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抱團養老,看上去很美好,但為什麼加入的很少?國外是這麼做的

今天希望和大家討論一個最近比較熱的話題——抱團養老。

這個概念如今已經不是多新鮮的事情,如果你沒聽說小愛今天給你介紹下,不過抱團養老為什麼目前嘗試還是很少呢?

讓人卻步的原因到底在哪?國外又是怎麼做的?

還沒聽說過「抱團養老」?

或許有的朋友還沒聽說過「抱團養老」的概念,這裡小愛先給大家普及一下。

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青春偶像劇,有些劇裡面女生或男生們會一起合租在一棟公寓,每天各自上學、上班,回家后一起玩,還會感嘆上兩句:「如果能一直這樣和閨蜜(哥們)生活在一起,我們不需要男人(女人)也一樣!」

而對於退休不用上班的老年一族,這種「抱團居住互相照顧」的方式顯然少了很多顧慮,而且在很多地方已經實現了。

在廣西的一個小區,早上5點,快70的老盧會就被散步回來的老伴叫醒了。因為這天輪到她給同住的5個知青同學做飯。

老盧打算給「老夥計」們做自己最拿手的烙餡餅。「現在是這邊我們這幫人最少的時候,5個人15張餅就夠吃了。人再多點兒,我還真烙不動了。」

今年春節過後,老盧和老闆正式決定離開了他們生活多年的遼寧,搬到了廣西的一個小鎮,和一幫老夥計們居住進了一棟小樓。

住在這棟三層小樓里的人,都是當年和老盧一塊下鄉的知青。如今,他們住在一棟樓里,輪流做飯,打牌種花,有病互相照顧,閑來憶苦思甜。

談到為什麼不在家讓孩子們照顧時,老盧說:「讓孩子各忙各的事業去,我們老朋友在一起生活,跟家人一樣,熱熱鬧鬧,自給自足,自在而且舒服。」

在上世紀60年代,老盧曾經是為下鄉知青的一員,跟十幾個同學組成農村集體戶,直到70年代才會城,當時在鄉下,老盧她們過的就是這種集體做飯,集體勞動,互相照顧的生活,也非常熟悉和享受那時的日子。

隨著大家各自回城,各自工作,那時的集體生活彷彿一去不復返了,但退休后,面臨子女工作忙,平時業餘生活少,老同學們彼此聯絡時都感嘆如果能恢復當時的集體生活日子也不錯。

於是,老知青們從鬆散的聚會變成了「抱團居住」。為避免日常生活中發生小分歧,他們做好分工:大家輪流做飯,伙食費AA,每人每月500元,不做飯的就負責刷碗、收拾屋子擦地,每天做什麼菜式也是大家商量。

為了消除子女們最擔心的健康意外問題,老朋友們約定「抱團生活」里人數不能少於4個,生病了大家一起照顧,重病送醫院。去年,老盧手術住院,她沒讓在北京的孩子過來,「一天三頓飯都是朋友們送到醫院,每頓好幾樣,換著花樣做,感動得我邊吃邊掉淚」。

像這樣的「集體養老」團隊越來越多的在世界各地出現,而也有不少的地方有了類似的抱團居住老年人,「抱團養老」這個詞好像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老年人的生活中。

看上去很美!實際呢?

目前,全國各地的「抱團養老」或者叫「集體養老」大部分還是老人們自發的行為,這種行為背後當然也會有種種讓人卻步或猶豫的問題,小愛看了很多各地關於「集體養老」的案例,感覺問題主要在這麼三個方面:

子女方面的壓力

來自子女的壓力是最大的,一方面作為子女會擔心老人們搬出去集體生活對自己的照顧能力,另一方面子女也在擔心會面臨道德上的壓力。

自古還是以贍養老人作為社會傳統美德,老人搬出去住在很多家庭的觀念里還是子女未能盡孝的標誌,所以很多子女雖然忙於上班沒有時間隨時照顧或探望老人,但仍然不願意父母搬去離自己很遠的地方集體居住。

