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書法長相伴 墨寶話「家風」

書法長相伴 墨寶話「家風」

本刊記者楊劍

吉林省四平市政協原副主席劉天舒老先生今年76歲,在他坎坷多舛的經歷中,書法佔了相當的比重,伴隨他度過幸福的晚年。

這是記者在採訪劉天舒老先生76歲壽誕時的第一印象。

貧窮不惰青雲志

劉天舒1966年大學畢業,剛分配工作即遭遇文革變故,被下放到工廠接受對知識分子的教育改造達七年之久。文革後期在落實政策中被重新安排了工作,除了在企業做過領導工作外,先後在市公安局、市檢察院和市政協等單位工作,直至退休。

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從劉天舒來到世間開始,他就飽嘗了人世之艱辛。1941年解放戰爭初期,劉天舒在戰爭的硝煙中來到人間,緊隨其後就是暴風驟雨來襲,而殘酷的現實絲毫不管他此時是否知曉什麼叫世故滄桑。

在那段充滿艱辛甚或荒誕的日子裡,貧窮是大多數家庭的顯著特徵之一。然而,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日子沒有了盼頭。

1949年,當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新成立的時候,深處山村的劉天舒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即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直到當他看見地主被打倒,家裡分到了土地,生活才有了新的希望。那份藏在他心裡讀書的渴望開始沸騰起來。

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讓劉天舒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不過在國小期間,除了學習,他做的最多的依舊是家裡的農活。那個時候的學生,上學基本不用交什麼費用,但是劉家上下仍然得面對無處不在的壓力。為了能減輕一點家庭負擔,他從童年起就協助大人割草拾柴、開荒種地……在他讀國小時,沒有參加過任何課外活動,不是他不想和其他同學一起玩耍嬉戲,而是因為生活的艱苦容不得他有半點停歇。貧困的生活,讓他初嘗了人間的艱辛。

劉天舒深深地明白,要改變貧窮的命運只有不斷的學習。可是,在那個相對趨於「穩定」狀態的年代,社會環境仍潛存著太多的不穩定因素,或許作為社會構成元素的人,一種具有思維能力的個體,更容易或者說更有機會被時代的熔爐鍛鑄成鋼。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很好的例證。青少年時代的劉天舒,則在頗具嘲諷意味的東方文明古國的國度里,印證著與高爾基和奧斯特洛夫斯基這些文學巨匠們筆下的主人公一樣的人生命題。

專註器樂學習培養藝術情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中的光景也變得越來越好。閑暇之餘,劉天舒也有了新的愛好。於是,哥哥放在家中的笛子成為他最大的「玩伴」。

自從迷上了笛子,為了能夠把笛子吹得更好,每天天還沒亮,他就早早地起床,跑到屋后的空闊地去練習,從氣息的收發、指法的輕重,到音符的強弱、樂曲的節奏,不斷練習、總結和提高……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時,自己還拿起二胡,在哥哥的指導下練習和演奏。

上高中后,劉天舒更是每天上學、放學都將笛子帶在身邊,一有時間就拿出來練習。漸漸地,靈動、悠揚、婉轉的笛聲也能不時地從他的笛子里飄散而出,縈繞耳畔,那一刻,劉天舒的喜悅、幸福、滿足,也同那美妙的笛聲一道,在空氣中氤氳開來……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立志學習笛子的意願,劉天舒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了學習笛子的過程中。無論是列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寒風刺骨的隆冬,他爭分奪秒,刻苦練習,開腕、口型、手指發力等配合練習……一段時間下來,雙手酸痛得連筷子都拿不住,手指被笛子磨出了串串血泡和層層老繭,但他依然樂此不疲,苦習不輟。

「得益於年少時對器樂不斷的苦練,從笛聲的抑揚頓挫到胡琴運弓時的疾頓緩起,讓我能夠體會書法的韻律意境和運筆方法,為後來學習書法創造了條件,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或許正是源於對樂器愛好的緣故,才有了他後來對書法的痴迷。

結緣書法 曲藝相通

「先前,自己從未接觸過書法。」談到自己醉心的書法時,劉天舒坦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是一名在職的幹部,去黨校參加培訓。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課堂的抽屜里意外發現一本前期學員遺忘的《歐顏柳趙四家字帖》彙編的小冊子,課後就隨意地翻閱起來,翻著,翻著,無形中就對書法產生了興趣。回家后,就買來了紙筆,開始學習練習起書法來,不練不知道,這一練習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起初,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他從最基礎的點、橫、撇、捺開始練習,一筆筆地練,一點點地學,不斷地總結、摸索、改進和提高。

