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黔東北:左手人文,右手生態

提起貴州,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苗族文化,其實,貴州文化的豐富與深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此次我們選擇了一條尚鮮為人知的苗寨以外的探尋之路,在黔東北銅仁市的石阡,在普通的仡佬族、侗族人家,感受一種生態與人文相互成全、互為血脈的力量。

世人皆知貴州有世界級的喀斯特地貌,更熟悉「地無三尺平」的描述。貴州的山勢通常並不高,卻起伏無數,山路拉長了旅途顛簸的過程,也拉長了旅行者的期待。

黔東北的大部分地區也是地勢險峻,深山之中,孕育出敬畏、守和、低調的文化特質,迥異於慣常理解的「少數民族風情」,反而更接近古時中原地區的文化。

一方面,蜿蜒的烏江從黔東北奔流而出,連通了黔貴與中原,相對閉塞的地理環境,使得中原的主流文化形態與審美傳入后得到較好的保存。

另一方面,在黔東北聚居的多為仡佬族、侗族,苗族極少,與苗族文化相比,這一地區的傳統文化也少了點輕歌曼舞的浪漫逸趣,對於自然和生活,更多了一份肅穆與講究。

在黔東北的村落中,家家戶戶都在正廳設立香堂,供奉「天地君親師」,這幾個字的寫法也頗有講究——「天」不帶刀,「地」不離土,「君」不開口,「親」不閉目,「師」不並肩。即便是在深山之中的普通人家,香堂上這五個字的寫法都不會有錯。石阡的萬壽宮,前身是一個富商會館——隨著當年水路的茶葉生意,這種常見於東南沿海地區的建築形式也流入了黔東北,隨之傳入的還有茶文化。少數民族喝茶,大多出於生活必需或祭祀習俗,而黔東北的茶真正是因「品」而生,連「茶聖」陸羽都給予肯定:「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黔東北有一種罐罐茶,在一隻形如紅茶奶杯的土陶罐里加入比較粗老的茶葉,直接放在炭火盆上加熱,至茶水沸騰,夾起一塊碳條,抹去罐口的白色泡沫。若天氣寒冷,還可以加入生薑片一起熬煮。這種如今看來「粗鄙」的飲茶習俗,常常被認為是出自「邊地」,其實,這是地地道道的「大唐飲茶法」,與陸羽在《茶經》中記載的主流飲茶方式極為相近。還有石阡苔茶,基本保留了一千多年前的品種基因,茶葉剛長出來時是紫芽,成年後才慢慢變綠,但以紫芽最為珍貴。

苔茶與罐罐茶,當初都是源自中原漢地,在古老的中原文化與特殊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黔東北地區衍生出獨特的自然崇拜,除了在祭祀、建築、圖騰等方面有所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綠色、環保的細節。比如,石阡有一道名菜「神仙豆腐」,取當地山中獨有的野生「神仙葉」,經浸、泡、揉、洗、過濾后,以爐灰「點化」靜置,做成色澤艷綠的豆腐,配上黃豆和香菜,以酸湯調味,整個製作過程都不動火。

地理與文化、生態與人文的相互成全,可以說是黔東北最大的特色。

Tips:

石阡與黔東北

石阡位於貴州東北部的銅仁地區,毗鄰遵義市與黔東南自治州的凱里。以石阡為中心,可架構起貴州東部旅遊網路,同時它也是貴州東北部仡佬族、侗族自治區集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人文村寨

黔東北是仡佬族、侗族聚集地,除石阡外,烏江下游集中分佈著道真仡佬族自治區、沿河土家族自治區等充滿少數民族風情的村寨。由於村寨多散落在深山,完善保存了清代乃至明代的古建、民居,民風淳樸自然,大多還保留有古老的家族傳承文化以及傳統祭祀活動。

■ 自然生態

黔東北的主要山麓佛頂山、梵凈山,在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之外,也點綴著特色的古村、古寨。

石阡境內的主要河流為龍川河,山脈為佛頂山。佛頂山有2392種植物,119科806種脊椎動物與昆蟲,能看到在別處難以循跡的紅腹錦雞和白頸長尾雉,珍惜的豹貓也經常出沒,由於生態多樣性豐富與保存完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美麗生態科考」的第一站。

