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林業扶貧:如何讓生態與產業共贏

國家林業局日前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2017年將爭取落實林業扶貧貸款300億元,啟動實施林業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扶貧試點項目4至5個。
6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山區,林地林木等森林資源是山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林農最豐厚的家產,也是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林業扶貧如何進行機制創新,實現生態和產業發展的共贏?
興山致富如何實現貴州省黔南州龍里縣茶香村野生刺梨資源豐富。10年前,這個村是省級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砍樹賣錢是當時村民的主要生活來源。
近年來,在林業部門支持下,當地改良和推廣優良品種,全村種植刺梨面積近萬畝,形成了「十里刺梨溝」的壯麗景觀。僅此一項,茶香村農民總收入就超過千萬元。目前,茶香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
茶香村的致富歷程是林業扶貧開創興山致富之路的真實寫照。
2015年8月,國家林業局定點扶貧對象定為貴州荔波縣、獨山縣,廣西羅城縣、龍勝縣4個縣。定點幫扶期間,國家林業局開展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加強與群眾脫貧致富有密切聯繫的林業基礎設施建設,走出了一條靠山養山、養山興山、興山致富的開發之路,初步形成了以經濟林為龍頭驅動的主導產業格局。
2016年,國家林業局安排貧困地區中央林業資金417.7億元,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28.8萬名,帶動108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實踐證明,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林業,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可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增加林產品有效供給,改善生態狀況,促進生態保護與脫貧增收協調發展。」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說。
特色產業如何發展「咱村裡老百姓就靠種果樹精準脫貧。」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黑水鄉村民張國英說,「我是村裡第一個種果樹的,開始種的時候村裡人嘲笑,認為我種不出水果,後來種出來了,村民一個個跟著種,第一批就有34戶。」
現在,黑水鄉成了果樹之鄉,產業扶貧的帶動和輻射效應已經顯現。而在更廣闊的中西部地區,發展林業,既能治窮脫貧,又能長遠固本。
「生態扶貧和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非常重要。」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其中如何堅持生態補償脫貧與特色產業脫貧並重,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致富「雙贏」,成為一個關鍵。
張建龍介紹,按照中央「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要求,國家林業局以發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為主,在832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和國定貧困縣,發展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等綠色富民產業,同時依託貧困地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景觀資源,發展森林旅遊和休閑康養產業,吸納當地貧困人口就業。
「林業特色產業扶貧,關鍵在於因地制宜。」浙江省林業廳巡視員吳鴻認為,在南方山區發展香榧、核桃等乾果產業可以實現生態持續改善、農民穩定增收。他建議,把香榧、山核桃等乾果作為山區長期穩定增收和永久脫貧的優勢特色產業來培育和支持。
「發展生態旅遊、林下經濟、森林人家,群眾能精準脫貧,生態也能得到更好的保護。」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介紹,重慶市對有條件開辦森林人家的困難村民,每戶給予5萬元補助;沒有條件的貧困戶,可以到森林人家工作,也可以採取合作的方式,通過入股森林人家參與經營。
機制創新如何持續推動政府購買式造林與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的有機結合,這是山西省生態補償和林業扶貧的模式創新。
「2015年春季,山西省在嵐縣推動購買式造林的試點。購買式造林,是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市場機制在林業改革的具體應用,把過去政府行政推動轉變為社會力量主動參與。」山西省嵐縣林業局局長王志平向記者介紹。
「為確保貧困人員收益的最大化,嵐縣形成了『樹隨地走』的造林新機制。」王志平說,「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在荒山荒地上根據林業部門編製的規劃先行墊資造林,政府先支付20%的造林補助,驗收合格后,再支付剩下80%的費用,新造林地林木所有權仍為貧困群眾所有。」
這種「樹隨地走」的新機制,不僅使貧困群眾通過造林獲得勞務收入,而且由於林木所有權不變,貧困群眾還可獲得國家生態補償、退耕還林、林權流轉等其他不同類型的資產性收益。
在專家看來,林業扶貧的機制創新,關鍵要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貧困群眾主動參與。
張建龍表示,2017年,國家林業局將在全國「十三五」造林任務較重、貧困人口較多的河北、內蒙古、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區推廣,爭取組建3000個造林營林合作社,吸納5萬名貧困人口參加造林、營林、撫育管理,就地務工脫貧。(記者李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