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注] 車行一路看雲南:全國「三農」媒體聚焦高原特色農業

在翠綠山巒中起舞,在一溪碧水邊歌唱,在古老村落中尋幽,在風雨廊橋上聽雨……

踏入雲南這片神秘古老、民族風情絢麗多彩的土地,總有風物在不經意間撩動你的心扉。

彩雲之南,山巒延綿。圍繞地理特點發展起來的高原特色農業,成為雲南最靚麗的風景。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茶則茶、宜牧則牧、宜游則游。雲南正以其地理優勢、氣候優勢、物種優勢和開放優勢,在產量、質量和效益上大做文章,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維補短板,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打造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的高原特色農業新典範;將各地傳統優勢產業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形成一個送項目進村,送就業到戶,送崗位到人,村村有良策,人人有崗位的局面,走出了一條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的「造血式」脫貧之路。

大山裡藏著辯證法。楚雄、大理、保山、德宏,5天4地,2000多公里的行程,對雲南因地制宜走新路的幾組辯證關係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雲南地處雲貴高原東部,四季溫潤,物產豐富,如何用好這多姿多彩的資源優勢?「生態和綠色是底線,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謀求發展是我們今後的大方向。」雲南省農業廳領導告訴記者,幾經考量,最終選擇在傳統農業方面做文章,並賦予它新的定義——高原特色農業。

為此,雲南制定出台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相關政策,重點打造雲花、雲果、雲茶、雲牧、雲咖、雲葯等優勢產業,著力構建高原特色農業經濟帶。「農業崛起」的大幕已經在雲南拉開。

芒市風平鎮遮宴村稻田養殖戶們已經嘗到了甜頭。近幾年,在當地政府建議下,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村民開始嘗試稻田養魚、養蝦。和傳統人工養殖不同,稻田裡生長的魚蝦主要以稻花、蚊蟲幼蟲和麥糊為食,肉質鮮甜且生態環保,被人稱為「稻花魚」。「『稻花魚』銷路好,一畝地至少能增收1500元。」村民告訴記者,自己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兩年村裡以稻田養魚發家致富的不少。為幫助農民提高養魚的效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芒市整合資源讓稻田養魚走上專業化、品牌化經營之路。「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在祿豐縣彩雲鎮秀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們看到紅掌、薰衣草、非洲菊等特色花卉正競相開放。

經過消毒后,記者踏進大棚,立即被紅掌花深深吸引住,彷彿置身在花的海洋里,一排排紅掌花在大棚里的架子上整齊排列著,紅艷艷的非常惹人愛。公司總經理陳明章介紹說:「我們的紅掌花卉苗和栽花的泥炭土都是從荷蘭進口的。進苗時,才有5厘米高。經過13個月的管理,好的就可以長到70公分左右高,大多出口到東南亞的越南、新加坡等國家,其中特優等級別的每盆可以賣到40元,等級最低的也可以賣到25元一盆。」

「看準市場、找准優勢,就一定要集中力量打造和發展。」2012年4月,公司在祿豐縣彩雲鎮白楊村委會租賃土地46畝,建設規模化花卉生產基地,到現在已經建成全自動溫室大棚3.1萬平方米,佔地100畝。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協會聯農戶」的發展思路,對彩雲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彩雲地區花卉種植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截至目前,彩雲鎮引進花卉種植企業30家,種植紅掌、薰衣草、非洲菊等特色花卉5000餘畝,預計年可實現花卉產值7500萬元,解決剩餘勞動力1000餘人就業。

思路對了,路就好走。雲南逐漸找准自身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化整體開發,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農產品基地不斷湧現。立足高原特色,探路現代農業,雲南人孜孜以求,多業態開發,正一步步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蓬勃的生命力。

取直自然有新路。新路來源於思路。走新路,關鍵在人,關鍵在路徑。

雲南西部,邊境線長達3000多公里,山大谷深,人多地少,很多地方「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如今,這裡正發生著逆轉貧困的翻天變化。這得益於雲南省對貧困戶建檔立卡動態管理機制、抓好產業扶貧、加大貧困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力度,並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力求精準扶貧精準到村、到戶。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單純的「輸血」扶貧解得了燃眉之急,卻不是長遠之道。只有變「輸血式」為「造血式」扶貧,使精準扶貧工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才能走上一條快節奏、高效率的扶貧快車道。

近幾年,騰衝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與高黎貢山生態茶葉有限公司對接,利用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在發展茶葉產業扶貧上大膽探索,把茶葉發展成為騰衝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之一。據統計,騰衝依託茶葉產業使茶園面積達到15萬畝,涉及茶農5.5萬戶,24萬茶農增收致富。其中,貧困戶增收達6000多萬元。「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項目」,騰衝各鄉風物不一,將各地傳統優勢產業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形成一個送項目進村,送就業到戶,送崗位到人,村村有良策,人人有崗位的局面,走出了一條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的「造血式」脫貧之路。

祿豐縣彩雲印象現代農業開發公司自成立以來,已帶動1萬多農戶脫貧,戶均增加3000多元。並帶領貧困戶發展種植優質水稻600畝,葡萄500畝,綠化苗木50萬株,優質牧草350畝,雲嶺牛1500頭,蛋鴨1萬隻,生態農莊1個,成為種養結合脫貧致富的典型。「守底線,走新路,脫貧走富路,既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又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雲南人言辭懇切。彎道取直,后發趕超,雲南人的思考與探索還在延續。

山美,人更美。山高,人更高。車行一路看雲南,走新路,有絕招。我們看到的是雲南人的思路、信心、定力和勇毅。

推薦閱讀:

[關注] 聚焦高原特色現代農業 滇西產業精準扶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