可是,日復一日,字依舊歪歪扭扭。身邊了解書法的朋友告訴劉天舒,「按照你這樣的方式練習下去是永遠練不好的,寫書法首先要手穩,只有手穩了你才能開始一筆一劃地寫下去。」為了增強腕力,有一位朋友建議他練習書法時手上綁著一個鉛塊。他接受了這個建議,每天堅持練習。由於練習的時間較長,執筆的右手背起了腱鞘炎,腫起了一個大包,疼痛難忍,不得不做了手術,直到現在手背上還留著一塊不小的疤痕。

說到這段經歷,劉天舒不以為然:「當時只是自己苦練,從未接受過專業老師的指點,按照這樣的方法練習了數年,但效果不佳。後來才知道學習書法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臨摹法帖。」

劉天舒的兒子劉鐵漢介紹道:「從退休開始,老爺子就把書法作為他最大的愛好。一開始,還只是每天寫寫練練,後來就變成了痴迷,每天晚上練字到深夜,凌晨起來又繼續寫,當時我母親覺得老伴太過於痴迷,怕影響到他的身體。經常勸他悠著點,但每次勸說總是無效。後來老母親被他的毅力感染。也開始陪著老爺子一起購買筆墨紙硯、書法字帖、視頻等資料,也偶爾陪著他一起練起了書法。」

藝術創作所呈現的是一種理念與審美的品味,對於一個血液里都流動著藝術因子的人而言,縱使微風帶來細微的氣流,也能讓他的世界煥發生機。執著於書法藝術的劉天舒,每每面對那些影印在紙張上的線條,他總能在其中尋到如同觸電般的感覺,書法震撼著他的心靈,而這種力量,不斷地感動著他,同時,還使他從某種有限性的藝術求知中獲得巨大的超越,這種難得的經驗,使得劉天舒在落筆的一瞬間,總是顯得那樣的堅定和安靜。

二十餘載鑄心得

時至今日,劉天舒練習書法已有20多年,較為擅長楷書和草書。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劉天舒對練習字帖中的字時常是不認識或者是認錯字,為此他特意買來各種書法字典、詞典,再遇到不認識的字時,他就翻閱字詞典。後來他怕時間久了遺忘了,乾脆做一本書法字帖庫,裡面收錄了筆法相近的字詞。

在學書的實踐中,他體會到學習書法不下苦工不行,雖然下了苦工,但方法不對也不行。為了打好書法的基礎,他首先側重於學寫楷書。他認為在楷書中,小楷的要求更嚴謹,難度更大,應首先重點寫好小楷。為了過小楷關,他曾用五年時間專攻小楷。期間,除了在廢舊報紙和其他書法用紙上臨習外,還在最難控制筆力的光面紙上寫了六本小楷。為了寫好小楷的豎和勾,單獨練習這兩筆就寫滿兩個光面紙裝訂的筆記本。

為了寫好草書,他在識讀草書的偏旁部首,區分近似字和疑難字上,下了很大功夫。因書法作品一般都用繁體字,為了識別更多草字,他買了繁簡漢字對照的專著,此外,還買了《書法大字典》《草字彙》、于右任的《標準草書千字文》和歷代草書名家的法帖,反覆讀寫和練習。為了能流暢自如地寫好草書,他不但專門閱讀了兩遍新華字典,並在字典的每個字上標明一種或幾種古人的寫法和出處。在此基礎上,他自己編寫了近千字長、雖不押韻但卻實用的《草書不韻歌》。在採訪中,老先生說:「在練習及創作草書作品時,我已基本不用翻閱草書字典,就能比較流利地書寫了。」

「對於我而言,練習書法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承襲這種優良的家風。」劉天舒告訴記者。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圖騰,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從歷史淵源和民俗習慣來看,書法曾經在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特別是以家風、家訓為內容的書法作品在家庭中最為集中,在家庭中起著「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家風家訓是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現在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通過練習書法能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懂得去繼承好家風、家訓,對於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特別有幫助。」劉天舒在談及家風與自己醉心書法時這樣說。

平庸的藝術在於悅人,真正的藝術在於悅己。劉天舒老先生默默徜徉於書法藝術的海洋中,筆耕不輟,享受著書法獨特魅力的同時,身體力行地傳播傳統文化,並以此影響著周圍的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