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未來十年,中國農業的投資機遇在哪裡?

當你置身於的一線城市,你會發現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其現代化程度不輸給任何一個國際都市。是的,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是伴隨著商品化和城鎮化同時進行的。四十年的發展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建成了一個又一個比肩歐美的現代化城市。同時工商業、IT業的水平也足可以媲美歐美。

可是當我們來到的鄉村,這裡卻是另一番場景:經濟落後、人情社會、空心村等等。城鄉差距的鴻溝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越拉越大,在城市接近歐美的同時,的鄉村卻跟發達國家的鄉村相差甚遠。

我們的農業也落後發達國家很多。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頻出;我們的農產品經常滯銷;我們沒有幾個像樣的農產品品牌(同樣的奇異果,紐西蘭的佳沛可以是國產價格的十倍);跟國外規模化農業比沒有任何成本優勢(比如即將再度入華的美國牛肉出廠價在10元一斤)。

落後,也是機遇

落後從另一個角度看,那就是巨大的發展機遇,因為落後的差距就是成長的空間。在我們習慣了用千億市場、萬億市場來形容一個充滿機遇與誘惑的行業時,我們很難用一個具體的規模來形容鄉村及農業的市場。雖然我們可以大致量化農業市場的份額,但是整個鄉村的發展空間同城鎮化幾乎是同量級的。

但是在覬覦這個市場的同時,我們要先看清楚農業及鄉村的現狀,分析造成落後的原因,深入探尋未來的趨勢,這樣才能真正抓住農業投資的機遇。

現狀以及原因

耕地面積20.25億畝,但是人均耕地面積1.4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鄉村人口約6億,農戶均耕地面積約3.4畝。在現有的土地流轉制度下,農業的基本生產單位主要是中小農戶。

中小農戶並不見得就落後,落後的是大部分中小農戶分散經營而且農技農法落後。從事生產的多為老人,年輕勞動力少,具備新興技能的農戶少,生產很少有整體規劃,很少有協作和交流。在農業生產方式上大多數是「綠色革命」以來的石油化學農業,即主要依賴農藥化肥規模單一種植的農業模式。而這種化學工業農業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在這樣的基礎上,優質的農產品就少,經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現象,而優秀的農企也很少,更缺少像越光、佳沛、新奇士這樣的農產品品牌。

(農村/農業現狀及其背後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原因和現狀是複雜的網路結構,很多情況下互為因果,這種狀況是不能用MECE原則來分析的。)

造成現狀的原因是複雜的,但是有兩個因素或許是核心。

第一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不僅僅是農業的核心,更是社會、政治的核心,幾千年農業文明的治亂興衰,都跟土地制度息息相關。新的農村土地制度經歷了從私有制,到人民公社公有制,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村土地流轉,再到現在的三權分置的演變的過程。

三權分置是去年提出的。三權分置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目前農業發展中關於農地的問題。分散的中小農戶生產模式在效率上是低下的,而且不利於新農技的推廣。

同時,一批下鄉/返鄉的新農人雖然具備新農技新思想,但是只是享有農地的承包經營權,在法制並不健全的鄉土社會,土地流轉經營合同很難給技術性新農人長期穩定經營的保障。

農業不像工商業或IT業,農業是長期投資,而且跟土地結合緊密,不是說搬場就搬場的,特別是發展生態農業,僅土壤改良就需要1-5年的時間。同時在沒有長期意識的前提下,租用農戶自然會採取掠奪式的生產方式,挖空了土地資源,破壞了土壤和環境。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問題,才出台了給流轉經營權更多保障的三權分置政策。目前三權分置是國務院辦公廳發的指導意見,具體的實施仍需要看各個地方政府。

第二是石油化學工業農業模式。當今世界主流的農業模式是石油化學農業,這個模式有兩大特點。

第一,在物質和能量輸入上跟石油掛鉤,農機的運作靠石油,農藥化肥靠石油;第二是靠大規模單一種植來提高生產效率。最適合這種模式的是美國,因為石油是跟美元掛鉤的,同時美國有大面積的農場,而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都是大公司。這種模式,我們自然比不過美國。