溫泉是石阡的一張城市名片。城南溫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可以說是第一座經過人工雕琢的天然溫泉,源於松明山麓的清泉常年恆溫45℃,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可直接飲用。

■ 交通

貴陽—石阡,全線高速公路,從貴陽機場出發約5.5小時車程。2016年安江高速即將通車,屆時貴陽到石阡只需2.5小時,它也將成為貴陽到江口、銅仁最便捷的通道之一。

夜郎故地:最初的敬畏

汽車行駛在黔東的崇山峻岭之間,盤山道形如臂彎折起一般,走起來絕不輕鬆。潮濕厚重的濃霧籠罩在城鎮、古寨,以及佛頂山交替變換的視線里,偶爾有一縷陽光打破陰翳,直曬懸崖谷底的神秘之境,如同已消失不見的古夜郎國那樣惹人遐思。

夜郎的性格

14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經跋涉至黔東北地區,在《水經注》中,他如此描述這一帶的水路流向與狀況:「溫水出牂柯夜郎縣,縣故夜郎侯國也……溫水自縣西北流,徑談藁,與迷水合。」牂柯、談藁是古郡名,臨近今天的貴陽,由此酈道元也給出了夜郎古國的大概位置。

距離貴陽市350公里的石阡縣,被普遍認為是地域廣大的夜郎古國的核心地帶。由於地形、地勢的原因,黔東北仡佬族、侗族等民族的分佈更為零散,幾乎沒有大型的聚居地,但無論進到多深的山中,都能在沿路看到小而精巧的村落,有時兩條小路就能勾畫出一個村子,有的村子只有不到十戶人家。

這種無法完全依賴團體的獨特生存環境,讓當地人對天地、自然保留著最初的敬畏,對信仰與圖騰也更為專註。在整個黔東北地區,也能聽聞民謠、山歌,但幾乎看不到輕快的歌舞場面,當地少女的傳統服裝,極少繡花,胸襟部分是大片的天藍色與草綠色。

「仡佬敬雀」背後的生態觀

關於夜郎的起源與發展,酈道元也依當地傳說做了明確記錄,稱拜竹王為首領的夜郎子民在唐初時發展成單一的民族——仡佬族。

從石阡縣城出發往西南方向,經過短暫的高速公路和蜿蜒的盤山狹道,一座深藏在佛頂山坳口之中的古樸山寨——堯上村便出現了。每年農曆二月初一,堯上古寨的遊客數量會達到頂峰,人們不辭辛苦地趕到這大山深處,只為一睹已經流傳超過300多年的「仡佬敬雀」的盛況。

一陣高亢尖銳的嗩吶聲過後,身穿紫襟藍布衣的仡佬村民將作為祭牲的豬羊以象徵竹王的竹竿抬出巡遊,直至以紅黃綠為主色調的神龕前,與糕餅一起,獻給天地,也獻給神龕背後的葫蘆神鷹巨像。獵獵舞動的旗幟也是紅黃綠三色的,上面各書敬語與法詞。身穿黃袍的佛道先生與身穿紅袍的主祭法師環繞祭桌舞蹈,伴隨著念念有詞的「咒語」,響起低沉的牛角號聲,人們虔誠地焚香敬拜。

如今,超過95%的仡佬族人聚居在貴州,其文化傳統尤以石阡地區保留最為完整。敬雀節原本是敬謝神鷹為仡佬族人免除瘴瘟的義舉,後來這種敬拜擴展到百鳥生靈,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仡佬族對天地生靈的尊重,不止表現在節慶,可以說深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堯上村屋頂上的脊獸,是雀尾與銅錢或者雀獸與蓮花的組合,村子旁邊的山水丘陵也以魚、雀命名,孩子們也會「拜樹為父」,作為自己的庇護神。

在仡佬族的文化里,侵鳥、污水、毀樹,是侵犯神靈的嚴重事件,佛頂山下延綿的古樹植被得以完整保存,與敬雀文化不無關係。

Tips:

