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喜迎十九大】一滴水的科技之旅

為了澆地的事兒,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東方紅村農民韓寶莊曾經心事重重。

從20米到50米,從50米再到80米,澆地用的水井越打越深。60多歲的老韓擔心,再這麼下去,總有一天會無水可用。

「大明塔似筆,哈河船如梭」,敖漢旗土肥站站長王國義則見證了老哈河從川流不息、草木叢生到如今的河床龜裂、乾枯見底。

十年九旱,連年春旱、伏旱、秋旱時有發生,這是內蒙古農業生產的現狀。

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全區旱作農業耕地面積佔到總耕地面積的比例高達70%,旱作區糧食豐歉直接左右著全區糧食生產形勢。不誇張地說,只有解決好水的問題,才能真正確保內蒙古農業發展的可持續。

「蒙古馬」精神再次得到演繹。乾旱少雨不但沒有砸了農民的飯碗,反而倒逼內蒙古人在旱作節水領域闖出了大名堂,開闢出一片新天地。記者近日到內蒙古通遼、赤峰等地採訪發現,農業用水的每一個環節均引入了科技手段,每一滴水都經歷了一次科技之旅。

留住天上水——「三跑田」變「三保田」

站在內蒙古敖漢旗豐收鄉白塔子村的山尖上俯瞰四周,梯田穀浪,綠樹蔥蘢。3年前,可不是這般光景。

由於村內坡耕地坡度較大,每逢下大雨,洪水裹著土壤順坡而下,不僅莊稼被沖得東倒西歪,地表的土和肥也全隨著水流失了,當地農民吃夠了水土流失的苦,稱之為「三跑田」。

辦法不是沒想過,穀子、玉米……能種的都種了,該試的都試了,到頭來都抵不過一場大雨。

只有留住水,才能留住土和肥,農民才能不餓肚子。

痛定思痛,白塔村人從生態治理中找准落子時機。2014年,藉助水土綜合整治的契機,白塔村人人上陣,將坡地改成了等高水平梯田。田地的坡度減小,水的沖刷侵蝕作用減弱,且每塊梯田的田埂稍高於梯田面,能夠保證水肥不易流出這塊田,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在自治區土肥站和敖漢旗農業局的指導下,白塔村村民徹底告別看天吃飯、靠天吃飯的舊思維,在梯田修成后,配合深耕深松、增施有機肥料等農業耕作措施,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轉變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梯田糧食玉米畝產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穀子產量由每畝100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

從「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到如今的「一畝頂一坡,家家餐滿桌」,白塔子村只用了兩年。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白向群對記者表示,內蒙古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體現。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旱作節水農業建設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廣大幹部群眾探索出了以「品種節水、設施節水、農藝節水、作物節水、機制節水、水肥一體」為主要內容的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方式,為內蒙古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用好灌溉水——「套餐」變成「自助餐」

「老闆,給我加兩桶肥。我家種的苞米,馬上要澆水了。」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項家村的李可仁來到「加油站」,他並非給農用車加油,而是給地里的玉米加肥。

據科爾沁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耿亞玲介紹,田頭上的「加油站」使用新型液體肥料代替傳統固體肥料,實現隨水追肥、水肥一體,以達到控肥增效目的。

「根是苗的嘴,水是肥的腿。」怎麼用最勤快的腿,輸送養分到作物嘴裡?

「以前水澆地,現在水澆苗。」內蒙古自治區土肥站副站長林利龍說,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求規律和特點,配兌成的肥液溶入灌溉用水,採用淺埋滴灌方式隨水直接注入作物根區的土壤。

「以前作物吃『套餐』,現在升級成『自助餐』啦。」錢家店鎮黨委書記魏勇總結道。利好消息風一樣傳遍十里八鄉,水肥一體化項目在科爾沁區迅速推廣開來。

在紅干椒之鄉開魯縣,位於東風鎮的水肥一體化紅干椒基地已達萬畝。村民謝國強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紅干椒從育苗到收穫要180天,至少要澆7次水。常規漫灌每畝地需水350立方米,滴灌只需要180立方米;大水漫灌肥料利用率30%,而液態肥直接作用於作物根系,吸收率達90%。

「省了人工還省了肥料。裡外里算下來,每畝地能省近百元,產量還上去了,你說咱農民能不擁護這好技術嗎?」老韓樂呵呵地說。

開魯縣農牧業局局長崔滿友則從生態的角度算了筆大賬:採用滴灌技術后,僅50萬畝紅干椒每年就能節水近1億立方米。對於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通遼市,這無疑具有極高的生態意義。

內蒙古農牧業廳副廳長賈躍峰表示,近年來農牧業廳先後組織實施控肥增效、控葯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動」和「推進耕地地力提升,實現控肥增效;推進統防統治,實現控葯減害;推進高效節水,實現控水降耗;推進輕簡栽培,實現控膜提效」的「四進四控」措施,制定了推進內蒙古水肥一體化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內蒙古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方向。

管好地下水——從「赤裸裸」到穿「保暖衣」

入伏以來,高溫天氣持續多日,而敖漢旗齊家窩鋪村的7000畝膜下滴灌玉米田卻長勢喜人。

立誠雜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子成讚歎:「以前是鑽到地里忙澆水,累得人夠嗆;現在是只需要合上電閘,就能站在地頭看澆水,清閑了,大傢伙晚上還有精力到廣場跳大秧歌。」

算好了生態賬,經濟賬反而愈發好看。據敖漢旗農業局局長辛華介紹,過去澆地耗水耗肥耗人工,玉米畝產也不過千斤上下,現在地膜覆蓋已實現了整村推進。不僅種植密度提升了,增溫保墒效果又好,畝產正向2000斤邁進。

為了克服乾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等制約穀子種植的不利條件,敖漢旗農業局探索研究了穀子全膜雙壟穴播栽培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穀子單產。

一個月不下雨,看不出旱;一天下30毫米,看不出澇。地膜不僅能防止水分蒸發,節水達到一半以上,發揮提溫保墒的作用;遇到洪澇時還可將多餘的水導入排水溝流出田地,做到旱能灌、澇能排。

截至2016年底,內蒙古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145.8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2021萬畝,10年增加了2.55倍,農民年人均新增純收入1200元左右。

敖漢旗薩力巴村的黃金苗穀子示範區,碩大的谷穗在夕陽下搖擺,王國義欣慰地說:「真好,又是一個豐收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