石油化學農業模式在早期為農業增產,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包括解決溫飽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這種模式的諸多弊端遭到了社會各界的詬病。石油化學農業模式注重的是產量和生產效率,卻在產品品質,隱性飢餓,環境等方面有諸多問題。

可以說,石油化學農業在早期對糧食增產解決溫飽做出了貢獻,但是並沒有讓我們的農業及農產品有國際競爭力,同時又造成了土壤和環境的污染,產品品質下滑等多方面問題。

制度制約,模式落後等等諸多原因造成了農業和鄉村落後的局面。

趨勢與機遇

落後就意味著成長空間,就意味著機遇。我們從幾個方面做假設,如果這些假設成立,那麼農業領域有著多少的成長空間呢?

A)擴大規模,尋求經濟規模(Economies of Scale)來降低成本。這個規模可以在產前,產中和產後。這將會帶來諸多環節的成本降低。

B)生態農業技術可以提高綜合產出。比如稻間鴨,可以在水稻不減產的情況下增加鴨子和鴨蛋等的產出;比如果林養雞,可以在果林不減產的情況下增加雞和雞蛋的產出。

C)精準/智能農業技術可以提高產出,降低成本,提升品質。比如精準土壤探測+複合肥改良土壤,可以最低成本增強土壤肥力,增加綜合產出,提升產品品質。

D)生物農業技術可以讓育種更加精準,減少成本和縮短時間;生物技術還可以讓C3光合作用變成C4光合作用,提高太陽能轉換率;生物技術還可以讓不具備固氮功能的植物可以固氮。

E)農業領域也會出現BAT這樣的新興互聯網公司。

F)農產品品質提升,物流冷鏈技術進步,消費升級,將會造就農產品品牌化的黃金時代。

上面幾項中,任何一項都可以給行業帶來至少10%的增長,有的甚至是成倍的增長。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上面我們看到的還都是狹義的農業。

農地賦予我們的價值並不只是產出的農產品,土地是我們生活的根基,在土地之上更應該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商業生活。

同時,一個農業系統的產出也不僅僅是農產品,這個系統可以兼具美景、兼具教育的功能,同時提供多元化的產出。當我們把基礎農業生產搞好了,環境搞好了,自然而然的可以發展一產帶動二產、三產的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就發展起來了。

有了田園綜合體的產業基礎,可以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新的鄉鎮建設也就發展起來了。這兩者的發展空間跟我們的城鎮化建設幾乎是同一個量級的。這可以說是廣義上農業發展帶給我們的機會。

市場和機遇是在那裡的,但是有兩個重要因素決定這個市場和機遇成熟的時機,這兩個因素就是土地制度和農業模式。

A:土地制度的趨勢

農村土地制度始終在不斷的改革中演進,儘管學界及業界關於農地應該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存在爭論,但是土地制度朝著更有利於農業經營者長期穩定發展的方向演進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須的。

因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這方面不能落後,隨著全球貿易更加開放,的農業將更加赤裸裸地迎接國際農業的挑戰,所以政府和民間一樣迫切的希望探索出更有利於農業長期發展的制度。

農地簡單的市場化和私有化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這牽扯到整體的鄉村規劃,牽扯到防止工商資本進行非農化的土地兼并和投機炒作,更牽扯到6億農民在土地變遷后的就業問題。農村土地制度演變必然是地方試點,緩步踐行的方式,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出適合農業發展的模式。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你從事的農業項目既可以產出好的農產品(有產量、有品質),同時對環境是友好的(無污染、可持續),而且能夠解決就業問題,你大可不必在政策上有太多的顧慮,「達康書記」自然會來找你。

B:農業模式的轉變

目前農業的主流模式依然是石油化學農業,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實際的農業生產。但是這個狀況正在發生質的轉變,未來農業的方向是生態農業和生物農業。儘管主流學術界質疑生態農業的產量低和成本高,認為生態農業無法滿足2050年人口達到90億時面臨的糧食危機。

