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只知道廣場舞,原來廣場也深藏功與名

文/劉楊

在一封3700年前的蘇美爾人的信件中,記錄了當時一位少年的日常生活情景:慈愛的父親免除了他搬運燈芯草、挖地、耕田等田間勞動。放學后的他無重要事情可做,便在街上閑逛或在公共廣場玩耍。

今天的,人們走在廣場上,或是在茶餘飯後聊起「廣場」這個話題,很容易聯想到另外一個詞「廣場舞」,而不太會遙想到數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實際上,廣場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息息相關。在人類賦予廣場的諸多功能中,類似在廣場上跳舞這樣的娛樂活動僅為其中之一。

古希臘廣場:無所不包的城市核心區

廣場一詞最早來自於古希臘語「Agora」,是指由諸多建築圍起來的開闊空間。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廣場」(Agora)條目,可以讀到這樣的解釋:

「古希臘城市中供市民從事各種活動的露天場所位於城市中央或鄰近港口,周圍有公共建築和神廟,四周往往有獨立的柱廊和店鋪,並點綴有雕像、祭壇、樹木、噴泉等,當時總的趨勢是將廣場與城市的其他部分隔開。」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廣場類似商業市場,是古希臘人生活的核心區域。在古希臘眾多城邦中,雅典城的中心廣場堪稱典範,那裡幾乎無所不包。

公元前4世紀的詩人尤勃勒斯(Eubolus)說:「在雅典,你可以在同一地點買到一切:無花果、一串串的葡萄、蘿蔔、梨子、蘋果、玫瑰、粥、蜜蜂窩、鷹嘴豆、訴訟狀、占卜器、蝴蝶花、油燈、滴漏、起訴書……」

人們可以在城市廣場購買衣服、食物、陶製品和金屬器具。為了解決擺攤時的無序和混亂,廣場管理者還按照他們出售的商品進行分組,賣鞋的集中在一起,販酒的則在另一區域,以此類推。

顧客也適應了這種安排,當有人說要「到罐子那兒去」的時候,意思就是去買陶制器具。此外,滑稽表演、舞蹈、魔術等娛樂節目在廣場上輪番上演,商販們用力地吆喝,招攬過往的行人。

除了購物以外,作為一名普通的雅典市民,只要你從雅典的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大約都有機會穿過中心廣場。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作品中形象地描寫道:「一個自以為是的軍官遊走於街上,他的鋼盔在各種蔬菜攤和陶器攤前叮噹作響。在他回家之前,往往會有一個煎蛋不偏不倚地砸到他的臉上。」

廣場也是古希臘人處理公共事務的場所。詩人荷馬在《伊利亞特》中描述了人們聚集在廣場上圍觀審判的情景。這次聚集的目的是對一個殺人者是否已經向被害者的親屬償付了相應的血債進行審判。

爭辯的兩位男子各執己見,圍觀的人們也意見分歧,他們只能等待地方長老商議的結果。長老們坐在光滑的石凳上,圍成一圈,最終做出了他們的裁決。

也有人專門到廣場上來消磨時光,或是打聽一些最新的傳聞,或是就熱點話題進行辯論。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光著腳走在廣場上,他的弟子跟在後面。他會不時地提出各種問題,與周圍的人討論和交流。

據說希臘政治家伯里克利有一次在廣場上被一個刁鑽提問的人糾纏不休。伯里克利保持緘默,不去回應,那人竟然一直跟隨伯里克利到他的家門口。故事的結局是,伯里克利眼看天越來越黑,只得吩咐僕人帶上火把,護送那個糾纏不休的人回家。

在這樣的城市氛圍下,希臘人孕育了早期的城市意識以及城市文化,蘇格拉底說:「鄉村的曠野和樹木不能教會我任何東西,但是城市的居民卻做到了。」

古羅馬廣場:帝國與榮耀

公元1世紀,義大利的首都羅馬,人口超過了100萬人,在當時那是一個令人震驚的龐大都市。羅馬帝國的版圖從不列顛一直延伸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統治時間長達幾百年。