夜郎之支

關於夜郎的起源與發展,酈道元也依當地傳說做了明確記錄:「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漢武帝時,有竹王興於豚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去。聞有聲,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遂雄夷濮,氏竹為姓。」「濮人」,即夜郎的主體居民,在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歷經「卜」、「百濮」、「僚」、「夷僚」、「葛僚」、「仡僚」等稱謂的變革之後,拜竹王為首領的夜郎子民在唐初時發展成單一的民族——仡佬族。

敬雀節中的特色文化

■ 毛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竹王」崇拜,與傳統的「龍」崇拜並肩。

■ 木偶戲:石阡木偶戲是古代杖頭傀儡的遺存,主要演唱形式是高腔、平彈,盔頭、方巾、拷子、摺子等服裝道具富有民族特色。

■ 儺戲:神秘且地方特色濃郁的一種圖騰崇拜,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種折射與展現。

樓上古寨的避世與敬世

樓上古寨位於黔東北的深山之中,建立在陡峭的山壁沿線,早年間,從寨子到縣城的三十里路崎嶇難行,就算天不亮時出發,返程時太陽也下山了,當地人稱「兩頭黑」。近年一些鄉村公路得到修葺,往來也要6個小時。

明弘治六年(1494年),江西的周氏兄弟避難至此,看這裡僻靜難尋,正合心意,於是留了下來,慢慢發展起一座以周氏家族為主的村寨。

樓上古寨最大的特點,是根據中原文化中的北斗、八卦劃分各項職能,如東南為生產區、西南為居住區等,居住區內,更以各條依山而建的道路結構出一個草體的「壽」字。

古寨里大面積保留著以梓橦宮為代表的明清建築群,民居多為四合院、三合院,搭上極具特色的內八字龍門,意在辟邪、聚財。人們依然在這些古老的建築群之中生活,雖說年輕人不多,但這座古寨還能活在當下,已屬難得。

除了位置偏遠,樓上古寨能夠完整保留,更多還是因為當地人對自然、對祖輩、對信仰有所敬畏。除去老宅,散布村中的古墓也給這裡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與其他村寨不同,這裡的古墓與民居是混在一起的,有「陰宅陽宅合一」之說,形成獨特的墓冢文化。

Tips:

說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阡侗族世代流傳的一種特色民俗。縣內各地的「春官」,會在「立春」前後到村民家裡說春詞。說春詞實際是唱,有簡單的歌詞,內容各地有所不同,大致是說來年的節氣、收成、耕種注意事項等。花橋鎮背坡村的封氏家族,唐朝開國年間獲封「春官」,傳承至今。

尋常人家的「和」與「貴」

與好奇心旺盛的遊客們喜歡到貴州尋訪的民族風情不同,黔東北更多具有的是一種帶著歷史沉澱的文氣,別有一種「高冷」,卻也讓人驚喜於它的不俗。

飯桌上的「和」與「序」

堯上村的「六合三角宴」上過央視一套的美食節目,雖然地處深山,也頗有些知名度,宴席本身也讓人過目難忘。

「六合」,是指有六個桌角的飯桌,根據天地六合的東方哲學,按方位擺放,人不能占著桌角,那是「神」的方位。簡單一張飯桌,也能說出「天下」的道理。堯上家家戶戶都用六合桌吃飯,這種桌子市面基本沒有售賣,都是自己家打造,在北京也能看到它的身影,不過就屬於「設計師」款了,售價不菲。

六合三角宴的「三角」,是指每逢慶典、祭祀,全村人會在神鷹廣場聚餐,要用六合桌擺成等邊三角形,桌子依據赴宴人數的多少遞增,但永遠保持三角形狀,賓客依身份、年紀等,從第一張桌子開始順序就坐。

六合是「和」,三角則是「序」,有所尊,有所敬,甘為人後,這種尋常人家的胸襟與氣度,於我看來才最難得。

堯上村民風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這裡並不只是傳說,祖輩流傳下來的木屋制建手藝,屋頂上少不了要有鳥形檐角,閣樓上也永遠留著一扇不封閉的空窗,意在給闖入的盜賊留下一條生路。

Tips:

■ 仙人街

開車在羊腸小路上顛簸2個小時,才能到達距離石阡西郊十公裡外的關口坪。這裡海拔1080米,有一塊巨大而平整的石頭,村民稱為「天外來石」,長1000米,寬200多米,像一條人工打造的石板路一樣平坦,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一個化石印痕。有專家認為,2.5億年前這裡曾是濱岸沼澤地帶,因此經常會在這片高原石街的縫隙中發現貝殼的化石或者印痕。

■ 印把山

印把山如同一枚碩大的官印,倒扣在石阡縣河壩場鄉,腳下樂回江穿行而過,最終流入烏江。當地人相信印把山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傳國大印,旁邊河壩場盆地境內的白岩屯、螃蟹屯,則形同御案與文筆。

自然而生的「貴氣」

石阡縣城很小,開車十分鐘就可以轉一圈,走路也不過個把小時,但就在這片小小的區域,卻散布著文廟、萬壽宮、東嶽廟、北塔寺、天主堂等一大批古建築。

據說,明永樂十一年(1413)石阡建府後,知府李鑒第一時間便修起了文廟。這座文廟分為三進院落,院基漸次升高,自下而上建有廟牆、禮門、義路、泮池、狀元橋、名宦祠、鄉賢祠、大城門、天子台和大成殿,不僅規模宏大,而且極其符合建制,與北京孔廟的建築格局一般無二。

石阡曾經富庶,多半靠著茶葉生意。當地建築規模最為宏大的萬壽宮,就是當年大茶商左成憲出資修建的。這位左老闆出身江右商幫,最早從石阡運茶葉到涪陵,再從四川運鹽回石阡,后川南戰亂,他改將石阡茶葉運至江南,再從江南運回瓷器、百貨。依靠茶葉貿易,左成憲成了石阡最成功的商人,據說修建萬壽宮時,他一人便出資四十萬兩白銀,雖然不對應的山門、高築的防火牆等改造,帶著一種讓人莞爾的「任性」,但精美的磚雕、石刻與戲台雕梁,依然讓人眼前一亮。

樓上古寨的周家四世祖周國禎,官至省藩署參房,相當於今天的省政府秘書,後退隱返鄉,周家一脈不斷開枝散葉,子孫也傳承了官宦人家的教養與氣度。在樓上古寨,不管房子是建於明末還是清初,全都乾淨整潔,哪怕家中只有垂暮老人,屋內正廳依舊一塵不染,香堂更是雅緻有序。

我們在黔東北探尋過的幾處古村,楹聯文字都精巧工整,不僅字體娟秀,主題、用詞、對仗之講究,不見「天增歲月」、「竹報平安」,多是「雨紓將至」、「燕踏歸來」,聽人說寨子里出過四十多位進士、貢生、秀才,應非虛言。

林間溪水永遠乾淨無雜物,山間行車永遠禮讓於前,太虛洞里有紅布祭祀的舊俗,地面上看不到絲毫雜物。這種舉手投足間自然而然的修養,讓當地人在生活中始終保持著平靜、富足的心態,也讓這種平靜的生活自有一種持久的生命活力。

探秘尋寶黔東北

與貴州其他地區相比,黔東北的生態維護似乎得天獨厚——以佛頂山為中心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雖然只有15200公頃,但由於地理位置特殊,躲過了第四紀冰川的襲擊,成為眾多與恐龍同時期的孓遺動物的避難所,為黔東北生態圈的多樣與繁盛提供了堅實基礎。而仡佬族與侗族對自然動物,尤其是鳥類的敬仰文化,也使得動物生物鏈得到了支持與保護。

尋珍之路

佛頂山的山腳,稀稀疏疏地散落著一些玲瓏的小村鎮,村民們的背簍里盛著當地的各種草藥、山珍販賣,我唯一認得的是靈芝,但個頭大得出奇。

山上終年被高山雲霧籠罩,路常常走著走著就沒了,山坡險陡,於人是險境,對各種植物來說卻是理想的生存空間。在山中停下腳步用心聆聽,彷彿都能聽見植物生長的聲音。

在貴州登山,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體驗。

黔東北獨特的氣候與地形,讓佛頂山有著極其複雜、難以歸類的植披形態,針葉林、闊葉林、混交林以及蕨類灌木蔓延,這種原始的生存狀態,也讓登山之路充滿了探索的神秘與興奮,隨時抬頭或許都是一個驚喜。