那麼生態農業是否未來的趨勢,還需要我們擺脫線性投入產出的思維,而是系統性的看問題。農業涉及一個物質循環系統和一個能量轉化系統。物質循環是「人-農作物-自然環境」的循環,能量轉化是直接或間接的轉化太陽能。

如果從這兩個系統看,倡導生態循環、物種多樣性和輪種的生態農業肯定比化學農業有優勢,不管是是物質循環的效率還是能量轉化的轉化率。

(圖片對比:石油化學農業VS生態農業的全面對比,文章發表於自然雜誌,15221(2016))

而目前生態農業的產量低和成本高主要是因為現代生態農業(傳統生態農業即古代農業有幾千年的歷史)只有短短數十年的歷史,基礎理論不完備,而且相應的技術不完善。

比如很多生態農業從業者沒有精密的進行土壤地力和肥力的探測,沒有科學的土壤改良,沒有高效的堆肥和廢物循環設施,等等。這種情況下,跟有著百多年歷史的化學工業農業比,自然產量低成本高。

好在國內外有一批肯在這個行業鑽研的前行者為我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做出了榜樣。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農業經濟學教授米格爾·阿爾鐵里(Miguel A. Altieri)就提出生態農業的能量轉換率比化學工業農業的高出近10倍。中科院蔣高明教授在山東的弘毅生態農場的實踐也得出多樣的生態農業產量不比化學工業農業低,而且在經濟效益上是其8倍,這些數據發表在自然子刊ScientificReports上(DOI:10.1038/srep23816)。

在生產實踐上,也有兩個典型的案例,一個是**生態農莊(為了避免廣告嫌疑略去名稱),在不到300畝左右的農地上,農林牧漁,種植養殖都有。

這裡有著巧妙的生態設計,比如傳統的有機堆肥耗時而且不好控制,那麼這裡種植康複利來吸肥(康複利是吸肥能量很強的植物,無需熟肥,也不怕肥燒),然後把康複利的葉子打碎作為液體肥使用。這樣不僅成本低,而且轉化效率高,解決了以往有機肥成本高而且吸收效率低的問題。**農莊的特色是利用各種生物的綜合特性來為我們服務,也就是用生物設計代替工業設計。

另外一個案例是**有機(為了避免廣告嫌疑略去名稱),該企業通過科學的土壤修復以及微生物技術提高了土壤的地力和肥力,同時通過獨有的循環裝置解決了傳統有機堆肥和廢物循環方面效率低和不穩定的問題。**有機通過適當擴大規模,在產品達到歐盟有機標註的同時保持著跟石油化學農業接近的產量和生產成本。

四大板塊

方向是確定的,趨勢是必然的。下面我們從具體的四個板塊看都有那些機遇。

板塊一:土地資源

跟土地相關的,有兩個投資領域:土地流轉市場及相關服務。

A:土地流轉市場(50萬億-?)

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巨大市場潛力的行業。農業用地96.8億畝,其中耕地20.27億畝、園地2.16億畝、林地37.96億畝、牧草地32.9億畝。流轉之後,這些土地的價值是多少呢?

以20億畝耕地來說,按目前每年¥500/畝的流轉租金,每年就有1萬億的租金市場,如果按照目前30-50年的承包使用權,那就是30-50萬億的市場價值。如果再算上園地、林地、牧草地,也都是萬億以上的市場價值。這些還沒有包括宅基地市場。

從事農村土地流轉交易的有三類主體:鄉鎮土地流轉中心,土地經紀人和土地流轉電商。未來交易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模式將會是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土地流轉O2O電商。

投資土地流轉電商是這個行業的一個方向。目前國內土地流轉電商有十多家,真正活躍的在5家以內,未來或許會在競爭和兼并后存活下3家。

各個跟電商合作的線下流轉綜合服務中心同樣具備投資價值。這個行業的風險一方面來自政策的不明朗,另一方面來自土地流轉交易的特殊性質。因為儘管土地流轉市場整體份額很大,但是農用土地流轉交易跟城市商住地產交易不同,農用土地流轉是重決策低頻次交易,這決定了流轉市場的資金周轉率不高。

B:相關服務市場(千億)