羅馬皇帝尼祿統治時期的大臣彼特羅努斯寫道:「整個世界都在勝利的羅馬人的手中。海陸日星都歸他掌握,但是他還不知足。」

作為羅馬城的中產市民,詩人賀拉斯在《諷刺詩》里描述了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我一個人,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我不關心蔬菜和小麥的價格是漲還是跌。我白天經常出入競技場,晚上在羅馬廣場看雜技,或看郎中瞧病,發現有占卜問卦,就停下來湊熱鬧。我什麼時候到家,什麼時候就是吃飯的時間……」

賀拉斯提到的羅馬廣場,不僅是城市居民的聚集場所、貨物交易中心,也是羅馬內外聯絡的中心:「選舉活動在這裡舉行,政治演講也在這裡舉行,宗教活動還在這裡舉行。」羅馬曾經有數百年的共和制歷史,羅馬廣場便是共和的象徵。

義大利古羅馬廣場廢墟

在發展過程中,羅馬廣場逐步形成一個繁複並且完善的區域。聖祠、廟宇,法庭、議會,威嚴的柱廊環抱的開闊空間,都成為羅馬廣場的組成部分。羅馬廣場不僅是羅馬城本身的中心,它還是整個羅馬帝國的中心。

儘管城裡其他地區還有些性質相似但規模較小的中心,但羅馬廣場顯然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2世紀初,古羅馬著名的政治家加圖在羅馬廣場附近建了一個長方形議事大廳,大廳的正中央有一間大殿,兩側是通道,雲集著各種商販。議事大廳既可當作法庭使用,也可以供市民避雨納涼、休閑聊天。此後,羅馬城規定國庫、監獄和議會都應安置在羅馬廣場周圍。

凱撒統治羅馬時,決心將羅馬城修建成更完美的帝國首都。他修繕城市中破舊的房屋,規定建築物之間必須保持一定距離以防止火災,並且開始對羅馬廣場進行擴建。凱撒還下令新建了一個廣場,「吸引了眾多的人到這裡來購物、參拜、閑談、參與公共事物或私人訴訟案。」

古羅馬人喜歡聊天、演講以及辯論,出現了一批像西塞羅那樣的辯論家。羅馬的演說家們就在那些空曠的廣場上對民眾發表言論,如果天氣惡劣,聽眾可以轉移到大廳里。

在辯論過程中,一些羅馬人開始對各種學科產生興趣,那些想要進一步研究和寫作的人,會抽出很多時間來看書。羅馬有28座公共圖書館,每座圖書館藏書1-3萬冊。羅馬廣場的周圍也開了很多書店,這些書店成為當時作者和讀者聚會的地方。

凱撒遇刺后,奧古斯都成為繼任者,他宣稱自己「接手了一個以泥磚建造的城市,卻留下了大理石建造的城市」。在奧古斯都的治理下,羅馬變成了一個擁有宏偉的宮殿、神廟和許多公共建築的城市。

道路、引水渠、排水系統的修建,讓羅馬有能力承受不斷增長的人口對城市提出的新需求。然而,羅馬的建築成就下也隱藏著可悲的事實。精美的大理石材料覆蓋了新奧古斯都廣場上的建築和馬爾斯神廟,但大多數羅馬人卻生活在貧民窟一樣的住宅中。

公元410年,羅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城一片荒蕪,人們看到的只有廢棄的水渠、永遠關閉的公共澡堂以及空曠的羅馬廣場。

到了公元7世紀,羅馬的人口只有3萬人,「整個世界都曾經聚集在這裡往上爬,現在則到處是孤獨、荒蕪和悲哀」。

聖馬可廣場:歐洲最美的客廳

當時光流轉到公元14世紀,義大利的城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會。發端於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米蘭等城市的文藝復興,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

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猶如聳立在大海波濤之上的威嚴的女王,它坐落在亞德里亞海邊的環湖礁上,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唯一一座沒有城牆的城市,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則稱其為「世界的珠寶盒」。

