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書法講座 | 鄧派篆書流變(十八)

3.崇古成癖,純以大篆作信札

在很多人看來,吳大澂主要的身份是學者、金石家,與民國的羅振玉多有相近處。其實吳大澂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是一位全才: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精通詩詞音韻、能書擅畫,應該能夠達到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所謂的「通人」標準。他的篆書用字精準,不以狂怪之態示人,筆意渾厚靜雅,不見縱橫使氣處。其醇厚的學者氣息自然發於筆端,體現出他卓爾不群的藝術修為。

篆書自漢代以後已經逐漸退出實用舞台,多在卷首題名、碑額及少數碑碣中使用。元、明兩代涉獵篆書的名家也屈指可數,藝術水準並不高,筆下多是徒具其形,聊備一格罷了。至清代,篆書雖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復興程度,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創作形式也能不拘一格,如條幅、對聯、中堂等,但以此體尤其是大篆作信札者似乎只有吳大澂一人而已。究其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其一,信札本為友人之間互通信息之用,以實用為目的,需要字跡清晰、書寫快捷,故以行草書為多。其二,篆字為古書體,由於歷代文字的改革變遷,在尋常人中能識篆、寫篆者終是極少數的,更不要說以尚有很大研究、考證空間的大篆為之了。或者換一個角度思考,即便是書寫者有此駕馭能力,也需要收信人有足夠的學識與之相匹配,才能順暢認讀。要符合這樣的條件,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那麼,吳大澂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呢?這其中除了通過文字傳輸信息之外,更重要的含義當是文人墨客間的一種文字遊戲。

吳大澂的大字篆書無論形神都有些「正襟危坐」的感覺,筆墨間缺少揮灑意味。但他的大篆手札則體現出輕鬆別緻之趣,行筆遒勁暢快,章法疏朗跳躍,毫無拘謹之感,通篇的氣脈渾然一體,與其他書作相比,給人煥然一新之感。這足以說明吳大澂絕非普通書匠,在其擅長的領域是完全可以抒其性情、激發藝術靈感的。此件大篆手札(見附圖)是寫給其座師潘祖蔭的。因潘氏卒於1890年,故書時定在吳56歲之前。其文曰:「夫子大人函丈:許假拓本至感至感。以一日為度不敢緩當,蒙鑒諒。所帶五彝二鼎、王伯姜鬲,本未寄歸,其餘各器未及多帶,亦自悔之。昨得殘銅恐出偽造,乞再審定。敬叩,鈞安,大澂謹啟,二十二日。」作品的尺寸為縱24.5厘米、橫12.2厘米,字徑約在1厘米左右。其字形微扁,重心略向右下傾斜,字距、行距都較為寬鬆,大小、疏密一派天機,極得《散氏盤》精神。其點畫果敢有力,骨勢洞達,起收處寓率意於含蓄之內,在頓挫中現蜿蜒之致,將文人的書寫性與金文的質感完美融合,可謂心手合一、動靜相宜。由於學術性和藝術高度的統一,其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信件本身。透過作品表面,我們可以領略到吳大澂高超的技法功力、深厚的學術積澱以及文人的心性。除此之外,其學與藝互為依託的理念和高屋建瓴的文人精神更是使人嘆服不已。

4.吳大澂對於篆書發展的貢獻

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張宗祥對吳大澂的篆書有著極高的評價,推其為近代第一人。他說:「晚近大家,其吳大澂乎?力渾氣厚而不失規範,真正宗也。」又:「近世篆書,當推吳氏為第一。無荒傖之習,有凝重之風,各體皆工,且能熔冶於一爐,獨成名作。此非石如專習漢碑頭,十蘭(錢坫)、良常(王澍)專工秦篆,近時老缶專書獵碣所可同日語也。」客觀地講,此評雖顯過譽,但我們可由此獲知張氏的品評是以「博取」和「凝重」為主要標準的。鑒於張氏的學者身份,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之所以青睞吳大澂,是因為其作品中的「熔鑄」成分和「力渾氣厚」的藝術氣息。這是站在更為宏觀的立場上的評價,包含著濃郁的學術意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