另一方面,很多家庭還有第三代孩子需要老人照顧,而老人也放不下隨時探望孫子孫女的情感需求,因此難以選擇過上「抱團養老」的生活。

對於這個問題,小愛認為,最好的解決方式是一方面社會的意識和理念跟上,因為抱團養老的確能解決很多老人養老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最好能在市區內建設專門的「老年集體公寓」讓老人距離子女很近的距離就能享受到這種集體養老的服務。

老人的彼此照顧能力問題

「抱團養老」的都是老人,那麼就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集體家中需要更多體力勞動的項目誰來做。比如日常的洗衣、搬運、登高爬低。

另外很多老人身體都有各種小毛病,當疾病發作時候,本身也是老人的同伴們只能互相照顧,照顧是否專業暫且不提,很容易因為勞累造成其他照護者的連鎖病倒。

最後,在現代社會一些新興事物或服務年輕人比較容易掌握,在家中他們可以幫老年人進行使用,但在都是老年人的集體居住環境中,很容易缺乏幫助。

對於這點,小愛覺得其實也是需要行業或社區的補充,比如在固定老年集體公寓可以引入專門的家政服務公司,對於需要體力的日常家政由服務人員完成。而對於新知識的學習和新事物的普及,既需要老年人自己有意識的日常學習,跟上時代進步,又需要子女和第三方的如街道、商家、公益組織等的關注,定期幫助老人們進行新知識的普及和幫助。

權益和規範問題

俗話說「同住屋檐下,難免起摩擦」,大家住在一起,就會面臨家務日常工作的分配,金錢支出的分擔,彼此人際關係等等問題。

現在大部分地方的老人「抱團養老」,都是自發性的,沒有機構或部門的主導,而如何分配工作使用金錢,也都像上面提到的老盧一樣,基於大家的彼此協議和自覺自律。

因為沒有制度約束,大家的權益保障就更多的依靠自覺,而如果出現了一些彼此的不快,可能引發更多矛盾。

如果有更多對於這種集體養老的規範管理,甚至有機構運營和協調,無疑會大大減少這種生活摩擦的出現。如果街道或社區有相應的協調和管理部門,對老人日常摩擦也可以進行評判和調解。

當然,無論有再完善的規定,最終需要的還是大家對自己的自律要求和互相的有愛謙讓。而另一方面,如果有建設完善的制度和規則,也可以讓這種老人的集體養老變得更加規範化,而不用像現在依靠之前的人際關係來維護。

美國人的湖畔抱團養老公寓

這種「抱團養老」的方式,在國外並不少見,之前美國德州四對夫婦「抱團養老」的故事,就曾經讓很多人羨慕。

來自美國的這四對夫妻,是認識超過20年以上的好朋友。孩子們長大后,他們就買了一塊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在尋找居住地時,他們選擇一片湖邊的草地,這裡遠離市區幾乎沒有人煙,但風景兼職美的讓人心醉。

於是他們選擇租下了這裡的土地,並一起開始搭建房屋,在選擇房屋樣式時他們兼顧了大家彼此的溝通和隱私,選擇了搭建四棟一模一樣的小房子,彼此相鄰。既能方便互相走訪,又能留下各自空間。

遠離市區的房屋一切都盡量做到自給自足,比如水源就利用屋頂的雨水收集器,而電力也是天陽能的。

而牆壁則主要以原木為主。設計師還特意保留了木頭的紋路。一片溫馨自然的氣息,森林的味道讓人特別安心,有種回歸最初的感覺。

德國人的「老少搭配生活」

而在德國有地方的老人過上了另一種日子。

德國人60歲后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但很多老人十分厭倦療養院里的單調生活,於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願組合在一起,過起了"老少搭配"生活。

一些老人甘願把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老人聊一會兒天、打掃花園、外出採購,等等。

實際上,之前關愛惟士也給大家介紹過類似的案例,在一家養老院里,他們就引入年輕人免費居住用勞動抵償房租的形式。

小愛:小愛沒有經歷過插隊,但經歷過大學集體宿舍的生活。幾個同學住在一起,每天輪流打水,互相幫助的日子的確值得懷念,抱團養老看上去很美,實際或許也是未來養老的一種道路,當然,如果能在家庭中養老也一樣是讓人羨慕的,生活方式只有你選擇哪種沒有誰更好。

當然,不管你選擇在家或抱團養老,如果您的親人有需要,關愛惟士都能在您身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