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FinTech時代,人類社會還需要銀行嗎

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弗蘭克·松德

責編:周琦

科技正在顛覆與重塑金融行業,FinTech無疑將成為互聯網商業的下一個風口。FinTech時代已經來臨,技術的應用和革新已經成為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API經濟、行為生物識別技術、區塊鏈、數字貨幣、金融包容性、移動支付、可預測演算法以及智能投顧等金融黑科技手段正在顛覆與重塑傳統金融。而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共享和融合成為大勢所趨。

金融服務業正面臨著來自數字化和智能演算法的巨大壓力。它們的產品和服務並不是原創或者獨特的,而且目前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金融服務將以與音樂行業同樣的方式完全轉變為數字化。另外,客戶正失去對銀行的信任,銀行也正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峻的監管環境。原本被認為安全的商業模式正在不斷受到侵蝕。

如今,幾乎所有的商業模式、產品和銀行服務都受到了金融科技領域的初創企業或者P2P網路借貸公司的挑戰。我們越來越多地通過移動技術和數字方式進行支付,越來越多地通過眾籌為我們的企業融資,越來越多地基於演算法和認知計算進行投資。

現在到了對銀行進行徹底思考的時刻,到底人類社會還需不需要銀行?

中間商問題

P2P網路解決方案已經跨越很多傳統行業,通過直接建立買方和賣方的聯繫、去除中間人的方式幫助多種商業模式移除了中介。Airbnb幫助房主直接與客人建立聯繫,myTaxi和Uber直接幫助乘客尋找司機,生產型消費者和消費者在很多不同的平台上相遇。

銀行是一種典型的中間商,它的存在旨在減少不完全市場中的市場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但是,如果數字化平台為提供一個完全市場奠定了基礎,而且買方和賣方可以在這個市場中進行無摩擦交易會如何呢?換句話說,這是否也是一個不需要諸如銀行等中間商的市場呢?

這是資本主義的終結嗎

我們應該停下腳步,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經濟體系的基礎。傑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預測,到2050年,資本主義將被取代,或者至少共享經濟會被廣泛應用。比起一種僅存在了150多年的資本主義,這個新體系讓社會看起來更像是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未來,與人類歷史相比,這個時間跨度甚至可以被認為是相對較短的。

機器人可能會接管世界

讓我們繼續顛覆更多的銀行業務領域。眾籌貸款和小額借貸已經出現一段時間了,它們的存在拷問著每一家銀行的貸款業務。對於現代投資業務來說,眾籌似乎是P2P的方法。考慮到人工智慧的因素,我們可能已經找到了當下投資組合管理和投資銀行的繼任者——IBM超級計算機系統「沃森」(Watson),它是在《危險邊緣》節目中獲勝的超級計算機(這畢竟可能是一個誤導性的名稱),它已經能夠處理一系列之前只能由人來完成的任務。智能演算法已經能夠基於它們所能找到和理解的每一條信息來預測企業的戰略意圖。

儘管投資組合經理或許能夠密切關注一定數量的公司來制訂未來的投資計劃,但認知計算機系統能夠以遠遠超過投資組合經理的速度密切跟蹤這些公司。信任和信譽屬於人類,它們可能是人工投資顧問比認知機器更具優勢的最後一個特徵了。然而,人們對於金融機構的信任已經在最近的金融危機中受到了嚴重損害。

蘋果銀行不會出現

一項調查顯示,2015年,數字戰略已經成為銀行的頭號關注點,而且比起2014年,它的關注度排名上升了三位。儘管數字戰略似乎是一個優先事項,但很難想象的是,當面臨如此巨大和基本的挑戰時,數字化的影響直到現在才被人們意識到。

同時,銀行還面臨來自大型科技公司的激烈競爭。對這些科技公司來說,金融服務僅僅只是它們建在生態系統圍牆上的一塊磚。然而,考慮到大量支付交易和信用卡的存在,我們不建議等待谷歌或者蘋果銀行的出現。它們(蘋果和谷歌)已經是銀行了,沒有必要正式進入銀行業務領域。由於它們將面臨諸多監管條例,不進入銀行業務領域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數字原住民的挑戰

所謂的「數字原住民」是銀行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可以確定的是,銀行正逐漸關注這個即將出現的目標受眾群體,並且已經認識到必須考慮他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在擁抱這種變化。數字原住民需要成為未來銀行商業模式的核心。相反,銀行機構提出了如何讓客戶回歸銀行營業網點的問題。雖然營業網點仍被認為是銀行最寶貴的資產,但是這樣的問題卻完全脫離了數字原住民的主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與銀行建立起相應的關係,或者從來沒有與零售銀行發生過聯繫。

另一個錯誤的問題關乎客戶的期望,不僅限於數字原住民的期望,但在他們當中更為顯著。相反,銀行應該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的潛在客戶根本沒有任何期望,就像他們對於水或電力供應商沒有任何期待一樣。

銀行即服務

對歐洲銀行業來說,它們在2016年面臨的是一場無聲卻令人難以置信的革命。歐洲立法機關已經迫使公共鐵路和電信壟斷企業開放其基礎設施,以開展市場競爭。緊接著,歐洲立法機構頒布支付服務指令,規定銀行需要為第三方提供應用程序介面來展示收入和賬戶餘額,但最重要的是可以藉助第三方進行轉賬。人們經常用「銀行即服務」來描述這種方式。

面對這些以及其他挑戰,在分析了現狀后,我們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說,它們有機會成功地抵禦新興的商業模式和強大的競爭嗎?這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但相信的唯一理由是它們在數量和規模有一定的優勢,而非質量。

(本文節選自《Fintech:全球金融科技權威指南》一書,略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Fintech:全球金融科技權威指南》

推薦指數:★★★★★

作者:蘇珊娜·奇斯蒂

亞諾什·巴伯斯

譯者:鄒敏 李敏艷

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9月

作者簡介:

蘇珊娜·奇斯蒂

FINTECH Circle首席執行官,London FINTECH Tours發起人,FINTECH Circle Innovate主席。她曾被評為「2015年歐洲數字金融服務最有影響力的50人」之一。

亞諾什·巴伯斯

創辦金融科技意見領袖平台FinTech HK以及金融科技加速器SuperCharger,曾被評為「全球金融科技35位頂尖領導者」之一。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