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帶動了相關服務市場的發展。涉及土地流轉相關的服務主要有:土地測評服務,土壤測評服務,農地評估服務,交易法務服務,土地金融服務,農業規劃服務和農莊規劃服務等。

鑒於一般行業的服務市場份額會佔整體市場的10%左右,因此涉及農地流轉的服務市場會在千億左右(按照一年租金市場計算)。但是,儘管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鑒於整體土地流轉市場也是在起步之中,服務市場只有在主題市場成熟后才會有真正的發展。目前各種想法服務大都是跟隨土地流轉交易做增值服務,未能形成規模性的專業服務產業。

板塊二:農業技術/模式(千億)

生態農業、智能/精準農業、生物農業這三類農業模式/技術將會為具體的農業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產出和提升品質。農業總產值在10萬億元,那麼在此基礎上的增產、降成本和提升品質每年可以有約10%的空間,因此在模式轉變和技術提升上有千億近萬億的市場規模。

我們來具體看下每種農業模式/技術具體的創新領域。

A: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的本質是讓農業系統的物質循環的效率更高,以及對外部能源利用的轉化率更高。生態農業有五項基本原則:

1. 增強生物質(biomass)的循環,優化養分補給,平衡養分流程。

2. 通過管理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增強微生物活力,為作物生長提供友好的土壤環境。

3. 通過微(小)氣候管理、水收集和土壤覆蓋來最小化生產流程中日照、空氣和水的損失。

4. 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物種的多樣性。

5. 增強多樣生物/物種之間有益的互動和協同,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優化和產出服務。

生態農業的常見應用:

1. 作物輪作:通過作物輪作為作物提供持續的養分,同時打破病害、蟲害和雜草的生命周期。

2. 混種:兩種以上的農作物混種系統,通過足夠的空間上的接近,不同作物之間進行互補或者競爭,從而增加產出。

3. 林下農業:在樹林或果林下種植一年生作物,同時也可以養殖禽畜等動物。通過這樣增強多樣物種見的互補。(朴門農業中的食物森林)

4. 作物覆蓋:在果林下用豆科或其他一年生作物覆蓋,通過這個來增強土壤肥力,通過生物控制來防止蟲害(培養天敵或者驅蟲、吸蟲),同時調整果林的小氣候。

5. 種養結合:種植養殖結合可以最大化生物質的產出和優化生物質的循環。

6. 循環裝置:堆肥技術,秸稈處理技術,等等。

7. 生態土壤改良:生態防蟲條帶。

8. 生態設計代替工業設計:比如免灌溉設計,比如長短根系搭配種植設計。

在生態農業方面的投資,一是尋找那些提供專項生態農業技術服務的企業;二是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的企業或農莊。

此領域投資需要注意的風險:要注意生態農業技術在不同外部環境下如何調整;各項技術要有科學的理論依據,拒絕玄學或哲學作為理論依據;專項技術要具備可操作性,不可以用提高生產成本和降低產量為代價,因為成熟的生態農業技術應該跟石油化學農業相比成本和產量相差不多。

B:智能/精準農業

智能/精準農業是藉助現在的科技手段,結合農藝學,來為我們的農作減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增加產出。

智能/精準農業前端是各種智能探測裝置,包括無人機、攝像頭、衛星、田間探測裝置、智能穿戴(禽畜)等獲取農田的實施數據(包括圖像)。這些數據上傳到雲終端伺服器,然後通過人工智慧對這些數據(包括圖像)進行機器學習,農業和人工智慧專家會設計不同的演算法模型。

經過人工智慧的辨別,這些原始的數據就變成了有效的信息,比如哪裡的莊家生病了,得了什麼病,哪裡缺水了,哪裡的果子快熟了可以採摘了,哪個牛沒有吃飽等等。變成有用信息之後,在髮指令給智能操作終端,完成操作,比如,按照最優化的方案進行補水補肥,讓智能機器人去採摘水果,用無人機精準的打葯等等。

