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江蘇百年「老字號」盤點,南京入選的竟是這家店!

百年時光有多長?可以讓一個家族三代更迭,可以讓一座城市歷經滄桑。

每一座城中,都會有眾多店鋪隨著世事的變遷載浮載沉。

有些被磨難擊垮、沒入塵埃,而有些則在磨難中一次次站起、歷久彌新。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名為「老字號」。

今天,事兒哥就帶大家來看看江蘇那些老字號的故事。

綠柳居

南京

1912年,秦淮河畔桃葉渡邊,一家僅有三五張桌椅的素食小店開張了。綠牆綠軒,楊柳依依,「綠柳居」因此得名。

綠柳居菜館以清真菜品和素菜為招牌,「素菜葷做」更是一絕。

在其「全素宴」中,傳承人用豆腐皮、麵筋、腐竹等製成「雞鴨」,質地形象十分逼真,切開「整雞」,「雞絲」儼然可見。

「過年的飯桌上,缺了綠柳居就不完整」,每逢春節,綠柳居各門店都會排起長龍。

其養生的菜肴,不僅下達市井,而且上通廟堂,孫中山、蔣經國、孔祥熙以及宋氏姐妹,都曾是這裡的常客。

三陽南北貨

無錫

上些年紀的無錫人,或許還有這樣一段記憶:逢年過節,就去「三陽百貨」採購,到「世泰盛」買布,想吃餛飩就到「王興記」,買醬排骨便去「三鳳橋」。

如今,無錫人常掛在嘴邊的是:「到哪裡去?」「到三陽去」。

三陽,即指現在的市中心,而90后、00們常去掃貨的三陽百盛購物廣場,前身便是這「三陽百貨」。

1929年,過海如等8位商人在大市橋堍開設三陽南貨店。幾年後,又在南貨店左側開設三陽茶食店。

1958年,兩店合併,命名為三陽南北貨商店,營業規模居全省翹楚,無錫市中心三陽廣場以其命名,輝煌業績可見一斑。

如今的三陽廣場高樓林立、繁華喧囂,而在上世紀,三陽廣場還只是個小小的十字路口。

老同昌茶莊

徐州

去美芳照相,去兩來風喝辣湯,去老同昌買茶葉,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徐州人的首選。

老同昌茶莊原名同昌茶莊,是河南王大昌茶葉店的分號。

1927年,茶莊在徐州大同街開業,經營浙江春茶,生意頗為紅火。

1938年,茶莊被日軍轟炸為一堆瓦礫,十年經營化為烏有。

第二年,二掌柜馬蕃周決定與河南總店脫離關係,更名「老同昌茶莊」,在炮火中倖存的兩間伙房裡重新開張。

老同昌主產茉莉花茶,對其生產十分考究,採擷營養最為豐富的春茶為茶坯,選伏天最好的茉莉花加以混拌,再根據徐州人的口味窨制拼配。

清茶一盞,入喉時多是淺淺苦澀,而後才有悠悠清甜。老同昌制茶,命運亦似茶。

梳篦廠公司

常州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相傳,慈禧太后梳頭曾「日梳千次、容顏煥發」,其所用的象牙梳,便來自常州。

常州梳篦廠的前身,名叫「真老卜恆順梳篦店」,始創於明朝天啟年間,經歷早期四代人的艱苦創業,工藝代代相傳達三百餘年。

建國后,經過公私合營和歷次變遷,梳篦店「變身」常州梳篦廠。

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變遷,傳統梳篦被各種時尚俏麗的功能梳所取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昔年皇親貴族享用的「宮梳名篦」,在新時代融入市井,得以破繭成蝶。

黃天源糕團店

蘇州

蘇州人喜愛吃糕,就像北方人重視餃子一般。

豬油年糕、桂花糖年糕、蜜糕……在「無糕不歡」的蘇州,黃天源糕團店闖蕩美食江湖近二百載。

黃天源糕團鋪始於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因其口味迎合蘇州人的喜好,開張不久便名聲鵲起。

好滋味百年如一日,新成立后,黃天源作為老字號,得到各方面的重視,店面不斷擴大,生意愈發興隆。

蘇州人飲食精緻,有「不時不食」的傳統,愛吃與時令相符的食物。

黃天源深諳此道,每月都有當季主打糕團:一月鬧元宵、二月撐腰糕、三月清明團、四月神仙糕……

逢年過節,去黃天源買應時應景的糕,是「老蘇州」浸潤在骨子裡的習慣。

大生集團

南通

1895年,甲午戰爭失利,清政府主導的「洋務運動

」徹底失敗。風雨飄搖之際,清末狀元、近代實業家張謇於南通創辦大生紗廠。

那時的國人對「企業」、「工廠」、「機器」非常陌生,通過四年的艱苦創業,大生紗廠終於在1899年正式投產,而後又在時代洪流中幾度沉浮。

一戰期間迅猛發展,抗戰和解放戰爭中嚴重受挫,待新成立轉型國營后,終於熬得新生。

如今,走進第二個百年的大生紗廠,在晚清舊址上建起新的總部大樓,先進的研發中心、數字化車間,走出舊時代的陰霾,日漸成為紡織工業的領軍人之一。

浦樓醬醋食品公司

淮安

於淮安人而言,從小到大,浦樓醬醋總在廚房佔據著一席之地。

逢年過節,人們還會拎著瓶瓶罐罐,去醬醋廠打醬油,孩子們還能藉此換些零花錢。

浦樓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因背靠淮安地標性古建築清江浦樓而得名,所產醬油有白湯、紅湯之分。