1380年到1580年,威尼斯人將自己的商業活動遍布整個歐洲,這也讓威尼斯排名進入歐洲城市富豪榜的前列。

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是整個城市的心臟,總督府、鐘樓、聖馬可大教堂、連拱廊等象徵威尼斯共和國權力的重要建築幾乎都彙集於此。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建築、社會和宗教的中心,也是市民節日慶典的聚會地。

1730年迦納萊托所繪《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原本只是聖馬可教堂的一個蘋果園,在聖馬可教堂重新修建之後,教堂前面逐漸形成了一個廣場。12世紀中期,威尼斯總督巴斯蒂亞諾齊亞尼將聖馬可教堂前的廣場面積擴大了一倍,初步奠定了廣場的規模。

1172年開始,廣場周圍建起了一系列建築物,聖馬可教堂和總督府也數次改建。聖馬可廣場建設中完美無缺的最後一筆直到1805年才完成,那一年,主教堂對面的一端建設完成,整個廣場至此渾然一體。

1797年,拿破崙在義大利擊敗了「反法同盟」中的奧地利,並且以征服者的身份來到威尼斯,他從大運河乘船,在聖馬可廣場上岸。

進入聖馬可廣場后,拿破崙被眼前精美絕倫的建築群震驚了,他感嘆說:「這裡是全歐洲最美的客廳。」拿破崙將廣場的行政大廳改建成了他的行宮,還修建了私人舞廳,並命名為「拿破崙翼樓」。

協和廣場:法場上的斷頭台

與義大利的諸多城市所具有的商業活力不同,巴黎登上城市歷史的舞台,「主要的優勢在於君主國擴張的權力、大學的興盛,以及作為全國精神思想中心的重要地位」。

亨利四世清理了巴黎骯髒的街道,擴建了盧浮宮,並且按照義大利的模式建設了數個公共廣場。此後巴黎不斷擴張,路易十四遷往了郊區的凡爾賽宮,綠蔭大道環繞著巴黎,凱旋門、榮軍院以及勝利廣場都成為巴黎的裝飾與點綴。法國統治者希望將巴黎建設成為一個「新的羅馬城」。

由設計師加布里埃爾設計的協和廣場始建於1757年,位於塞納河北岸,在護城河的環繞下呈八角形,最初以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名字命名。路易十五是法國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他給人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好色濫情。

1748年,一位雕塑家為了路易十五製作了一尊騎馬銅像。於是,路易十五就讓建築師加布里埃爾設計了一個廣場來安放這座銅像,並將廣場取名為「路易十五廣場」。

等到路易十六繼承王位后,波旁王朝已經搖搖欲墜。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結束了法國的專制制度。人們揮舞著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將廣場上的路易十五的銅像推倒,並將「路易十五廣場」改名為「自由廣場」。

1793121日,路易十六在「自由廣場」的斷頭台上被處以死刑。同年10月,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也在自由廣場的斷頭台上走向了人生的終點。她在走上斷頭台時踩到了劊子手,並留下了自己一生中的最後一句話:「請原諒,先生,我並不是故意的。」

1794年夏天,自由廣場的斷頭台在一個月內就處死了超過1300人。1794年,雅各賓派的主要領導人丹東與羅伯斯庇爾先後死於斷頭台上。

1795年,巴黎人民對自由廣場進行了重建,並將斷頭台從廣場上移除,一個大時代法場的故事就此落幕。廣場也改名為「協和廣場」,表達出人們祈求和平的願望。

法國巴黎協和廣場上的埃及方尖碑(Obelisk),1831年由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贈送給法國。

1840年,協和廣場進行了整修,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埃及總督贈送給法國的一座有4千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廣場四周有8個雕像,象徵著法國的八大城市。

今天,儘管遍布世界各地的廣場不再像古代廣場那樣,無所不包地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但人們仍舊可以漫步在各不相同的廣場,去找尋那些歷史中的城市文明與傳奇故事。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