膩,故曰黏汗。是濕為汗也,治此三仁湯之屬可為。

金迫水結之「涼汗」

金迫水結之「涼汗」即人常謂之「冷汗」。張景岳曰:「汗證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能致汗。所謂寒者非外寒,正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必多有汗出者。」筆者認為陽氣大傷失其固護之職,元陽之氣欲亡,水寒射金,金中火出。金涼而水冷,水頓結而隨氣脫出,遂見魄汗淋漓。其人身常清,數栗而寒,膚必冷如冰。是水為汗也,微者,扶正氣,玉屏風散斂之,甚者,芪附湯之任。葉香岩曰此為「鎮陽理陰」之法。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有一醫案:朱三六。脈微汗淋,右脅高突而軟,色痿足冷,不食易飢,食入即飽。此陽氣大傷,衛不擁護,法當封固。人蔘、黃芪、制川附片、熟於術。

此案中脈微乃陽氣弱之象,右脅高突而軟是金中之火欲出之徵。

水泄精奪之「精汗」

水泄精奪者,其人怠惰不振,疲乏無力,懶於言語,多思睡眠,時汗濈然由皮膚而泄。此因水失封藏,致陽氣之精隨水而奪也。是精為汗也。治此精汗,桂枝最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