白湯醬油以「色如油、甜又鮮、掛碗邊」為特色,問世以來一直是招牌產品,蝦子醬油、甜麵醬、豆瓣醬也頗吊人們的胃口。

1956年,浦樓醬園實現公私合營,成立清江醬醋廠,並在80年代迎來黃金時期。

可好景不長,90年代後期,醬醋廠受到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曾雄踞幾代淮安人廚房的企業,一度跌至停產邊緣。

改頭換面的浦樓,繼承百年來的醬油品牌,輔以推出食醋、糕點,陸續上市百餘種產品,終得以熬過劫波,迎來第二春。

農華智慧農業科技公司

鹽城

江蘇農華智慧公司原名江淮動力公司,前身是新四軍三師槍械修理所,是工業史上首批專業研製動力裝備的企業。

硝煙散盡后,江動在建國初期由軍工廠走向市井百姓,轉行從事農機具修造。

1958年,江動試造出鹽城第一台拖拉機,並投產2105柴油機。

在那個靠拖拉機跑運輸的年代,諸多「老鹽城」的家中,第一台柴油機便來自江動。

1962年,被國家列為地方重點企業;1992年,柴油機總產量突破100萬台;1997年,於深交所掛牌上市……

2011年,江動戰略轉移,正式進軍農業領域,從事插秧機、收割機、園藝拖拉機、玉米收穫機的研發與銷售。

三和四美醬菜公司

揚州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醬菜是揚州傳統美食,問世於漢朝,興盛於明清,在古今揚州人的餐桌上流連不衰。

解放前,揚州醬坊共有70多家,家家有高招,其中以「三和」、「四美」兩家百年老店為最。

「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是兩店祖訓,相傳光緒年間,無論老幼,只要花一個銅錢,就能買到一碟小菜,店員還會在醬菜上滴幾滴香油,送客出門。

解放后,三和、四美合併為三和四美醬菜公司,傳承昔年醬菜師的匠心。

至今,公司還保留著「日晒夜露」的傳統製作工藝。白天曬太陽,夜晚收露水,使醬的香氣得到充分融合、滲透。

乳黃瓜、蘿蔔頭、什錦菜是三和四美的招牌產品,對其選材、加工無不嚴苛。

如乳黃瓜,必須選用揚州特有的線瓜為原料,在黃梅季節清晨頂露採摘;蘿蔔頭,則選用特色「晏頭」小蘿蔔頭作原料,要求色白、皮薄、甜脆、大小勻稱。

經商仁義,正是三和、四美代代不息的為商之道。

丹陽酒廠公司

鎮江

酒文化橫亘古今,一壺酒,半斤肉,方寸餐桌恍惚間成了江湖。

「味清花上露,色似洞中春」,丹陽酒廠的前身是建於明朝的「福源糟坊」,距今已近四百年歷史。

丹陽酒廠擅產黃酒,江南飲食喜甜,一方水土便養出了酒廠冠絕全國的甜型黃酒「封缸酒」。

封缸酒色澤深褐,口感甜而不膩,香而不艷。一縷酒香從南北朝飄散至今,仍為釀酒工匠視為使命般代代傳承。

2006年,丹陽酒廠開始轉型升級,將百年古法與現代生產相融,打造酒文化長廊、黃酒博物館等文化設施,新廠更是4A級工業旅遊景區。

上池齋藥店

泰州

泰州興化市東城外大街上,有一座飛檐斗拱、雕樑畫棟的老建築,這裡並非園林一角,而是家創於清朝康熙年間的藥店。

上池齋藥店上層為葯庫,底層店堂,裝修古樸雅緻,融明清、民國建築風格為一體。

藥店主營「丸、散、膏、丹」,選料考究,堅持一葯一包,特色藥品「丁沉丸」「狀元丸」「龜甲散」享譽興化。

而這藥店的命運,卻遠不似那中草藥香般,令人悠悠然贊句「歲月靜好」。

21世紀初,上池齋曾一度陷入絕境,百年老店裡,一時只剩下3人苦苦支撐。

為發掘上池齋的文化旅遊價值,2005年,興化市政府對店鋪進行翻修擴建,使其成為當地代表性古建築群。

三百年光陰流轉,無論世事沉浮,上池齋仍堅持中藥,恪守醫德,懸壺濟世。

老字號雖老,卻並非因「老」才顯珍貴,他們的名字難以被歷史一一銘記,不忘傳統,接力傳承,便是我們對老一輩匠人最好的緬懷。

在你的生活中、回憶里,還有哪些曾陪伴你成長的老字號?歡迎留言告訴事兒哥。

圖 | 網路

往期精彩回顧

戳原文,和小魚羊一起看更多南京新鮮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