即便少見野生動物,但在各種漿果、蘑菇的包圍之中,依然能感覺到一種勃勃生機。靈芝漫山遍野都是,漆面的,啞光的,傘兜有的朝上有的朝下……護林員董維國能根據土壤質地與氣候差異,遠遠分辨出靈芝的生長地以及靈芝的種類,他帶我們找到的靈芝,根莖粗壯,傘兜完整,比人的臉還要大。

董維國當上護林員之前,也是靠出售山珍為生,當時山裡還有像五步蛇那樣的危險生物出沒,他右手缺失的食指,就是當年被蛇咬後為求保命自己親手砍掉的。現在,董維國不再需要為了維持生計而豁出性命,作為護林員,他的重要職責是引導慕名而來的遊人們保護山林生態,同時,也不讓他們迷失在那些美麗而危險的植物的誘惑之中。

擦肩而過的豹貓

佛頂山的生態植被好,鳥、鼠等小動物較多,根據鄉民提供的情況,佛頂山保護區管理局設下紅外線照相機,多次拍到豹貓在甘溪鄉鋪溪村附近活動的影像,貴州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管理站的站長冉景丞決定帶著科考隊去尋找豹貓。

冉景丞一直走在隊伍前頭,辨認著豬獾、山羊和各種禽類的爪印,山路漸漸隱沒在密林深處,有些羊腸小道幾乎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如果發現比較大的貓科動物腳印,呈五爪形,糞便帶尖,那便是豹貓出沒的證據,但豹貓對氣味非常敏感,聞到人的氣息絕對不會出現。所以科考隊可能要在同一地點駐紮數天,最好還能趕在雨天,好隱去人的氣息。貴州大學林學院的張明明老師,還曾試過在手上抹羊糞來遮蓋自身的氣味。

科考隊最終沒能親眼看見豹貓,他們離開之後一天,豹貓又在之前安放的紅外相機中出現了。這應該是一隻年輕的豹貓,長約40厘米,估計有20多斤,不過,科考隊剛剛離開它就輕率地出現在同一地點,也有可能是一隻缺少經驗的幼年豹貓。

TIPS:

野外科考小常識

■ 兩套衣服:平時盡量穿紅色等鮮艷的與山林顏色有所區分的衣服,便於同伴相認,迷路時也更容易被發現。蹲守期間換穿迷彩服,可以作為保護色。

■ 一個動作:遇到大中型食肉動物或毒蛇,身體不要有大幅度的動作,最好維持原先的狀態,佯作看不見,向偏離危險的方向撤離。

冬日的棲息

入冬的貴州,一旦下起雨來,那種濕冷讓人膽顫。但是來到石阡中部山區的鴛鴦湖,寒冬的凜冽感減退不少,擦著湖面飛馳而過的鴛鴦群,也讓人混淆了季節。

在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與四川盆地過度的斜坡地帶,不僅氣候溫暖濕潤,而且喀斯特地貌發育十分完好,鴛鴦湖周邊與5鄉、9村緊密相連,山坡、丘陵的地貌與仡佬族的種植習慣,成就了大片的稻穀、玉米,再加上愛雀、敬雀的古老傳統,這裡自然成為鴛鴦理想的棲息地與繁殖地。每年在貴州留守過冬的鴛鴦超過700隻,占春夏季活躍時期的半數以上。即便是深冬,乘船入湖,在貌似桂林山水的山間穿梭,依然能見到成群的鴛鴦。

TIPS:

觀鳥須知

■ 時間:最佳觀鳥時間為每年3-6月。淡季觀鳥,可在日落之前兩小時左右,深冬時分以下午三四點為最佳。

■ 交通:鴛鴦湖位於石阡鴛鴦湖國家濕地公園,思劍高速、江瓮高速、S302省道、011縣道穿園而過。園中主幹道、林間小道貫穿,也適合自駕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