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所有國家都在「分裂」中

這幾天,一條82歲高齡的地理分割線又火了。這就是人口分布的分界線,也稱作「胡煥庸線」。

該線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衝,將分割成兩部分。線兩側的面積比為57%:43%,兩側的人口比卻是5.8%:94.2%,兩端GDP比例為4.3%:95.7%,都很懸殊。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燈光圖也顯示,夜晚的在「黑河-騰衝線」東南部更亮。

「胡煥庸線」也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古代農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線,就連「八縱八橫」高鐵網、物流運輸密度、春運遷徙路線,甚至QQ同時在線人數,都有意無意的和這條線基本重合。

讀懂了這條線,似乎也就讀懂了背後的。這條線也成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甚至投資人和企業家們最關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線。

其實這類地理分割線是人口、經濟分佈不均勻的線,也是劃分繁華與寂遼的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國家都被這條線「分裂」成兩塊。

全球其他主要國家,有沒有自己的「胡煥庸線」?他們的地理分割線背後有什麼秘密?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是NASA的夜晚燈光圖,美國是這樣。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人口密度分佈,與NASA燈光圖對比,就能發現美國的「胡煥庸線」。美國的人口密度分割線是一個不規則的U型線。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領地,U型線內外的面積大約為50%對50%,人口比例為14%:86%,GDP比例約為11%:89%。雖然比例沒有的懸殊,但仍然有地域分佈不均的情況。

美國U型線也和「胡煥庸線」類似,與美國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線基本吻合。美國人口主要分佈在東、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開了中西部地勢較高的落基山脈和科迪勒拉山脈。

自然地理分割線影響了美國人的定居和遷徙。下圖是基於通勤人士路線和頻率作出的美國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圖,U型線內外大都市的比例為15%:85%。

美國大都市通勤線束圖

通過U型線,我們也能大概找出美國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南部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西部華盛頓州到加州沿岸,還有五大湖區。

再看看歐洲第一強國——德國。他們是否存在較明顯的地理分割線?

與中美不同,德國的「胡煥庸線」更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二戰戰敗后的德國,被「冷戰」東西方陣營分區佔領,形成東德和西德。而處於東德全境之內的柏林,也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下圖右側),分屬東、西德領土。

當年東、西德的分界線,也為今日德國的人文地理分界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當年分割東、西柏林的柏林牆,今天對柏林的影響仍存在。

兩德統一25周年之際,德國《時代周報》發表文章《被分割的國家》,充分反映了德國當前的地理分割線和「前東、西德」如今的現實差異。

下圖是柏林夜晚燈光圖,參照上圖中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華程度仍然高於東柏林。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單位:千歐元)。整體上,前西德地區的收入水平明顯高於前東德,收入分界線幾乎和前東西德的分界線完全吻合。

在農業方面(用農場面積表示,單位:公頃),可以看到前東德地區農業佔比明顯高於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業化和服務業更發達。

還有個有趣的指標:每萬人的房車擁有數。下圖顯示,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周邊,整體的房車擁有數都低於西德。要知道,熱衷度假的歐洲人認為房車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們愛把車開到公園、營地里,在房車裡住上幾天。

「冷戰」過去了26年,兩德統一也已28年,但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少數城市,其他地區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

前西德與東德的面積比例為7:3,而GDP比例為8.75:1.25。兩地巨大的經濟懸殊,使大部分的外國投資仍偏向選擇西德地區。

還有一些高緯度國家的人口、城市分佈與溫度息息相關。

加拿大由於北方太冷,其超過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離美國邊境250公里以內的南部地區,因此加國的「胡煥庸線」也大致位於此線附近。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佈

上圖右上角的溫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倫多、首都渥太華、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這裡也與美國很近、地處五大湖區,與美國的人口分布情況類似。

同樣,加拿大絕大多數的經濟活動也產生在南部與美國接壤的地區。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都是移民和投資者熱衷的城市。

另一個怕冷而全國人民都愛住南部的國家,就是北極熊俄羅斯了。

俄羅斯的「胡煥庸線」是一條近似斜線,基本分割了俄羅斯的歐、亞地區和南部地區。俄羅斯歐洲部分人口,就佔了全國的75%。

也因此,俄羅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等,都位於該線的左下方。而線的右邊,廣袤的西伯利亞只零星的出現幾個人口較密集的聚集地。

再來看看海外投資第二大熱門國家——澳大利亞。

澳洲地廣人稀,其「胡煥庸線」可以大致用一條分割東西部的直線來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於直線以東,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線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澳大利亞人口密度

了解過澳洲自然環境的人,自然知道這與澳洲地形有關。澳洲超過70%的領土是沙漠,而真正適宜居住的領土約為20%。這樣看來,澳洲的人地分佈,似乎比更不均勻。

澳大利亞沙漠分佈

日本的「胡煥庸線」,則是一個傾斜的矩形。矩形內的關東平原(東京)、濃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戶)、瀨戶內海沿岸和九州島的福岡,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本州島的三大平原、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避開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帶,形成眾多地勢平緩的海港城市。而這一矩形分割線內的GDP占日本總GDP約八成。

矩形內的東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大城市和外國人投資最熱衷的城市。而舉行以外的地區人口外流現象嚴重,幾乎都向東京都、大阪京都神戶、福岡等地流入。

日本地形圖

再看看法國的人口分割線。

法國是典型的一城獨大(首都)型,類似的還有西班牙。大巴黎都會區(下圖圈內)的人口就佔全法國人口的20%,GDP佔全法國近40%。

難怪在法國小說中,大家經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區別了。

法國人口密度(來源:法國統計局)

最後看全球的人口分布。

世界的「胡煥庸線」可以較簡單粗暴的概括為「深V地帶」,該地帶內的西歐、印度、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當然,還有美國、埃及北部、西非、巴西東南岸、東南亞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世界人口密度

最後一張圖,我們不劃分割線,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規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亞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曼谷

歐洲:倫敦、巴黎

北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

南美:里約熱內盧、聖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佈

整體來看,全球人口分布情況可以參照一百多年前,麥金德提出的「世界島」理論,他也是陸權說的提出者。他的理論是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學說。

麥金德認為,亞歐(有時算上非洲)大陸實際是完整的大陸,其人口佔全球人口的75%,自然資源占地球的50%。誰控制了東歐-中亞廣袤的中心地帶,就控制了這個「世界島」,隨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陸(南北美)、大洋洲僅為次中心和次大陸,其重要性無法與「世界島」相比。

世界各國的地理分界線始於自然地理分割線,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溫度分割線。這一點,、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均有這種特徵。

自然地理分割線會影響人類的遷徙,人口密度分佈基本也與自然地理分割線吻合,從而進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線。這也就產生了經濟活動、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類活動。各國的人口分布情況也顯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常現象。

人口聚集的地方,就產生了財富。整體來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該國經濟發達地區,如日本的東京、大阪,美國的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歐洲的倫敦、巴黎等。

人口的遷入對於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況至關重要。也正因為此,東亞、東南亞、西歐、北美也成了投資者們最熱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歐和北美經濟發達、制度成熟,而東亞和東南亞新興國家眾多、經濟發展快,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投資地點。

對全球和主要國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體概念,便能了解哪裡經濟更活躍、有活力。

人多了,對於住房的需求會增加;人多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就會水漲船高。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