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呂克·貝松:28世紀的電影怎能沒有中國人

「證明全世界不是只接受好萊塢一種模式的電影。我們跟好萊塢最大不同在講故事的方式,美國是做超級英雄來宣傳美國的意識形態,他們是最好的,他們要跟外星人戰鬥去保護地球,但我們不是,我們沒有超能力,我們都是普通人,說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普通人也有英雄主義,普通人也可以做英雄。」

昨天,在出席「《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北京看電影沙龍」時,該片導演呂克·貝松談到了他對電影的感受:「藝術也好,電影也好,應該給我們打開不同的大門,這可能有風險,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你不能讓大家沒得選。」

「我只是反對一直吃快餐。」呂克·貝松說。

「會有更多民族融合」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由呂克·貝松傾九年之力打造,電影改編自法國最受歡迎的科幻漫畫《韋勒瑞恩和洛瑞琳》。呂克·貝松表示,之所以選擇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一是圓多年的夢想,二是這個故事能包容任何天馬行空的想象,將創作發揮到極致。「我想選擇這樣一個故事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場景,這個故事發生在阿爾法城,一個空間站,很多不同種族的人居住在一起,還要加上3000多種外星生物聚集在一起。我相信如果大家覺得這麼多人居住在一起很困難,那麼到那個時代,居住在一起會更加的有挑戰性。」

對於觀眾拿《星際特工:千星之城》與《星球大戰》做比較 ,呂克·貝松對《星球大戰》大力讚揚,「盧卡斯導演非常厲害」,但他同時也表示兩部作品還是有很多不同,《星球大戰》運用了很多希臘元素,復古感強烈,而《星際特工》則會有更多文化融合,「我與漫畫作者關係很好,我很希望拍出這部電影,來致敬漫畫。」

最看重觀眾如何獲得更好體驗

作為一名「視覺控」,呂克·貝松在打造視效上絕不手軟,豪擲2.1億美元構造出一個28世紀人類與3000多種外星生物共榮共存的宇宙空間站——阿爾法星城。這個擁有精緻華麗的場景與「馬卡龍色」瑰麗的外星生活空間顛覆了以往人們對昏暗外太空的固有印象,同時也展現了導演超凡的想象與創作。片中不僅場景誘人,3000多種外星生物的展現也令人嘆為觀止。除了少數由真人扮演的外星人以外,電影里更多外星人是通過CG特效來製作呈現。為了逼真的視覺效果,電影的特效製作部分一次性打包了曾製作《阿凡達》、《星球大戰》、《權力的遊戲》的全球三大頂級特效公司維塔數碼、工業光魔和Rodeo FX,三個頂配團隊首次聯手,為影片製作出2700多個特效鏡頭,比當年的《阿凡達》還多700個特效鏡頭,以頂級的技術打造出這部暑期檔末最強的科幻超級大片。

儘管如此,呂克·貝松表示自己並非只重視技術而忽視演員,相比之下,他說自己「更重視演員,我不是特別在乎CG。我拍了駱駝的樣子給演員做參考,讓他們學駱駝走路,訓練演員走路用了一周,但是我覺得很值得,演員這種走路方式表現出來了外星人來到地球,適應地球環境的一面。」

對於大家關心的票房,呂克·貝松表示,高成本投入並沒有增加自己的票房壓力,「我對票房沒有壓力,一部電影如果特效很多的話製作成本會很高,這我早就知道,但我們的團隊付得起——要知道我做第一部電影的時候甚至都付不起大家的工資,所以現在我已經很開心了。我考慮的不是票房,而是觀眾如何通過買我們一張電影票獲得更多更好的體驗,這才是我最看重的。」

「藝術也好,電影也好,你不能讓大家沒得選」

呂克·貝松表示,現在的自己只是以更為開放的心態創作出帶給觀眾更好體驗的作品。作為世界電影的倡導者,他說如果有更多影迷支持這部電影,他會非常開心,因為這是一個證明,「證明全世界不是只接受好萊塢一種模式的電影。我們跟好萊塢最大不同在講故事的方式,美國是做超級英雄來宣傳美國的意識形態,他們是最好的,他們要跟外星人戰鬥去保護地球,但我們不是,我們沒有超能力,我們都是普通人,說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普通人也有英雄主義,普通人也可以做英雄。」

在呂克·貝松看來,好萊塢就是在做快餐:「十年前也有很多傑出的好萊塢科幻大片,但近年來整體的創新已經消失了,現在無非是一個超級英雄跟另一個在打鬥。我並不反對大家吃快餐,我只是反對一直只吃快餐。好萊塢就是以賺錢為目的,快餐確實可以賺錢,但不是我的興趣所在。我們不能因為大家喜歡這個東西就一直重複,就像有不同菜系、法國有各種美食,你不能只是因為快餐賺錢就一直做快餐。藝術也好,電影也好,應該給我們打開不同的大門,這可能有風險,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你不能讓大家沒得選。」

放入演員 不是為討好市場

呂克·貝松認為,、法國乃至歐洲很多國家歷史悠久,有很多值得挖掘和思考的東西,對世界也有很大好奇心,能接納不同文化,但他在美國很難看到本土文化之外的電影,好萊塢也並不真正喜歡舶來品,「在美國,其他國家的電影可能要去很小的影院才有。毫不誇張地說,我在巴黎可以看到八十多個不同國家的電影。這比好萊塢要豐富得多。我不是不喜歡美國電影,我不反對也不抵制美國電影,但我也喜歡電影,喜歡法國的、德國的、義大利的電影……這些電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如果只看超級英雄主題,我們的思維就可能枯竭。我是想爭取電影話題的多樣性,為文化多樣性去奮鬥。我不單單希望某個地區的電影成為主導者,如果你天天吃一種菜你可能會厭煩,但是你今天吃法國菜,明天是義大利菜,可能就會很新鮮。歷史悠久的國家會很有文化內涵底蘊,更包容,反而是美國這種比較新的國家,我可能會比較抗拒,他們的文化比較單一,只喜歡吃美國菜,我不是很喜歡。電影的多元性很重要,希望大家去捍衛自己認為是電影的東西,不要讓別人代表你。」

在呂克·貝松看來「世界電影的未來一定在和歐洲而不是好萊塢」,所以28世紀的電影里,怎麼可能沒有人,因此他這次選了吳亦凡,「很多情況下我知道大家對選演員有質疑,美國電影很多時候選演員是為了市場,但這是不對的。我的電影是因為在28世紀,如果沒有人的話會奇怪,我見了很多演員,我覺得吳亦凡很好很職業,所以我選他。拍《聖女貞德》的時候,我可沒有為了討好市場放入演員。」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