智能/精準農業最近幾年在國外發展比較快,也出現了很多新的創業公司。

全球知名的風投機構CBinsights在今年評出100家農業創新公司,並認為這些創新公司正在撼動以往農藥化肥和種業主導的農業大公司(有趣的是,很多這些創業公司背後都有幾大農業公司的投資)。下圖是這100家農業創業公司,這些公司裡面除了部分是涉農管理和農業交易外,大多數都是跟智能/精準農業相關的企業。

智能/精準農業剛剛在起步階段,投資智能農業和精準農業最重要的標準是該技術的成熟度,可提升空間,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的適應度,以及計算具體的投入產出比。

C:生物農業

生物農業有多種定義,我們這裡指的是微生物農業。

微生物的研究在醫學領域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特別是對人體腸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這些研究重塑了我們對人體健康的認識,也讓我們在應對癌症肥胖病等方面有了突破型進展。可以說人體微生物學對醫學發展是劃時代意義的。相比於在醫學領域已經取得的成果,在農業領域,微生物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這意味著更多的機遇。

微生物及微生物組在農業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環境方面:微生物可以修復土壤,恢復土壤活力,減少重金屬污染,而且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微生物還可以凈化水質,清除空氣中有毒氣體。

農作物生長:微生物可以促進農作物吸收營養物質,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提高農作物的免疫力。這些都不會像化學藥劑和激素那樣污染環境和農產品。

除草和殺蟲:微生物除草劑、殺蟲劑和殺菌劑都可以有效的除草、殺蟲殺菌,而且不會對害蟲的天敵產生威脅,不污染環境和農作物。

養殖業:微生物發酵可以把很多農業廢料變成家畜的飼料,比如秸稈就經微生物發酵變成優質飼料,此技術改變了畜牧業耗糧的特徵。

有機肥:微生物有機肥是有機肥的一大進步,比化肥、精緻有機肥、農家肥等有著諸多優點。

投資微生物農業有著很高的技術門檻,因為我們對自然界的微生物認知太過於狹小,即便是新一代的基因測序技術也無法全面破解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投資微生物農業同樣需要看該技術在不同環境下的成熟度,因為很多微生物發揮作用是特定的微環境之下的。

板塊三:企業、品牌與市場

土地和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優質的農產品,那麼我們再來看看農產品的品牌與市場以及農業企業方面有哪些機會。

新農企(百億-千億)

的農企正在從一個時代跨越到另一個時代,這兩個時代環境大為不同,不同的時代背景將造就不同特色的農企。

第一個時代:農業的要素和資源不夠市場化,在要素和資源不夠充分競爭的前提下,容易形成集權式企業和惟上的企業文化。第二個時代:農業的資源和要素逐步市場化,同時互聯網開始對這個行業滲透,並且直逼上游。在更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將會湧現一批更具創新活力,組織架構更能體現農業核心技能的企業。

新農企將會不斷的爭奪市場並挑戰老農企的權威,老農企面對挑戰也將開啟改制並積極地跟新農企合作。這一點很像電商以及互聯網企業對傳統企業的衝擊。

A股農業上市公司有35家,總市值約數千億;新三板農業企業76家,總市值403億。投資新農企,未來十年的增值空間在百億至千億的規模。

時代變革為投資帶來了機遇,具備以下三個特點的地方將更容易培育出新農企:1.構成該行業核心要素的市場程度高;2. 新技術以及互聯網對該行業的影響力高;3. 產品或服務更容易流通和推廣。

農產品品牌化

農產品正在面臨一個品牌化的黃金時期。在此之前,我們的農產品大都是按照品類來銷售的,如果有品牌也一般是區域公用品牌或者是廠商品牌,很少有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化的品牌。這一方面是因為優質的農產品不多,同時消費水平不足。

(圖示:農產品品牌的演進與升級)

隨著農業的升級,產品的升級以及消費的升級,農產品將會開啟一個品牌化的黃金時期。更多的農產品將會由區域品牌、廠商品牌上升至渠道品牌和消費品牌。

(圖示:農產品品牌打造的三維空間)

