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人如何靠吃度過炎熱的夏天?

前段時間我不幸吹空調吹大發導致面神經癱瘓,俗稱面癱。一覺醒來,右半張臉完全無法控制,生不如死。一個美美的小仙女就此羞於見人,躲在閨房裡哭唧唧,父母賜予我一張完美童顏,我卻沒有好好珍惜。

動圖來自Tumblr

後來的日子裡再也沒有開過空調,就算是頂著39度的高溫,每天如蒸桑拿般汗如雨下(苦了室友和我一起忍受),也無法讓我忽視那擺脫我控制的半張臉。直到自己痊癒,才慢慢走出吹空調帶來的陰影,然而也並不敢放肆,畢竟我的驕傲放縱,全憑一張美麗的臉龐。

圖片來自Tumblr

生病期間我還在思考著:古代沒有空調,人們是怎麼在夏天解暑的呢?尤其是現在進入三伏天,一天比一天熱。

當然了,擁有無限智慧的中華民族兒女怎麼會向炎熱的天氣低頭呢?今天,鸚鵡廚房就帶大家一起穿越回春秋、唐朝、宋朝、清朝....看看古人是如何靠吃來度過炎熱的夏天。

圖片來自網路

其實早在周朝時期,人們就開始思考如何消暑了。《周禮·凌人》中記載:「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只不過那時的冰鑒主要是祭祀用的。

圖片來自網路

後來冰鑒使用頻率逐漸增高,也不再限制為祭祀用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冰鑒專門用來盛冰,其中嵌套了一個青銅缶,缶中放米酒,鑒中放冰,然後蓋上蓋子,過一段時間就能得到冰冰涼的米酒了。

圖片來自網路

那麼冰塊是如何製作的呢?

那時的人們利用冬天的低溫天氣將冰儲存在冰窖中,就是類似《天龍八部》中西夏公主和虛竹相識見面的地方。這個冰窖通常會修在又遠又深的地方,來保證冰的數量和質量,以免到了夏天不夠用。

南北朝時期,人們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誰說只有冰才能解救夏天呢?人們偏偏反其道而行,以熱治熱,大汗淋漓之後的涼爽在他們看來才是最解暑的,於是便產生了湯餅這樣的食物。湯餅後來發展成索餅,《釋名疏證補》中說:「索餅疑即水引餅,今江淮間謂之切面」,也就是類似湯麵的一種食物,和韓國人熱衷的參雞湯有異曲同工之效。

圖片來自網路

然而人們並不是以熱制治熱后,就放棄了用冰。唐朝時期製冰更加發達,「冰棍」就是在這時候產生的。人們在冰桶中撒上鹽,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不久之後冰棍就能吃了。

圖片來自網路

到了宋代,冰制食物越來越多,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態勢。北宋汴京的「砂糖冰雪冷元子」、「涼水荔枝膏」,南宋臨安的「雪泡梅花酒」….不僅如此,南宋時期的夜市冷飲鋪營業到三更時分才打烊。

圖片來自網路

除了這些冰制食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夏天消暑的飲食方法,直到現在我們仍在沿用。西瓜、綠豆、蓮藕、茶飲,都是有效的清熱解暑食物,尤以西瓜最受歡迎,宋代詩人方回《秋熟》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相關描述。

圖片來自網路

而清朝時期人們的消暑法子就更多了,有了前人鋪平道路,走起路來都自帶涼爽的風。更何況慈禧奶奶是何人?在吃上如此講究的她,怎麼能不拿出來說說?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一向「嚴於律己」,既然要吃,就得吃的好,在消暑小食上更是如此,不僅全部都要冰鎮的,花樣還必須多才行。

圖片來自網路

金易先生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一書,記載了宮女何氏對慈禧太后夏日在頤和園消暑飲食的敘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等。

甜瓜果藕不是把甜瓜切了配上果藕,而是把新采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葡萄乾、鮮胡桃,是把葡萄乾先用蜜浸了,把青胡桃(南方進來的)砸開,把裡頭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其它像酸梅湯、果子露就不在話下了。」

圖片來自網路

除了這般講究,據說慈禧和光緒在倉皇西行的路上都不忘吃上一碗冰鎮的酸梅湯。然而西安的地方官員並沒有提前儲冰,導致無法製作酸梅湯。聽人說太白山上存有千年不化之冰,她便命人取來供御膳房使用。

圖片來自網路

就說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吧,哪怕不吃都有消暑辦法。有句古話說,心靜自然涼,可我都已經心如止水了還是熱到想哭,十分慶幸我們都生活在現代啊。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