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路上

圖片攝於北京八大處公園。

有很長時間沒有更新了,有不少朋友在各種渠道聯繫我,謝謝大家挂念。

為什麼沒有更新,因為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讓我開始懷疑表達(言說和寫作)的意義。雖然這些事情並不在日常生活的範圍內,但我總覺得,一個人不能只關心日常生活。或許現下你覺得很多事情遙不可及,可以不必關心,但事情背後的聯繫,以及事物發展的速度很可能遠遠超出你的想象,真正能迸發的能量也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在這種情勢下,「理性」的表達似乎完全沒有什麼意義,或者說,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因為力量實在是太單薄了。你說了,寫了,又能如何呢?哪怕公開聲明自己沒有敵人,也全然不能阻止其他人的惡意。這個世界,並不是由說的或者寫的邏輯來支配的。有時候,反而會讓表達的人心灰意冷。

我很久沒有登錄公眾號後台(許多留言沒有看到,對不起朋友們)。有一天登錄,才發現有位朋友幾乎在每篇文章之後都評論了,內容是一樣的:「我是孟老師的學生,想直到孟老師的消息……」。

我想起來了,那是去年寫的《懷念孟老師》的文章。孟老師不幸病逝,網上沒有一丁點他的消息。去年終於找到他的蹤跡之後,我寫了那篇文章,本來是表達自己的感謝和懷念。不料發出來之後,幾乎每個月都有孟老師的學生在後台與我聯繫,說現在和他斷了聯繫,看了文章才知道,希望能去祭拜……

這件事讓我想起,表達或許不能正面抵抗強權,但可以為保留一些善意和感念,為自己,也為他人。

但是關於表達,我仍然懷有深深的疑惑。

每天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鏗鏘有力、言之鑿鑿的表達,不少都是「一切……無非是(都是)……」這樣篤定決絕的形式。在這些表達之下,世間紛繁複雜的萬物,經過削刪,只剩下些簡單直接的結論,讓聽眾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但是時間拉得長些,你又會發現,同一個人往往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表達,甚至作出完全相反的表達。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在每次表達時那種篤定決絕的姿態。

這是怎麼回事?有朋友跟我說,與某位業界大佬近身接觸過機會,才發現「原來他的表演型人格,已經深入骨髓,講到自己都信了」——雖然,「他在內部會議上絕不會那麼講」。

但是除此之外,我也願意相信,這一切不可能都是表演型人格,或許在某個時間點上,我們就是那樣的篤定決絕。只是,我們必然要面對很多的片段,它們可能是不連貫的。

盧梭寫過感動了無數人的《懺悔錄》和《艾彌爾》,但如果你看過塞繆爾·約翰遜的《知識分子》,就會知道盧梭的私生活是怎樣。以前我總無法把兩者統一起來,難道說盧梭就是虛偽的人,《懺悔錄》和《艾彌爾》不值得一看?後來我明白了,這就是不連貫的片段,這就是世界的複雜。

不只名人,普通人也是如此。「不努力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不能有尊嚴的活著不如不活」,我曾經見過好些人,不但篤信這些觀點,而且在堅定的踐行。但是我也親身體驗、親眼目睹過疾病和變故的巨大影響,以及經歷之後的巨大轉變。所以如今,再聽到那些決絕的表態,我願意相信它是真誠的,也願意保持一份懷疑,更願意留存一份包容,給日後可能要面對的變化。

想到這些,這個公眾號還是應當繼續更新下去。表達或許不那麼理想,不那麼美妙,也沒有想象的那麼意義重大。但是表達了終歸勝過沒有表達,儘管結果未必在你的想象之內。

很多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有天晚上正在數學系的大教室里,對著書把代碼寫到紙上(這樣去機房的時候就只要輸入不用思考了)。忽然發現不對,不知什麼時候身邊上自習的人都已經撤了,換了完全不同的一撥人。正在納悶,前頭講台上來一位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大字:宗教常識。原來是旅遊相關的公共基礎課的內容。上完那堂課,以前關於宗教的知識完全來自《西遊記》的我,從此真正有了了解宗教的興趣。

讓我們繼續更新罷。

我打算從本篇開始,每篇的末尾講些自己認為有意思的東西給大家。

最近在看郭建龍的幾本遊記,從《穿越百年中東》到《三千佛塔煙雲下——東南亞五國文化紀行》再到《印度,漂浮的次大陸》。寫作的風格是獨立、嚴肅、真誠的,又沒有一本正經的距離感,歷史知識的講解很多,相當有利於拓展我們對這些地區的認識。更重要的是,Kindle版都很便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