在投資和打造農產品品牌化的時候要注意影響品牌打造的三要素:產品、消費和渠道。如上圖所示,XYZ分別代表產品、消費和渠道。

X軸:產品附加值。高品質和標準是品牌化的基礎,在此之上,附加值越高的產品越容易品牌化;Y軸:消費辨識度。取決於消費者購買時是否會考慮品牌,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一般不考慮品牌;Z軸:渠道依賴度。倉儲物流等依賴度低的產品適合廠商直接做消費品牌,反之,更依賴渠道的,適合做渠道品牌。打造品牌要根據不同的XYZ值選擇不同的品牌戰略。

品牌有品牌價值,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同樣可以很高。比如美國的新奇士除了年銷售額達10億美元外,新奇士品牌的無形資產也高達10億美元。相信,農業的各行各業也會出現新奇士這樣的企業和品牌。

農產品電商(千億)

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是從產地經農產品經紀人以及多級批發商,最後到銷售終端。這種模式環節多,效率較低,信息不對稱。電商能夠有效地打破信息不對稱,結合冷鏈物流的發展,電商渠道和傳統渠道相結合,能夠有效地提升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農產品每年有數萬億左右的交易額(2016年約5萬億),農產品電商的滲透率在3%左右,預計未來5年,農產品電商的市場可以達到5000億的規模。

如上圖所示,農產品電商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高速增長期;複合增長期和成熟期。2005-2015年為高速增長期,這個時期冷鏈物流從無到有,電商高速發展,高品質農產品不斷被市場挖掘,中高收入人群成為消費主力。這個階段各個農產品/ 生鮮電商的戰略要務是拓展市場,故大部分不盈利。

到了2016年,冷鏈物流發展沒有那麼快了,優質的農產品也發掘的差不多了,中高收入人群市場滲透也達到瓶頸,因此進入緩慢的增長期。這個時期市場將會淘汰掉一批同質化競爭者,不同模式,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一般不會超出3家,留下的憑藉口碑的積累形成渠道品牌。

農產品由於本身產品的複雜性,導致其跟3C數碼服裝類電商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該領域創業失敗和投資失敗的數不勝數。筆者曾經總結過農產品/生鮮電商的三大定理(原文標題《是誰在主導生鮮電商市場的沉浮?》),對流通路徑,產品選擇以及模式選擇做了系統的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板塊四:廣義農業

田園綜合體,新鄉村建設

最後說下田園綜合體和鄉村建設,也就是廣義上的農業。

基礎農業搞好了,可以在此基礎之上開展二產和三產,這就是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搞好了,就有了以農業為基礎的立體產業根基,以這個產業根基為基礎,可以發展周邊配套工商業、金融業、教育醫療和服務業等,也就是新鄉村建設,或者再大一點就是現在常說的特色小鎮。

田園綜合體和鄉村建設為代表的廣義農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這個市場空間如同當初的城鎮化一樣大,這裡面既有農業的增長,相關二產三產的增長,以及土地的升值。雖然增長空間巨大,但是投資田園綜合體和小鎮建設卻風險更大,這裡面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由於農村土地在半市場化時存在巨大的價值窪池,很多綜合農業項目都是借農業的名義來進行商業地產開發的,即便農業做的不好,也可以從這個價值窪池中盈利。

但是,這是一種短時的行為,因為從土地升值得到的是賬面上的增值,這個增值可能會是3-5年,但是之後,如果項目沒有形成穩定的基礎產業支撐,無法發展配套產業,沒有發展就業,價值窪池也就被慢慢稀釋了。

所以,綜合農業項目開發,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基礎農業要搞好,二是形成內生增長。

搞好基礎農業在板塊二、三裡面提到了。那我們說下內生增長。

農業綜合項目通過休閑旅遊等方式吸引都市人群前往消費,這是通過外來方式增長收入,但是休閑旅遊是短暫的非長期的。要形成長期的穩定增長,需要形成讓非農人口下鄉置業和創業的環境,形成穩定的非農經濟。

如何形成這樣的環境,關鍵是形成相對都市的比較優勢,比如: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新鮮健康的食物,針對兒童的自然教育等。

如果這些都做好了,農業投資也就顯示出真正的意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