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以為泥人都是胖娃娃?

你或許以為泥人都是

胖胖圓圓、喜氣洋洋的

但其實,泥人也可以是

雅緻沉穩、生動形象的

僅三五厘米大小的泥人,姿態可人、眉目間神情生動,令人愛不釋手,雖用色鮮艷飽滿但又有著含蓄淡雅的氣質。這便是柳成蔭的作品,造型和設色,都與傳統的惠山泥人大不相同。

這樣一位大師,在網路上、關於惠山泥人的書籍文獻中,卻鮮有他的身影。

柳成蔭,男,1942年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工藝美術大師。自幼在叔父惠山泥塑名家柳家奎指導下學習繪畫、泥塑,作品自成一格。

雖已是75歲高齡,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少,體態微豐,面色紅潤,眉發銀白,說話的時候笑面盈盈,像是江南泥人里的壽星。

柳成蔭做泥人是受叔父柳家奎(首屆工藝美術大師)的影響,叔父比他大13歲,畢業於國立藝專(現美院)。那時叔父回老家,見他喜歡,就帶著他畫畫、捏泥塑。那時,他才10歲出頭,興趣就這樣培養起來了。

▲柳家奎(1929.8—1995.2),工藝美術大師,擅雕塑。1989年任無錫市泥人研究所和工藝美術研究所總工藝師。他對無錫泥人貢獻很大,在人物形象的處理和色彩都講究藝術的微妙感。代表作《醉八仙》、《羅漢》、《僧論道》均被工藝美術館收藏。

柳成蔭16歲便進入無錫市泥人廠創作組,因為原來有基礎,所以上手也很快。「我的師傅叫周作瑞,是個了不得的人,在他的指導下,很多東西我一看就會。那時候,泥人都很小,我就再往小里做,把它做有趣,做精到。」

著名國畫家程十發在看過柳成蔭的小泥人之後創作了這幅畫

「我的小泥人!那時候很出名,很多大畫家都想討一個,可以換一張畫的。」著名國畫家程十發在看過柳成蔭的小泥人之後還創作了一幅畫。

這幅畫的原型是幾個只比蠶豆略大的《民族娃娃》。高約2.5厘米,人頭佔了1厘米多,整個臉部只畫了一雙眼睛,眉眼清楚,十分可愛。

「還有華君武、吳冠中,他們原本對惠山泥人不大喜歡的,覺得沒新意。見到我的泥人後,喜歡極了,要我送給他。」

未入學院的「學院派」

「很多人看過我作品,都認為我是學院派,因為覺得我的作品和傳統的惠山泥人不一樣。」其實他沒進過美術院校,從16歲進廠當學徒,一直干到32歲,被調入無錫市泥人研究所搞創作。

二三十歲的時候,柳成蔭如痴如醉地創作,臨摹傳統的泥塑作品,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說越起勁,不斷地撓頭打手勢,有時像個孩子。他的小泥人作品總是透露出一股子可愛的幽默勁兒,可能與他這種赤子之心不無關係。

《李逵》 高3cm

「這個李逵啊,好多藝術家都喜歡,都看中他。這麼小的作品,要求很精細,我現在眼力不濟,已經做不了了。」柳成蔭善於將瑣碎的形體進行概括,《李逵》人物雖小,卻很有氣勢。筆法簡括而含蓄,大氣而不粗放。人物形象突出特徵和精神面貌的敏銳把握就有相當高的要求。

如今家裡陳設的大多是複製他自己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間的作品,那時的泥人很小,尺寸基本都在五六厘米以內,最小的《李逵》僅有3厘米左右,但是無論多小,人物都姿態可人、眉目傳情,令人愛不釋手。

《八仙》

「早期的惠山泥人通常是用一片模子印製的,所以造型必須圓潤簡練,而且,絕大多數的泥人都重在正面展示,行話叫『重前不重后』。我想了一個辦法,在創作時盡量把表現對象組合在一個規定的形體中。」

創作《八仙》時,他把人體做了扁化式處理,將圓雕盡量趨於浮雕化,減弱表面體積,強化輪廓的整體性。而且在塑造人物動態時注意利用視覺錯位,抓住側身旋轉時的動作,恰到好處地捕捉了各個人物的精神狀態。

活靈活現的《回娘家》,以青花畫法,呈現出明快又沉靜的青藍色紋樣。

「當然,塑得好還要畫得好。」畫得好主要是指開相,開相必須根據人物造型的需要,進行適當的概括變化。如美女和兒童的眼睛,要畫得細長細長的,有時超過真人比例的一二倍,不但不會有怪誕之感,反而使描繪對象的氣質俊秀而含蓄。

畫達摩、鐵拐李一類人物,他有意把眼珠畫成方形,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更為凜然。如此,看似破壞了人們正常的視覺習慣,卻得到了一種高於自然的美,讓柳成蔭的作品生動且耐看。

就算不知柳成蔭泥人尺寸的人,也會為其色彩著迷。與常見的花花綠綠的惠山泥人不同,柳成蔭喜歡用鮮艷、飽和的對比色呈現含蓄淡雅的感覺。

《關公》 高6cm

這件作品是他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柳成蔭吸收惠山傳統「小板戲」中關羽的形象,對其臉部和鬍鬚等特徵進行誇張處理,其餘不重要的特徵則予以減弱。構圖中安排了他一手掀須、一手提刀的姿勢。舉手投足間,既表現了關公的神威,又側重表現其莊重儒雅的氣質。

比如《關公》,柳成蔭用的紅臉和綠袍,以綠色為主基調,但帽盔是金色的,再加上大把黑色的鬍鬚,如此,既穩重又雅緻。

近年來,因為眼力問題,小泥人他很少做了,大的泥人又幾無市場,柳成蔭就改做具有造型感的實用壺具的紫砂作品。但在他心裡,依舊只對小泥人情有獨鍾。

「捏泥人從來就不是個時興的行當,我做這個,純粹是喜歡。」但對於泥塑手藝,柳成蔭比較悲觀。「這個手藝註定是要被時代淘汰的,做的人會越來越少,沒辦法再回到以前的樣子了。我到了這把年紀,就抓緊時間做點作品,把自己想做的東西做出來吧!」

問及傳承,他拿出一本圖冊來說,以前在泥人廠和研究所帶了一些徒弟,都工作性質,後來很多也就成了同事。至於到底教過多少徒弟,他也不清楚。

上世紀70年代,柳成蔭的故鄉逐漸形成了一個泥塑團體,被稱為「嵊州泥塑」,多數人都是在柳成蔭和他叔父柳家奎的影響下從事泥塑創作的。那時候,家鄉的青年們從嵊州到無錫,求教於柳成蔭門下,后都逐漸獨立,在江浙一帶從事泥塑創作。可謂是「無意插柳柳成蔭」!

在特殊年代來到無錫的「外地人」柳成蔭,用自己對美的理解豐富了惠山泥人的審美系統。

近年來,讓他有些憤懣的是,非遺保護中對本土主義的強調,使得包括他在內的一些「外鄉人」受到了藝術輿論上的打壓和排擠,認為他們的作品不是正宗的惠山泥塑。可以肯定的是,他特立獨行的藝術風格,無疑是對鄉土藝術的另一種高度詮釋。

我是手工君的廣告線

來自倪俊&曹志瑋的惠山泥人,

可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